闫志刚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的一番妙语,将简政放权的施政要义描绘得淋漓尽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本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则被作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先手棋”,为舆论所关注,民众所期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走得稳不稳、远不远,这第一步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情况看,简政放权这“先手棋”成效还是不错的。仅仅过去了两年多,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简政放权的“好”,老百姓体会得最为真切。无论是工商登记,还是企业年检,一些的大事小情,明显感觉事情好办了,程序少了,服务也好了。政府部门的“衙门”风气被清风吹过,也变得清新起来。可以说,简政放权既释放了市场活力,也赢得了万千民心。
简政放权成效固然令人鼓舞,但放在行政体制改革这“万里征程”中,眼下的成绩也仅仅算是迈出了一小步而已,距离最终的改革目标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这不,在民众刚为事好办而鼓掌的时候,证明“你妈是你妈”,一岁孩子需要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这等奇葩事又让民众烦了心,总理生了气。对此,有关部门试图以“照章办事”说明自己的做法如何有道理,但民众显然并不买账。就此类事情,我们且不去论辩是非,却暴露出当下简政放权依然存在“硬伤”,那就是只顾做“减法”,而少做了“加法”。做不全、做不好“加减法”,简政放权成效会大打折扣。
过去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手太长,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耗费了资源又束缚了市场活力,所以中央才要求摒除并简化办事程序,并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一站式服务。“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如此才能把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而政府部门也才能从冗繁的办事程序中得以解脱。
总体看,目前做得比较多比较好的是“减法”,做减法,一般按照中央或地方文件办事,该取消哪些审批事项、减免哪些收费项目等,这些文件都写得明明白白,主要是落实到位的问题。相比之下,“加法”做得却少。从转变政府职能的出发点看,“加法”显得更加必要也更加重要。
眼下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僵化地做“减法”。百姓办事,门好进了,脸上也有笑容了,但就是不办事。即便民众的诉求如何的合理合法,只要纸面上没有的一概不办,如此不作为还美其名曰“依法办事”。如此看来,这“减法”倒是像给某些政府部门“减负”。对于这样的“懒政”行为,李克强总理说得好,“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要严厉问责那些“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的行为。
简政放权是盘大棋,需要有中央层面的统筹规划,也需要各地各级部门落实并依法依规进行制度创新,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是基层政府部门及办事人员,而基层部门对老百姓的需求也了解得最清楚。简政放权,不是让政府“无为”,而是要让政府摆脱羁绊,通过创新工作方式转变职能,提高政府效能以及人员履职能力,为百姓多办一些好事实事,简政放权要从政府部门“端菜”变为人民群众“点菜”。显然,只有心中装着百姓,这“菜”才能点好。
道行万里,莫忘本初。说到底,简政放权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简政放权成效的根本标准。“不能光看你下了多大功夫,数字上取消下放了多少,关键要看群众和企业是不是办起事来快了、花钱少了、成本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