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念枝
z 摘 要:转化英语学困生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一项漫长艰难的工作,只有教师真正重视学困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了解英语学困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的需求,切实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找到最适宜学困生的教学方式,减轻学困生的课业负担,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困生,促其进步,才能推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关爱;兴趣;鼓励;进步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英语学困生的形成与家庭、社会、群体以及个人等因素有关,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多法引入,求知从兴趣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
1.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截然不同。如,我采用直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图片,如发型图片(curly hair,stuaight hair,short hair,long hair)、身材图片(medium height,medium build,thin,heavy,tall,short)、头发颜色图片(blonde,brown)等等,在教学生认读单词之前,我首先让学生看图片,引导他们观察,接着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读音,进而让他们模仿发音,这样一来,不仅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学习,既加深认识,又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
中学生年龄小,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抓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讲解一些能让他们好奇的实例。如,教学九年级Do Manners Matter?时,我让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头寻找有关交际礼仪的资料,在课前用幻灯片向同学讲述世界各地的交际礼仪的情况,特别说明不同的国家对同样的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二、体验成功,自信从鼓励开始
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要关注每位学困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他们提恰当要求,安排适度练习,当他们获得成功后,应给予“及时表扬,如“Wonderful”“Great”“Excellent”“You are Clever”“Very good”“So good a boy(girl)”“Take it easy”“I believe you can”等词,使他们体验成功之愉悦,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学生成功的体验能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给学困生制订一些既易于达到又能具体地看到学习成果的小目标,在教授新课时,我对优秀学生要求背诵全篇课文,但对学困生只要求其背诵关键的短语和一些简短的对话。作业方面对优生增强新闻阅读理解、完型填空、写作和口头交际等练习,对学困生侧重指导复习巩固本单元重点词汇、词组和句型,加强课外练习,提高所学知识。同时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更加坚定他们能学好英语的信心,让他们每天都有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缩小与优秀生的差距。
三、学会学习,进步从点滴开始
学习是获取知识并且形成一定学习能力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从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教学中,我一对一地对他们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给学困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许多学困生在知识的环节上固然有不少缺陷,但他们更缺乏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要告诉这些学生学好英语应具备以下六个要求点:一是兴趣(interest);二是勤奋(diligence);三是实践(practice);四是勇气(courage);五是坚持(persistence);六是信心(confidence)。其次与学生共同制定奋斗目标,每天明确学习计划,让学困生“笨鸟先飞”,指导他们如何开展预习重点、难点,不懂的地方要求他们第二天课堂上认真听,还不能理解的,课后加以辅导。每天教授单词、句型等做到当天消化,平时养成大声朗读的读书习惯,培养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的习惯等。
转化英语学困生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一项漫长艰难的工作,我们只有真正重视学困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了解英语学困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需求,切实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找到最适宜学困生的教学方式,减轻学困生的课业负担,才能推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