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小组合作建设,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015-08-10 04:57王成祥
新课程·中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主讲人小组长

王成祥

摘 要:高效的课堂教学,合作互助的地位格外彰显。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建设,教师要培养好小组长、主讲人,他们是小组合作的动力。教师更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引导合作组的良性化发展机制,对高效建设不断地再提高再认识。

关键词:小组长;主讲人;小组测评

当前,语文学习的学科关注度和学习热情普遍偏低。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该如何主动打破这种沉闷的教学局面呢?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合作意义的建构过程。教师必须善于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自己设置的情境中激发出来,顺利地按照目标要求促成学生的高效思维活动。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合作互助的地位格外彰显。合作互助的基本形式是小组学习,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建设,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新局面。

一、遴选、培养好小组长

学期之初,师生共建合作组。合作组通常按“学生自愿,座位临近,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设组长一名。组建好小组合作,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学习了。要使小组合作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形成高效,首先必须遴选、培养好小组长。

实践告诉我们,选好一名小组长,对合作组有效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小组长是老师组织教学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小组长该如何选拔呢?美国学者认为小组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我认为小组合作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2)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3)学习成绩至少是中上等;(4)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5)要有强烈的服务同学意识。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所有学生的这些能力。

培训小组长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明确责任和作用。组长要对每个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2)组织小组长开例会。洞悉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甚至是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暖。(3)适时地肯定激励,发挥小组长的带头组织、检查督促作用。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在当前学生绝大多数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小组长领导一个小组也就属于其满足更高层次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将体会到这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和荣耀感,这是激发他们对小组工作更加尽心尽力的源泉。

二、强化主讲人的角色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组内自选、每课专设主讲人一名,让他们承担责任,有效调动多边合作,可以增进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主讲人的职责主要有:(1)幫助小组长团结同学学习,勇敢地担当起本课学习的领袖角色;(2)组织讨论或是探究解疑,确保小组成员实现有效学习;(3)及时检查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情况,笔记堂堂清;(4)组织小组成员完成练习,并及时收齐上交。

强化主讲人的角色意识,既是给小组长减负,也是给每个成员自我展示的机会,调动了他们参与小组学习、管理小组的意识,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的责

任感。

三、实施小组测评的奖励策略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为了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需要定期进行小组测评。

小组测评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当堂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小组自评。小组自评侧重于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条件。教师评价是基于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偏重于对有效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以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深度。小组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小组奖励可激发更多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乐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能。

当前,人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建设高效合作组,教师要培养好小组长、主讲人,他们是学习小组的发动机;教师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把评价主体还给学生,引导好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化发展机制。让学生从合作中学会学习,从探究中学会发现,从合作组活动中得到快乐。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主讲人小组长
分餐小组长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给每个孩子机会
——浅谈农村学校英语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小组长的烦恼
从《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反观演讲类节目的电视生态
信息化生态课堂中小组长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