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辉
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应把学生从无穷的“题海”里解放出来,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对每节课的心理需求,适时调整教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力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我在讲《张骞通西域》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天,一位侍者手捧一托盘玛瑙似的葡萄,跪着献给了端坐在皇帝宝座上威风凛凛的秦始皇……然后,提问学生: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它在哪里?请同学们看课本寻找答案。这下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纷纷仔细阅读课本寻找答案。最后得出结论:尽管秦始皇富有四海,但是他却没有尝过今天我们普通老百姓常吃的葡萄。因为直到西汉以后葡萄才从西域传到内地。通过这种巧设疑问的方式,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被激起,为探索知识的奥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学
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努力可以解决,但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中,才能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学习知识,进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条件和机会。我在讲《中英鸦片战争》时,提问学生:如果林则徐不领导禁烟运动,鸦片战争还会发生吗?学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这時再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学生看书思考。最后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必然的。禁烟运动是战争发生的偶然因素,当时即使不发生禁烟运动,英国迟早也会寻找别的借口侵略中国。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团结协作,让学生学会学
课堂是学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以后,合作成为一种新的需求,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去探索、创新。例如,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科学论断?我按照民主革命时期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新老军阀、无产阶级)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收集各个阶级的史实和结果。最后各小组把各自的情况报告给全体同学,交流讨论。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做到了各显其能,取长补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真正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最后,学生彻底理解了: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