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路径选择

2015-08-10 17:07罗瑜罗天勇曹云祥
现代管理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博弈信息不对称普惠金融

罗瑜 罗天勇 曹云祥

摘要: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机会。文章对比了当前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发现制约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两个主要问题是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数理分析证明:“庇古税”可以克服外部性,实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在此基础上进行博弈分析,发现在借款人盈利能力差异较大等条件下,银行最有可能将贷款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借款人,从而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发放贷款后,银行与借款人根据违约罚金、监督成本、违约收益等信息以不同的概率采取不同策略,实现混合策略均衡。最后根据分析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博弈

一、 引言

为更好指导普惠金融实践,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非营利性组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问题,而无论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信用社等盈利性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供给不足的问题。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原因可归纳为外部经济及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

首先,外部经济导致普惠金融供给意愿不强。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由个别金融机构承担经营成本和风险,却带来社会整体的福利增进,从而部分具备了公共物品的特征,实质是兼具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因此,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商业性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不足,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饶卫等,2011;谢玉梅,2008)。

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相对于大型企业和高收入阶层而言,小微企业、农户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的财务信息等数据较为缺乏,导致银行对贷款的收益和风险等方面信息了解不多。传统的商业银行偏好低风险,因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农村贫困人群的操作成本高风险大。在传统的贷款模式下,可以透过抵押担保降低银行风险,但是在很多贫困地区并无抵押担保市场,故普,一般小型金融机构,无法透过公开的信息获得贷款人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进行完全掌握和监督,因而造成了微型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也造成很多贫困阶层的人长期得不到很好的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造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银行贷款意愿下降。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主要为大中型企业和高收入群体提供信贷服务,而将小微企业、农户、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排除在外,造成金融排斥问题(陈思,2013)。本文在信息不对称及外部经济的前提下,尝试提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从而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为长期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广大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 理论模型的设计

首先,根据外部性的经济理论,分别建立商业银行与社会两者利益最大化的方程,寻找帕累托最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建立商业银行与借款人的博弈模型,分析均衡条件。

1. 外部性解决方案。

(1)外部性分析。

第一,假设政府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标,代表全社会利益;构建商业银行、政府两者的生产函数,理论上验证是否存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可能。

商业银行投入贷款后的产出函数为:

Lb=Fb(Mb)(1)

(1)式满足条件Fb(0)=0,?坠Fb/?坠Mb>0,?坠2Fb/?坠2Mb<0,其中Mb、Lb分别表示商业银行的投入、产出。

商业银行的产出作为当地经济生产的要素投入生产,当地经济的产出函数为:

Yg=Fg(Lb,Mg)(2)

(2)式约束条件为?坠Fg/?坠Mg>0,?坠2Fg/?坠2Mg<0,?坠Fg/?坠Lb>0,其中Mg为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

将(1)式代入(2)式得

Yg=Fg(Fb(Mb),Mg)=G(Mb,Mg)(3)

假设商业银行配合地方政府追求全社会效益最大化,则两者联合的最优产出可记为?仔=?琢bFb(Mb)+?琢gG(Mb,Mg),约束条件为Mb+Mg?燮M,Mb?叟0,Mg?叟0。其中M为信贷投放过程中可能投入的资源和劳动力约束,参数?琢b,?琢g为固定的非负常数,且不同时为0。由此可得社会整体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琢b?坠Fb/?坠Mb+?琢g?坠G/?坠Mb=?琢g?坠G/?坠Mg(4)

且Mb+Mg=M。(4)式中,帕累托最优值取决于参数?琢b/?琢g的值,不同的取值将对应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的点。

由此可见,在不考虑外部性的前提下,理论上商业银行如果与政府配合得当,可以实现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第二,考虑外部性条件下,寻找商业银行、政府各自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对比社会最大化条件,验证两者能否同时实现。

假设商业银行、政府各自产出的价格为Rb,Pg,投入要素的价格C与生产水平不相关。则商业银行的利润函数为?仔b=RbFb-CMb,利润最大化条件为RbF′b=C。地方政府的利润函数为?仔g=PgG-CMg,利润最大化条件为Pg?坠G/?坠Mg=C。

因此商业银行、政府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最后达到的均衡为:

Rb?坠Fb/?坠Mb=Pg?坠G/?坠Mg(5)

对比(4)式、(5)式可以发现,(4)式中?坠G/?坠Mg≠0,因此(4)式、(5)式不能同时成立,即存在外部性条件下,无法实现全社会效益的最优。

(2)如何解决外部性。“庇古税”是对生产者存在生产负外部性征税,对产生正外部性企业补贴的一种税收政策。它是一种将外部性内生化的税收措施。“庇古税”是克服市场失灵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一种,验证能否通过“庇古税”实现帕累托最优。

假设政府依据产出水平给予银行商业一定的补贴,补贴占产出的比例设定为t,则商业银行利润函数为?仔b=(1+t)RbFb-CMb,最大化条件为:

(1+t)RbF′b=C(6)

如果政府选择补贴率t=(Pg?坠G/?坠Mb)/(Rb?坠Fb/?坠Mb),对比(4)式、(6)式,可以发现在商业银行、政府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2. 信息不对称解决方案。引言中所述,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问题。逆向选择主要发生在贷款发放前的决策阶段,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贷款发放后的使用阶段。下面将通过博弈模型分别分析两种风险发生的情况。

(1)贷前博弈分析。假设借款人的盈利能力分为高、低两种,贷款额度均为L,贷款利率均为R。高盈利能力借款人收益率为Rh,低盈利借款人收益率为Rl,高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平均收益率为Rh,低盈利能力借款人的平均收益率为Rl。其中Rh,Rl属于企业的私人信息,Rh,Rl属于银行可以知晓的公共信息。同时,Rh>R>Rl,即贷款给高收益企业可以收回本息,贷款给低收入企业不能收回本息,能收回部分记作M。

假设企业为获得贷款需要对报表进行一定的粉饰,所需成本记为C(d),d表示粉饰后的水平与真实水平的差,当d≤0时,c(d)=0,即高盈利企业不需进行粉饰。则借款人、商业银行的收益矩阵如表1示。

按照两类借款人提供信息的不同,上述矩阵有分离均衡、混同均衡两种结果。分离均为两类借款人分别向银行提供真实的平均收益率,即高收益借款人提供Rh,低收益借款人提供Rl,此时银行将向高收益借款人提供贷款,而低收益借款人因无法偿还本息不能获得贷款,银行与借款人实现纳什均衡。而要确保两类借款人提供真实的信息,前提为低收益借款人粉饰盈利水平的成本高于其获得贷款的收益。整理后可得分离均衡的条件为:

Rl-C′(L·(1+Rl)-M)?燮Rh?燮Rh-C′(L·(Rh-R))

混同均衡导致银行无法分辨两类企业,他们提供的基本信息一样,银行会同时向两类企业发放或不发放贷款,银行或借款人发生损失。当Rh>Rh-C′(L·(Rh-R))时,两类企业提供Rh都发生损失,从而两者均提供Rl,导致银行同时不发放贷款;当Rh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具有高盈利能力借款人比低盈利能力借款人的盈利水平越高,这时可能出现分离均衡越。如果两者之间的实际盈利能力差距越大,那么银行越可能分辨出借款人的类型,便可贷款给高盈利能力的借款人。平均利润水平反映出借款人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社会期望对高盈利能力期望不论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出现混同均衡现象。因此,了解借款人的情况一般和个别利润水平,最根本的方法是消除混同均衡。

(2)贷后博弈分析。假设借款人获得贷款后的策略为守约、违约两种,银行的策略为监督、不监督两种。用?仔1,?仔2分别表示借款人守约、违约时的收益,违约一般用于更高收益的项目,因此?仔1<?仔2,C表示银行监督成本,K表示借款利息,J表示银行发现借款人违约后处以的罚金,且J-C>0,Q表示在银行不实行监督的情况下,企业违约给贷款银行和整个社会带来损失。则银行与借款人的收益矩阵如表2示。

对上述矩阵分析可知,不存在纳什均衡,即如果借款人守约,那么银行的策略为不监督,而如果银行不监督,借款人的策略为违约;如果借款人违约,那么银行的策略为监督,而如果银行监督,借款人的策略则为守约。

假设存在混合战略均衡?滓b=(?兹,1-?兹),?滓c=(?姿,1-?姿),其中?兹为银行进行监督的概率,?姿为借款人守约的概率。

则银行的期望收益为Eb=?兹[-?姿·C+(1-?姿)(J-C)]+(1-?兹)[?姿·0+(1-?姿)(-Q)],该式对?兹求导,得最大化条件为:

?姿*=(J-C+L)/(J+L)

借款人的期望收益为Ec=?姿[?兹(?仔1-K)+(1-?兹)?仔1]+(1-?姿)[?兹(-J-K)+(1-?兹)?仔2],该式对?姿求导,得最大化条件为:

?兹*=(?仔2-?仔1)/(J+?仔2)

即借款人以概率?姿*守约,银行以概率?兹*进行监督。

从?姿*的公式可以看出,它和银行惩罚系数越大(J)、借款人从事高风险项目个社会和银行带来损失(L)和监督成本(C)三个方面有关,它与C/J+L成反比。这表示若惩罚越大(J),并且监管成本(L)和带来的损害(L)越小时,借款人不遵守合同规定的概率较大。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银行监督成本很小,小到忽略不计时,表示银行对借款人监督几乎无任何成本,那么借款人机会就会选择守约,此时 ?姿*接近于1。

从?兹*的公式可以看出,它与(J+?仔1)/(J+?仔2)比值大小负相关,这表示当借款人遵守合约的收益大,则银行监管概率大。也就意味着行为人从事风险小且收益较大的项目时,银行对监督程度变小了。反过来,企业从事高风险带来的收益较高时,银行越需要进行严格监督,此时?兹*增大。对于收益异常高的行业,银行将特别关注贷款对这个行业流向。与此同时,银行设置罚金较高,可以对企业起到威慑作用,这个罚款额度越高,对应着相对较小的银行监管的概率。

三、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政府可以通过按税率t进行补贴的方式,克服普惠金融外部经济的问题,实现社会整体的帕累托最优。

进一步,银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时,如果高盈利能力借款人与低盈利能力借款人的盈利水平差别越大,同时银行了对借款人盈利水平的个别信息知道越多,越能有效地消除混合纳什平衡存在。越有可能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实现纳什均衡,此时实现了社会、借款人、银行的利益最大化。

发放贷款后,银行可以根据贷款项目收益率高低、违约罚金的高低等信息,选择是否对借款人进行监督,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从而可以最终实现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的良性循环。

2. 政策建议。

(1)政府应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政府应通过庇古税的方式,克服普惠金融外部经济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提高商业银行提供信贷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当地经济、银行投入产出数据的收集,通过实证研究,建立具体的投入产出方程,从而计算出合理的补贴税率。另外,博弈分析表明补贴不能过高,要防止过度激励,导致商业银行向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2)政府应提供更多公共信息。斯蒂格利茨“不完全竞争市场论”认为应由政府对不完全信息问题进行干预,创造条件使贷款者掌握收益率、信用状况等信息,利用政府所拥有和掌握的信息能力,为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创造激励机制。分析表明,如果银行可以获取准确的行业收益率等公共信息,将有助于银行筛选合格的借款人,同时也是银行确定事后监督力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3)商业银行要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作为普惠金融体系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信贷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充分运用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和信息。一是要严格执行贷款的“三查”制度,通过贷前调查和审查收集真实的行业、企业的收益率等信息,有效筛选符合借款条件的贷款人。通过贷后检查,督促借款人严格履行合同约定,防止挪用到高风险项目。二是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新型银行与企业关系,就是为了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能够捋顺市场关系,保证信用管理关系能够顺利建立。在与客户的长期交往中,新型银企关系能够减少了信息的成本,同时能相对容易地识别信用风险。因此,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是实现普惠金融体系建设重要环节。

(4)建立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制度。本文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向农民、中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并形成商业可持续的模式。但服务对象仍旧是上述群体中符合信贷条件的客户,要满足全部人群的信贷需求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今后我国要逐步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规范的竞争性运转制度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协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构普惠金融法律框架,包过宽松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和政府对其审慎监管制度。另外,应该建立以资金护持为主的正向激励机制,建立适合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的法规和监管准则。

参考文献:

[1] 陈思.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3.

[2] 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 李蓉,伍瑞凡.不对称信息下信贷市场的两种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管理,2005,(1).

[4] 毛锦,肖泉,蔡淑琴.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货款合约分析与设计[J].金融研究,2006,(10).

[5] 饶卫,闵宗陶,魏修建.农村小额信贷中的外部性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2011,(9).

[6] 王曙光,王丹莉,王东宾,等.普惠金融—中国农村金融重建中的制度创新和法律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 谢玉梅.阳光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8,(6).

[8] 尹慧君,阚景阳.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现代农村制度建设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17).

[9] 张晓燕,陈宗义,丁淑娟,等.普惠金融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实现经济强国的货币政策与财富创造研究”(项目号:11BJL005)

作者简介:罗喻(1988-),女,布依族,贵州省贵阳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罗天勇(1962-),男,布依族,贵州省关岭市人,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理论;曹云祥(通讯作者)(1985-),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与国际金融。

收稿日期:2015-06-18。

猜你喜欢
博弈信息不对称普惠金融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