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琰 任 艺 李筱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191)
物理是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的重心科目,物理计算题在理综试卷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物理计算题考查内容多为Ⅱ级要求,其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为,“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就高考而言,计算题是物理试题中分值最高,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学生连曾经考过什么知识点,以何种形式,何种设问去考,还没有弄清楚就去参加考试了,可想而知,分数很难达到理想.本文通过对近5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试题计算题(见表1)的分析,谈谈北京市高考物理计算命题的特点及备考复习的要点.北京高考计算题从理科综合试卷的第22题开始,为连续的3道题,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近5年北京市高考物理计算题考查内容分析
(1)对于第22题的考查内容,在近5年中,有4年考查力学知识,只有1年考查电磁学知识.第22题一般会通过受力分析和常用的物理方法,考查学生基本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建立物理模型及应用能力,难度非常小,难度系数近2年稳定在0.89,属于高考中必得分的题目.
(2)分析近5年北京高考第23题可以看出,联系实际问题成了第23题的出题热点.题目一般会有一个知识背景(STS),在此知识背景下,首先需要抽象出物理模型,通过对物理模型的分析,寻找物理量间的物理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第23题一般会涉及以下几方面考点:
1)力学题目一般以图像或者功能关系作为考查点.
2)电学题目一般以带电粒子的运动结合功能关系作为考点.
3)从这3年的题目看,一些物理量间的数学关系和数学技巧(如较大计算量的算式或者根据图像进行估算)也逐渐成为了考查重点.
第23题一般不出现下面形式考点:
1)在全国其他省市高考题中多次出现的多模型、多过程组合的力学题目,如图1.
图1
2)带电粒子在磁场(或者磁电复合场)中的运动结合复杂的数学(几何)关系技巧的题目,如图2.
图2
3)难度过高的力电综合题.
(3)第24题考查的知识会涉及力、电、能量、动量,是高中物理的主干核心内容,解题方法突显高中物理的两大基本观点,即用“力和运动”、“功和能”的观点来解决物理问题.从“情景、问题、知识、方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题目综合度非常高,要求学生有很高的基本功,又要有很强的灵活变通能力.第24题一般有如下特点:
1)考查内容源于课本,题目内容形式新颖.一般会有3个小问题,层层推进,相互构筑解题思维平台.
2)近2年的题目以推导证明形式引入,打破了传统压轴题的出题套路,如2013年考查了导体中电流的微观机制、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宏、微观关系;2014年考查了感应电动势、安培力做功、电路获得电能和焦耳定律的理解.
3)试题渗透建模、微元等思想,强化了物理试卷的选拔功能.这些思维处理方法的训练只有在平时的教学探索活动中开展好,学生才能在考场上迸发出相当强的迁移变通能力.
4)重视联系实际,重视微观与宏观现象的辩证统一.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充分体现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感受物理环境、认识物理现象,去体验取得成功的过程.
“情境题”、“信息题”等原始物理问题,是北京高考的特色题目,也体现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在北京各城区模拟题中经常出现生活实际模型的物理知识应用,如“风力发电机”、“高压水枪”的功率计算,“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蹦床起跳”的做功问题.通过这些典型的生活实例探究,把物理模型建立在基本知识之上,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套用结论.学生只有经历“具体的学习过程”,才能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高考物理试题对于推理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各种题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通过不同的题型、不同的情境设置来考查考生推理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能否把推理过程正确、简洁地表达出来,以此鉴别考生推理能力的高低.推理能力是要求考生在对物理知识、事实、条件的掌握基础之上,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京市近5年的试卷在3道计算题的命题形式上趋于稳定,基本上第22题侧重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核心知识.而第23题更倾向于是以实际应用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北京高考卷的难度制高点除了从联系实际问题综合分析,建立模型的能力外,还在向较高层次的物理、数学综合运用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发展.对于压轴题,2014年的第24题是在2013年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引导学生学会一种研究方法,即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物理问题,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物理实质.在今后的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引起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1 崔琰.2012年北京高考物理压轴题的解析与思考.物理教师,2012,33(7):62~64
2 崔琰,李筱娜.2013年北京高考物理压轴题的解析与思考.物理教师,2013,34(7):77~78
3 李恒林.研读 比较 思考——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科《考试说明》整体解读.物理教师,2014,35(4):20~22
4 耿玉盛.江苏省近6年高考物理力学实验题分析.物理教师,2013,34(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