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娜
摘要:草原畜牧业不仅是牧区支柱的产业,同时也是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产业。近年来由于自然的、特别是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草地资源严重退化,畜牧业生产也受到影响,牧民收入增长减缓、生活压力加大。通过对内蒙古赛诺羊业有限公司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探讨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运作模式、特点,以及经济效应的评价,以此为牧区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生态畜牧业;赛诺羊业;发展模式;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S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3-319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3.034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Taking Inner Mongolia Sainuo Sheep Company for Example
SU Ri-na
(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is not only a pillar industry in pasturing area, is also the industry of herders survival.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na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and backward mode of production,the grassland resources became severely degraded, Livestock production also decreased ,and The herdsmen income growth slowed dow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n development mode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in Inner Mongolia Sainuo sheep compan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oper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and evaluated its economic effect. Maybe this paper can offer some less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Key words: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Sainuo sheep company; development mode; Inner mongolia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粗放、生产水平低下,由此造成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和人畜草关系持续失衡。因此,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畜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成为牧区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赛诺羊业有限公司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对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特点进行分析,评价其经济效应,对促进草原生态协调发展、牧区经济发展、保护牧民利益、增加牧民收入,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的挑战
内蒙古草原在过去是十分丰美的。据《敕勒歌》、《塞上行》等的描述,历史上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复杂、环境良好,生物量巨大、层次多重,从远古一直延续至近代,只是在现代以后才迅速退化的。根据国家环保局统计,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31.77%。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8.8×107 hm2,80年代下降为7.9×107 hm2,90年代下降为6.9×107 hm2[1]。据内蒙古草原勘探设计院2002年提供的数据显示,阿拉善盟和呼伦贝尔市草场退化分别为34.99%和40.03%,其他10个盟市退化竟达到70.11%~91.00%。根据土壤侵蚀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271 712.62 km2,占国土面积的22.97%,占土壤侵蚀面积的23.60%,特别是赤峰市、乌兰察布市、伊克昭盟、哲里木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2]。据刘钟龄等[3]对内蒙古草原环境与资源条件退化的调查显示,内蒙古兴安盟、通辽市北部、赤峰市北部草甸草原退化30%~40%,草原沙化、盐碱化严重。截至20世纪末,锡林郭勒盟全盟2/3的草原退化,牧草覆盖度平均下降50%,牧草高度平均降低了60%,产草量下降了50%~70%。乌兰察布草原属于内陆干旱期过渡地带,生态结构单调,生物多样性贫乏,荒漠化非常严重。草场遥感调查数据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全区草场破坏面积972万hm2,占草原面积的23.50%,其中沙化308万hm2、水土流失164 hm2,草原盐碱化45万hm2[4]。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全旗下辖4个苏牧、2个乡、5个镇、1个牧场,面积约255 516 km2,是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县之一,也是自治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截至2010年,全旗总人口21.4万人,少数民族主要以蒙古族为主,还有回、满等9个少数民族。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200万hm2,全旗牲畜总头数为79.4万只,其中羊业养殖占93.1%。近年来四子王旗草场退化严重、退化速度加快,据自治区草原普查结果显示,2002年四子王旗退化草场面积为190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90.23%,草本植物由224种减少到180余种,下降19.64%,亩均鲜草产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56.85 kg减少到25 kg,下降56%,个别地方已经失去了放牧条件,以数量型增收的传统畜牧方式难以为继。特别是随着国家、自治区实施的禁牧、退牧还草、草畜平衡制度,牧民饲养牲畜头数大幅下降,草原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与牧民脱贫、增收的矛盾日益显著。
2 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运作模式
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诺公司)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司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内蒙古四子王旗新牧民养羊协会,2007年在养羊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内蒙古四子王旗赛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随着大量资本的注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
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以提高单位羊只效益,减少牧户养羊规模为目的,通过“公司+联合社”专业化分工来实现。该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种羊合作社主要为公司提供肉羊生产所需种羊,肉羊繁育合作社将空怀母羊送到公司商品肉羊生产服务中心进行受孕,之后公司将怀孕母羊送还给肉羊繁殖专业合作社,羔羊3月龄后公司统一收回交至标准化中心,按大小、公母进行分群。经过标准化的3月龄杂交羔羊在商品肉羊育肥合作社进行专业育肥。育肥约70 d后,公司按增重重量付给肉羊育肥合作社报酬,并将育成羔羊销往市场,从出生、出栏到出售,整个过程只需5.5个月。
3 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3.1 品种杂交与技术引进
赛诺公司以南非杜泊羊为父本、蒙古羊为母本进行杂交,培育出杜蒙羊。经过科学检验实践,在四子王旗半干旱草原放牧饲养条件下,杜蒙羊表现出初生重量大,生长速度快,发育优良等特性。同时,产肉性能等各项指标均高于本地蒙古羔羊,表现出明显的杂品种优势。据调查,在同样饲养3个月条件下,杜蒙杂交羔羊比普通蒙古羔羊平均增重速度快62.5%,出栏时间也缩短了4个月左右。就拿6月龄杜蒙杂交羔羊与同龄蒙古羔羊比较,其平均活羊体重、胴体重量和净肉重量分别高出8 310、4 650和3 590 g[5]。同时杜蒙肉羊具有羊肉品质高、脂肪含量低的特点。
杜蒙肉羊生产不仅进行经济杂交,同时引进和采用母羊同期发情技术、腹腔镜人工授精技术、两年三胎技术、提高双羔率及羔羊早期断乳育肥技术、基础母羊和种公羊舍饲及补饲技术、疾病防疫技术等,保障各环节技术服务的同时产生了技术集成效益。上述技术提高了杜蒙肉羊的繁殖率,双羔率从过去的13%上升到30%,并且实现了两年三产,公司人工授精生产能力达到15万只。
3.2 公司领办联合社
为了实现专业分工,将牧户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结在一起,赛诺公司牵头组建了四子王旗肉羊联合社,联合社下设育种专业合作社、肉羊繁育专业合作社、肉羊育肥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员涉及牧民2 100多人。其中,育种合作社担负种羊生产职责,以胚胎移植方式运作;肉羊繁殖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商品羔羊生产,主要运用同期发情技术人工授精;肉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则主要负责商品肉羊专业育肥。公司负责种羊繁育、胚胎生产、移植、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并提供科学的饲养方案、免疫方案,拓展市场,牧户主要承担提供基础母羊、羔羊繁育等任务,基于此公司与牧户之间形成了专业分工,“牧户繁、公司育”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之上,公司又通过与牧户、肉联加工厂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享联结机制。首先,公司与牧户以肉羊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与牧户签订“合作协议”及“配种协议”,给牧户以优惠转让、租赁等方式提供种公羊,并免费提供杂交、防疫等技术服务,保障牧户生产,减少牧户风险;同时,通过订单高价回收杂种羔羊,以集中育肥、定点销售等方式,获取规模效益,按股份进行利润再分配。赛诺公司通过提供种羊、技术服务、订单生产、利润返还等方式与牧民建立了紧密的生产销售利益关系。其次,赛诺公司与肉联加工厂以规模养殖的育肥肉羊为条件,订立长期供货合同,按照标准化生产育肥羔羊,实行优质优价,推动高质量高效益的肉羊生产。
3.3 构建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赢得政策支持
公司在推行生态养殖模式的过程中,积极构建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赢得了政府财政支持,通过四子王旗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家畜改良站和乌兰察布市家畜改良站建立了肉羊技术服务联运机制。2009年,四子王旗政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并以四子王旗家畜改良站和赛诺公司合作为牵头单位,构建了技术综合服务站、肉羊杂交改良配种中心站和配种输精点等为主的肉羊改良技术服务体系,提高了肉羊全程技术服务水平。针对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2009年四子王旗财政投入资金47万元,建设10处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和购置80套配种器材;投资30万~40万元,用于人工授精配种技术服务补贴,每完成一只肉羊人工授精补贴配种员技术服务费5元;投资20万元,用于同期发情药品购置;投资30万元,用于种公羊补贴,牧民每购一只杜泊种公羊政府补贴3 000元;投资20万元,用于肉羊品牌注册和地理标识认证。2011年总计投入资金1 100万元用于杜蒙杂交肉羊的生产。此外,四子王旗委、旗政府还积极支持赛诺公司的规模化育肥场进行改扩建。在原有育肥场的基础上,协调划拨5.3 hm2土地,扩建5 000 m2育肥羊舍,使赛诺公司育肥场年育肥规模达到5万只以上。
4 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经济效应
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以优良品种为基础,以技术为核心,并通过牵头组建肉羊联合社(育种专业合作社、肉羊繁育专业合作社、肉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联合社”的肉羊生态养殖模式,重新联结了断裂的牧区传统集体社会经济体系,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构建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出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为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
4.1 推进草畜平衡,实现草原生态协调发展
杜蒙羊初生重量大、生长快、发育好等优良特性使牧户养殖效益大幅提高,同时也减轻了草原超载放牧的压力。据赛诺公司的调查,牧户加入合作社之后,合作户户均养殖的牲畜数量减少了17%,尤其是山羊养殖数量下降特别明显。从单位羔羊增重,普通户把羊群规模缩减到2/3,仍可保持或超过原有养殖规模的羊肉产量。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遵循草畜平衡,杜蒙肉羊合作社与牧户签订合作协议,规定牧户必须按照科学核定的载畜水平,严格控制每个牧户的养羊规模,降低草场载畜量,使得天然草原得到较好的休养生息机会,缓解了牧区草场过度放牧带来的草场退化,实现了“草畜共赢”。
4.2 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经济发展
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幅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效益,获得减畜不减产,减畜增收益,改善牧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杜蒙羔羊比本地羊不仅饲养时间短,而且出栏体重也大。羔羊5月龄内日增重由过去的150 g提高到350 g,最高可达450 g,羔羊只均胴体重由13 kg提高到22.5~25.0 kg;肉羊繁殖生产周期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至7~8个月,羔羊出栏期由过去的7~9个月缩短到现在的3~4个月;双羔率由过去的13%提高到30%,并实现两年三产;羔羊饲料报酬率提高了27%,屠宰率也提高近5个百分点,并且其瘦肉率、羊肉品质、羊皮质量都有所改善。据赛诺公司调查,杜蒙肉羊合作社的牧民户均养羊量缩减62.42只,而每只母羊效益增加123.91元,户均增收30 957.33元,比普通户高出28 687.38元,人均增收7 189.82元(合作户户均人口数为3.99)。同时,通过合作社入股方式,使牧户在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畜牧业生产以外的股份收入,提高了牧户的财产性收入,使牧民增收渠道多元化,从总体上促进了牧区经济发展。
4.3 加强专业化分工,实现杜蒙羊产业化经营
目前,牧区小而散的单户经营模式显现出诸多的不利影响。例如,规模小,牧户劳动效率低;一家一户的网围栏,使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特别是网围栏之间的牧道成为裸露土地,并向两侧蔓延,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小而散的牧民市场竞争力极弱,称为市场经济中的弱者。因此,通过草场流转培育牧业大户或合作经营成为各地草牧场经营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其中合作组织使牧民易于适应身份转变,受到更多牧民的欢迎。
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以“企业+联合社”的组织方式,给联合社下设立的合作社带来了企业化经营理念,避免了很多农牧民合作社的组织松散、管理混乱的局面。合作社通过牧户之间、牧户与公司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通过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统一采购等方式获得协同效应,使龙头企业与牧民的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实现了杜蒙肉羊养殖的产业化。同时,杜蒙羊生产模式依托草原,利用纯天然的草原资源进行优质生态型羊肉的生产。作为生态(有机)优质羊肉,杜蒙羊肉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及品牌价值。
赛诺羊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以转变传统经营方式为手段,通过改良肉羊品种、应用多项畜牧业技术,创新饲养管理方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繁殖率等方式,逐步建立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肉羊产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引导牧民改变传统畜牧业的经营理念,摆脱了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减畜不减产、减畜增收益,走出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盖志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暴庆五.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3] 刘钟龄,郝敦元.内蒙古草原退化与国土安全[J].北方经济,2013(3):29-33.
[4] 张自学.二十世纪末内蒙古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成功探索——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养殖模式调查[J].北方经济,2011(1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