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锁超
摘要:初中语文的知识衔接前期的基础,有着丰富的意境,语文的内容不可从一个层面进行分析,可构建多样化的语文内容,使得学生以辩证思维看待语文内容,走进文本的世界中,感受语文的内涵,领会语文博大精深的底蕴,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掌握更为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的技术导入,联系传统的教学优势,两相结合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融合,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有很多,教师若是能够灵活的利用信息科技推进教育工作,也必然能够在恰当的实际内通过多媒体优化语文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与变通,掌握更多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多媒体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吸引学生的视线,当学生被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吸引,走进虚拟的语文世界中,教师可趁机提出有关的质疑,激励学生表述独立的观点,通过多媒体提炼出初中语文的有关知识内容并延伸知识的体系,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语文,从宏观的视角感知语文的真理,由浅入深的领会语文的内涵,多媒体视角下的语文更显活力,教师应抓住契机,在学生被视频吸引的环节推动学生走上主动的探究舞台,预留时间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在鼓励与赞扬中,帮助学生塑造信心,应用多媒体达成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运用多媒体增加趣味性
多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上,采取口头描述与板书形式的抽象教学方法,通过直截了当的知识铺陈,以视频等动态的场景构建,使得语文内容通俗易懂的展示在学生的视野中,由于小学生的想象空间内容还较为空泛,在语文的虚拟认知搭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多媒体恰到好处的缓解了这一教学压力,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语文以文字的形式导入,对于知识储备较少的小学生来说,无论是阅读还是思考都有一定的自主困难,也就造就了学生被动求知,死记硬背的习惯,多媒体能够在兴趣的导入后,使得学生恍然之间具备自主的思考能力,结合视频的内容阐述独立的观点,使得语文教学的过程变得丰富有趣。例如:教学长春版“春望”时,诗词的内容朗朗上口,但学生毕竟处于和平年代,对于“国破山河在”体悟难以深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的长安繁盛场景,并与杜甫描述的凄惨破败作对比,有关安禄山起兵叛唐的情节在我国的电影中有体现,教师可搜寻电影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国破”和“城春”这些截然相反的景象,在强烈的对比视听中,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循序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诗歌的理解上,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透过诗歌的表现看到内里的思想,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单向化的讲授,通过激发学生的互动,在轻松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作者的心境,从而巩固记忆,代替以往的僵硬化背诵模式,在愉悦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中的情感丰富,具有层次化的特点,学生在梳理文章的脉络后,通过情感的导入,剖析语文的内里,在不同景色类、人文类、语言类、诗歌类的体裁下,通过情境空间的渲染,使得学生全神贯注的参与语文的探究,拓展想象空间获得语文的启迪。例如:教学“孔乙己”时,学生对于童生(童試)——秀才——举人(乡试)——贡士(会试)——进士(殿试)整个考试的过程只是甚少,若是采取口头解说的形式,恐怕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学生也难以理解清楚,想要从一个模糊的认知框架逐渐的明朗化,让学生对于当时孔乙己所处的背景了解的更加充分,还需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考试机制一览,这样学生才能够对:年老斑白之际,孔乙己还是个童生而发出感叹,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人物绘制软件,展示孔乙己前后的形象对比,“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青白脸色……”等,通过多媒体的导入,学生在情境中能够身临其境的走到孔乙己的身边,感受到种种的情绪变化,强化情感的共鸣。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信息
多媒体的资料库较为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受到篇幅的限制,通常对文章的讲述不够明细化,为学生的自主思考预留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可采取多媒体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这篇文言文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介绍邹忌此人,另外有关本课的内容可搜集网络动画,以视频动画的讲解模式,阐述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过程,生动的展示出人物的特点与对话情境,梳理故事情节,领会描述中的“三叠法”,在文章的初步理解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人物关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而后让学生结合PPT 呈现的故事指引标语进行角色表演,以分角色的朗读与辩论,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再比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多媒体将岳阳楼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示出来,岳阳楼的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辨,情境交融中,深刻的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通过多媒体呈现作者描写景色的意图,理解作者的远大抱负,在学习后,可展示当地的家乡风景,让学生模仿范仲淹的手法,通过家乡景色的描写展示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多媒体的家乡纪录片下,学生灵感迸发,不仅为写作提供了思考的依托,更加在活跃的思维空间下,强化了文本的心灵沟通,打破时间的限制,与范仲淹形成心灵的共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等情境的构建,以直观的内容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阐述与文章有关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以感官的冲击获得心灵的启发,夯实学生的前期基础,并为后续的语文深化铺陈做好奠基,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明确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避免过于依赖多媒体,也要避免过于守旧的思想制约教学的进步,综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忠萍,于伦,王爱芹. 试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利弊与教学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2):167
[2]周英侠. 试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1):66
[3]温道东. 导入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语文,2014(06):67-68
[4]贺颖.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