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摘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穿立德树人的灵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意义。习总书记特别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和法律素养等,它是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集中反映。立德树人所树的“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要求,它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灵魂。
崇高的师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然前提。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追求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阳光向上的生命状态。英国著名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才学总是博寻人们的赞佩,而品格则必定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前者更多是智力的产物,而后者,则是心灵的果实。”品格的培养是一种内隐的学习,是一段潜移默化的身心历程。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品格的塑造和培养,而盲目追求才学、名利,却淡漠了精神价值。因此,有的人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现实生活中电信诈骗、弄虚作假、贪污腐化屡禁不止,表面看是经济问题,但深刻分析其根源在于价值观扭曲,单纯追求物质利益,而背弃道义,损人利己,殃及社会。
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必须优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增强教育的科学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主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系统化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非常复杂,充满着矛盾,一些行为自控能力处于不成熟状态;在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方面虽很强,却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等等。大中小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了解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为基本前提,要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成长成才全过程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遵循知识传授的规律,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们都能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遵循价值认同的规律,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切身体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情感态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行为上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学校教育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大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养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才能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前行才能凝聚起最磅礴的力量;而从“友善”来说,人作为天地间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最为珍贵的存在者,其重要使命不仅是与人为善,更要与大自然为善。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大中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既要求每一学段的德育都能够实现“课程”覆盖,又要求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德育课程都能够实现“无缝”衔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科学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实现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要注重大中小各学段的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在中小学要统筹政治、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的育德功能,在大学要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创新大中小学德育课教育教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做到理论与实际统一,促进知行合一。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进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载体、主渠道和主阵地,创新学校德育课教育教学,对于青少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学校德育课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集结全国学术力量组织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确保教材在高校得到统一使用;培训骨干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体系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