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型的研究进展

2015-08-07 09:17许李娜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鼾症

许李娜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中医证候分型

中图分类号:R25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93-03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是多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低通气和(或)呼吸中断,引起间歇性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紊乱,进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1]。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SAS)。临床上以OSAHS 最常见,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AS的患病率2%~15%[2]。我国上海市对6826名30岁以上居民的调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打鼾者占57.1%、重度打鼾者占23.7%[3]。反复的低通气和呼吸暂停可以造成嗜睡、疲倦乏力、认知行为功能障碍、头痛、头晕、个性变化和性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4],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现将近年来该病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在中医学没有专门的病名,对于SAS的描述最早是见于《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此对鼾声进行了描述。东汉的张仲景在《伤寒论》有关于“鼻鼾”的描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5]。首次提出鼾眠证的病名见于隋朝的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鼾眠者,眠里咽喉间有声也”。现代医学常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鼾症”或 “鼾眠症”[6]。

2病因病机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往往体型肥胖,嗜食肥甘厚味,则损伤脾胃致使运化失司,聚湿生痰,加之脉络瘀阻,终致瘀血停聚,痰瘀互结气道使气流出入不利,发为鼾症;另一因为素体脾肾亏弱,土不生金使得肺脾气虚,肾不纳气致使咽部肌肉失去气血充养后痿软无力,气道狭窄,气流出入受阻而发为本病。

3中医证候分型

姚亮等[7]对SAS的患者进行了中医分型研究。结果显示:SAS的发病,实证大于虚证,实证中大多与痰有关,虚证中以肾阳虚占绝大多数。骆仙芳等[8]观察得出OSAHS分为5 型:痰湿内阻、肺气壅滞;痰浊壅塞、气滞血瘀;肺脾肾亏、痰瘀交阻者;心肺两虚;肺肾亏虚。 王永红等[9]将OSAHS大致分为4个证型:脾虚痰湿型、脾肾两虚型、肝郁气滞型、胃热湿阻型。王明航等[10]初步拟定10个证型为:痰热壅肺证、血瘀证、风热犯肺证、腑实证、痰气互结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俱虚证,而痰气互结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等证型最为常见。徐婷贞等[11]对150例OSAHS患者进行了观察研究得出常见证型为:痰热内壅、痰湿内阻、痰瘀互结、脾气不足、肺脾气虚、肺脾肾虚、心肾两虚、阳气不足。张元兵等[12]观察得出:湿困脾阳型、痰浊内阻型、心气阳虛型、肾气亏损型。张念志等[13]对102例SA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研究:痰湿阻滞证为40.20%;痰热内蕴证为28.43%;痰瘀互结证为12.75%;气滞血瘀证为18.62%。刘志国[14]对230例SA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痰湿78例,气虚45例,血瘀42例,热蕴33例,阴虚21例,肝火8例,气滞3例。痰湿、气虚、热蕴、血瘀4种占86%。 刘薇等[15]对300例OSAHS患者进行了观察得出结论痰湿证占总观察病例80.33%。 苗青等[16]指出痰证患者最为多见,其次为瘀血证。并且指出轻度的SAS患者以痰证为主;中重度患者以体虚夹瘀为主。邓屹琪等[17]对临床上289例的SA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归纳总结SAS的5个中医证候分型为痰热壅肺证,痰湿证,肺肾气虚证,脾气虚证和瘀血证。黄国庆等[18]指出痰热蕴肺型是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陈永莉[19]指出SAS患者实证发病率大于虚证;实证与痰有关。虚证中则以肾阳虚的发病率占多数。中医辨证将SAS分为气虚型、肾阴虚型、血虚型、肾阳虚型、痰湿型、痰热型、血瘀型7种。廖春燕等[20]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36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进行分析,得出OSAHS患者的发病与痰瘀、痰浊呈正相关,发现合并其他疾病以痰瘀互阻证候占多数,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痰浊中阻证候为主。

总结:通过各个医家的研究,对于SAS的中医证候分型实证以痰热内蕴、痰湿阻滞、气滞血瘀3型为主;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这与SAS的病机脾胃损伤,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内聚,加之脉络瘀阻,终致瘀血停聚,痰瘀互结气道使气流出入不利,发为鼾症;素体脾肾亏弱,土不生金致肺脾气虚,肾不纳气,化源匮乏,咽部肌肉失去气血充养则痿软无力,致使气道狭窄,气流出入受阻而发病可能有很大关系。

4不足与展望

(1)在SAS的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中,尚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21]。这使得在此研究中医生主观性较大,不利于临床研究的进行。(2)虽然很多医家对SAS的中医证候分型有所研究,但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意义稍显不足,现代医生应在详尽了解和探究SAS 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制定出SAS的中医证候分型。有利于中医对SAS患者的干预。(3)SAS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应提高人们对SAS的认识,使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于SAS的患者应尽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加大治愈率,减轻SAS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键.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8.

[2]付桂玲,刘颖,刘艳骄,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西医治疗概况[J].北京中医药,2010,06:472-475.

[3]张义雪,庞剑.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135-138.

[4]刘子龙,李善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药物治疗的应用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4,04:193-197.

[5]胡蝶,张念志.张念志教授应用豁痰开窍法治疗鼾症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9:135.

[6]马霞,张传涛,罗琼,等.张之文教授运用体质学说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验[J].四川中医,2012,07:1-2.

[7]姚亮,杨佩兰,宋文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分型初探[J].河南中医,2004,02:32-33.

[8]骆仙芳,王会仍,蔡映云.试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辨证与治疗[J].浙江中医杂志,2003,11:32-33.

[9]王永红,李国翔,刘荣芹.浅析中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J].河北中医,2001,04:295.

[10]王明航,赵焕东,李建生,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辽宁中医杂志,2006,01:5-7.

[11]徐婷贞,骆仙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08:1475-1476.

[12]张元兵,洪广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中医药治疗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1,05:53-56.

[13]方东革,张念志,商红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06:480-481.

[14]刘志国,李磊,国钰妍,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与AHI、BMI指数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1:1133-1161.

[15]刘薇.30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0,29(4):289-290.

[16]苗青,张旭丽,林佳扬,等.80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析[J].中医杂志,2008,11:989-991.

[17]邓屹琪,黄安丽.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河北中医,2014,05:656-658.

[18]黄国庆,杨军,戴新建,等.103例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09:2987-2990.

[19]陈永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3:80-82.

[20]廖春燕,杨惠琴,苏军,等.新疆乌鲁木齐地区36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证候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2:1359-1360.

[21]刘玲,张念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现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10:935-936.

猜你喜欢
鼾症
腭咽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鼾症的疗效分析
鼾症的中西医临床研究概况
心理干预对鼾症患儿术前焦虑及术后PACU躁动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在成人鼾症手术苏醒期的应用研究
鼾症手术中应用卡络磺钠注射液的止血效果及对麻醉复苏期的影响
Ambu Aura—i喉罩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用于鼾症患者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
幼年时期手术麻醉对鼾症患儿智力发育及感统能力的影响研究
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鼾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扁桃体摘除联合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小儿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