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发病相关因素及辨证探析

2015-08-07 01:13何丹黄云李丽琼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辨证湿疹病因

何丹 黄云 李丽琼

关键词:湿疹;病因;辨证

中图分类号:R758.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18-03

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表现为皮损的多行损害,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多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湿疹属于中医“浸淫疮”、“湿疮”等范畴,多认为是因先天禀赋不耐,饮食失调,至脾虚湿蕴,复感受六淫之邪而发[1-2]。近年来湿疹患者不断增加,病因多不明确,部分治疗效果差,笔者对45例湿疹患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2014年在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共45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6岁;病程最长21 a,最短5 d。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湿疹的诊断标准:形态为多形性,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弥漫性、对称性分布.急性者起病急,渗出明显,亚急性渗出减少,病程迁延,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慢性者皮损色暗,浸润肥厚,部分苔藓样变,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1.3中医证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湿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根据临床实际,结合皮损特点,舌脉辨证。

2辨证论治

2.1风热蕴肤型症以红丘疹为主,发病迅速,皮肤潮红,灼热,剧烈瘙痒,渗出不明显,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治宜祛风清热,凉血止痒,用荆芩汤加减,处方:荆芥15 g,黄芩10 g,生地20 g,丹皮15 g,赤芍30 g,紫草30 g等 。

病例 段某,男性,41岁,2014年5月10日。全身散在红斑丘疹伴瘙痒1周。初诊: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在红色丘疹,以躯干部为重,抓破出血,瘙痒剧烈,睡眠差,纳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自行服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辨证:风热蕴肤。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选荆芩汤加白鲜皮30 g,土茯苓30 g,地肤子30 g,千里光30 g,防风15 g,夜交藤30 g,僵蚕15 g。3剂,煎水150 mL口服,2次/日。5月17日复诊,患者服药3剂后,皮疹色变淡,瘙痒减轻,睡眠改善,未见新发皮损,方已对症,继前方去夜交藤、防风加砂仁10 g,神曲10 g,继续服用7剂后,皮损消退,诸证好转,随诊2月未见复发。

2.2湿热浸淫型以丘疹、水泡、渗出较多或糜烂结黄痂为主症,伴口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本证治疗多用清泻肝火,清热利湿而止痒的方法,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 g,车前子25 g,苦参15 g,黄芩15 g,土茯苓30 g,木通12 g,青蒿15 g,茵陈30 g等。

案例:患某,女性,68岁,2014年7月5日。躯干四肢散在红斑丘疹6月。初诊:6月前患者于双下肢出现散在红色丘疹,逐渐增多,自行运用药物后无缓解。迁延至躯干,双上肢;皮疹对称分布,红斑丘疹,搔抓后渗出明显,伴糜烂结痂、抓痕,瘙痒难忍,夜寐不安,口苦、纳差,大便尚调,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湿热内蕴。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痒。方选龙胆泻肝汤加青蒿15 g,茵陈30 g,土茯苓30 g,刺蒺藜30 g,乌梢蛇30 g;3剂,煎水150 mL口服,2次/d;二诊(7月12日):服药后周身丘疹变淡,渗出减少,瘙痒减轻,已能安睡,纳可便调,舌红苔腻。守方续服14剂,病情好转,未再发作。

2.3脾虚湿盛型丘疹颜色黯淡,瘙痒不明显,少量渗出,抓痕、鳞屑,伴纳差、腹胀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沉缓。此型治以健脾除湿为主,胃苓汤配伍加减:苍术15 g,厚朴15 g,陈皮10 g,茯苓30 g,白术15 g,泽泻30 g,猪苓30 g,桂枝15 g,豆蔻仁15 g。

案例: 患某,女性,57岁,2014年6月5日。双手部红斑丘疹1年。初诊:患者手部可见散在淡红色丘疹,丘疱疹,破溃后渗出明显,伴糜烂结痂、抓痕,瘙痒剧烈,纳眠差、腹胀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沉缓。辨证:脾虚湿盛。治以健脾除湿为主。方选胃苓汤加青蒿15 g,土茯苓30 g,刺蒺藜30 g,山海棠30 g,蜈蚣2条;3剂,煎水150mL口服,2次/日;二诊(6月12日):服药皮损大部分结痂,瘙痒减轻,无新发皮损,已能安睡,纳可便调,舌红苔薄腻。守方续服21剂后病情稳定,未再发作。

2.4血虚风燥型症见局部皮肤肥厚粗糙、表面有鳞屑,色素沉着,显著苔癣样化,伴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或沉缓。治疗应注意养血熄风,润燥止痒兼除湿,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5 g,荆芥15 g,防风15 g,川芎10 g,赤芍39 g,生地30 g,刺蒺藜30 g等。

案例:张某,男,35岁,2014年3月8日初诊。述其双下肢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反复发作2年。曾内服外用中西医药(不详)稍好转,但停药后病情反复。证见:双下肢散在暗红色斑丘疹、双小腿伸侧皮损增厚粗糙、抓痕明显、瘙痒剧烈,夜间为甚。伴纳眠差、小便可、大便干。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方选当归饮子加刺蒺藜30 g,制何首乌30 g,土牛膝15 g,乌梢蛇30 g等。3 剂,煮水150 mL口服,1剂/2d。嘱忌食辛辣刺激及甜腻食物。3月15日复诊:服药后瘙痒减,皮损仍厚,守上方加红花10 g,豨签草30 g,砂仁10 g,7剂,服法同前。三诊瘙痒大减、皮损逐渐变薄,守上方去豨签草30 g加黄芪30 g继服,共服药21剂。皮损全消、瘙痒消失、仅留色素沉着而告愈。3月后随访未复发。

3讨论

3.1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对就诊湿疹患者进行发病相关因素量表调查,通过归纳分析,发现诱发湿疹的因素中,46.67%的人认为,一种或以上的过敏原接触,与其湿疹发病和复发相关,过敏原主要有:食物(水产类、肉类、酒类等)、金属、橡胶制品、清洁剂、尘螨等。另外部分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其它疾病等有关,但也有37.78%的患者发病没有明显诱因。具体见表1。

3.2中医证型分析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中将湿疮辨证分为湿热浸淫、脾虚湿蕴、血虚风燥3型;在《中药新药治疗湿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分为湿热证、脾虚证、血虚证3型。旷燕飞通过对1864篇文献按中医辩证论治原则及证候规范方法进行整理分类,得出的4大主要证型为:湿热证、血燥证、风热证、脾虚湿蕴证,笔者根据临床患者症状,整体辨证,总结出4个常见证型及其例数。见表2

3.3结论湿疹的发病原因复杂,现代医学尚无明确病因,一般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外在因子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外界刺激、食物、植物、化学物质、化妆品等会诱发湿疹的发生。内在因子主要是过敏体质,与遗传、系统性的疾病和精神改变等有一定的关系。从本次调查可见,湿疹发病一部分发病前有明显过敏原接触史,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尚无明确发病原因,这与相关报道符合,说明湿疹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具体原因不确定。

前人古籍中并无湿疹病名,结合发病部位、发病特点和皮疹形态,与许多中医病症相近似。根据中医文献以及现代报道综合分析,可发现湿疹具有 “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其中本虚多以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关系密切[5-6],标为湿、热郁于腠理,无论外感或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蕴而发病。加之湿邪缠绵,内外病因搏结,日久则耗血伤津,导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故而病程迁延难愈。从本次湿疹调查统计中,亚急性、慢性湿疹占73%,也可以反映出湿疹的病程演变特点,同时也提示对湿疹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开展不够,许多患者缺乏及时就医的意识,导致病程迁延,病情反复。今后应当在中医整体辨证的基础上,真正结合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健康宣教,更好地预防,积极地治疗湿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

本次总结的中医证型以湿热内蕴、血虚风燥为主,各占四种证型中的31.11%,这可能是由于本地区地处高原,气候多温热,空气较干燥,加之嗜食辛辣,易生湿化热,湿蕴日久,脾胃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而致本虚;另一方面脾胃虚损,运化不利,又进一步导致水液不化,湿浊内蕴,蕴久肌肤,发为本病。如此循环,互为影响,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导致本病成为顽症,治疗困难。治疗上应在辨证基础上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养血,清热凉血等治法,灵活加减,变化运用。同时若病程较长者,酌情加入虫类药活血通络药物,如乌梢蛇,蜈蚣,九香虫,水蛭,地龙等;采用化瘀通络治法,其作用有三:一可开气血之闭,有利于湿毒的化解;二可活血止痒,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三可改善肌肤通透性,恢复脉络皮肤之功能可有效增强临床疗效[7]。除用药外还应嘱咐患者调整饮食习惯、生活起居,避免进食辛辣香燥之品,戒烟戒酒,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畅,以达到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目的。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6.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5-731.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5.

[4]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1-853.

[5]旷飞燕,杨志波,曾碧君.湿疹中医临床证候分型及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12):84-86.

[6]李勇华,易东阳.慢性湿疹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43-445.

[6]何丹,林青,王研.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4):66-70.

[7]林星游,王炎,翁雪云.湿疹的中医辨治探析[J].中医中药,2009,16(1l):125-126.(收稿日期:2014-12-09)

猜你喜欢
辨证湿疹病因
探析中医护理干预在小儿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治疥疮
张琦教授临证思维探析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湿疹护理YES OR NO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冬季宝宝湿疹,家长如何护理?
寻找发热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