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研究

2015-08-07 09:04李芳赵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

李芳 赵亮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病性证素分布。方法选择12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实证病性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湿、热、气滞、寒,且血瘀积分显著高于湿、热、气滞、寒证素积分(P<0.01)。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气虚积分显著高于阳虚、阴虚、血虚证素积分(P<0.01)。结论慢性盆腔炎实证证素以血瘀为主,虚证证素以气虚为主。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病性证素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62-02

盆腔炎症性疾病(PelviCinflanunat"rydisease,PID)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炎症。其中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病情缠绵,复发率高等特点,在育龄妇女中普遍存在,有可能发生严重后遗症如输卵管因素不孕和异位妊娠,显著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目前西医对本病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本病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辨证准确率不高,一致性较差,可重复性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的疗效。因此深入开展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探讨其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本病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规律,为提高中医辨证准确度和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收集 2013 年1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妇科就诊的女性慢性盆腔炎患者 126例,年龄 18~55 岁,平均年龄(35.23±3.43)岁;病程短者小于1个月,病程长者10 a以上。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盆腔炎症性疾病治疗方案》拟定。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妇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证型分布。

1.2.2纳入标准①凡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55岁之间,有性生活史;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该问卷调查,并能如实、清楚的回答各项调查问题者。

1.2.3排除标准① 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下或55岁以上,无性生活史者;③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等内科系统疾病;④依从性差,不愿配合调查或中途退出调查者。

1.2.4证素辨证为了使辨证更为客观化,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参照“600 常见症状的辨证意义”[2]以各症状要素积分和阈值法确定证候及各个辨证要素的权重。一般以100作为通用阈值,即各症状对证素贡献度之和达到或超过100时,即可诊断为这些证素。如果证素积分<70,归为0级,说明该证素不能成立;70《证素积分<100,归为一级,说明存在轻度该证素变化;100《积分<150,归为二级,说明存在明显的该证素变化;积分>150,归为三级,说明存在严重的该证素变化。

2研究方法

2.1调查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经过调查对象获得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通过问卷的形式,实施现场四诊信息采集。结果由调查员将信息输入“中医常见证辨识与评价系统”。

2.2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对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的比较及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慢性盆腔炎实证病性证素分布比较慢性盆腔炎患者实证证素的频数分布差异显著(P<0.01)。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湿、热、气滞、寒,且血瘀积分显著高于湿、热、气滞、寒证素积分(P<0.01)。详见表1。

4讨论

“证素辨证”是朱文锋教授创立的新的辨证体系和方法。朱文锋教授认为证素为证的要素,主要分为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病位证素则反映了病变部位,而病性证素反映了疾病的病变本质。本研究采用证素辨证来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病性,结果表明慢性盆腔炎实证主要以血瘀、湿、热为主,虚证主要以气虚、阳虚为主。

《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指出血瘀于内则影响正常的水液气化,致使水液蓄积下焦,而成带下,而水聚则气机失调,导致气滞,血行不利,血滞不行终成血瘀,不通则痛,发为腹痛。许润三教授[3]认为慢性盆腔炎不是炎,瘀血阻滞冲任为其主要。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慢性盆腔炎诸症发生的重要发病机制。廖启平[4]也认为,本病在临床上无论属哪一证型,瘀血是共同存在的,且贯穿于病程的整个阶段。古人有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研究也同样证实了这一观点。赵俊娟等[5]观察了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结果显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呈浓、黏、凝、滞状态,且血液流变性异常可导致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和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瘀血是慢性盆腔炎的首要病机所在。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云:“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夹热乘虚而入胞中,损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慢性盆腔炎多由湿热之邪内侵,气血阻滞,湿热瘀血互结,积于下焦,不通则痛。刘奉五[6]认为湿热是盆腔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朱玉妹[7]认为湿热为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基础,瘀滞为病理产物。故湿热亦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

此外,妇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多次流产,或久病及肾,致肾气薄弱;素性脾气虚弱,或过服苦寒攻伐之品,损伤脾气;脾肾亏虚,水湿运化不利,湿浊内生,下注冲任,致气血运行不利,郁久则成瘀血。瘀血与湿浊互结,滞于下焦,伤及冲任带脉而致病。吴少英[8]认为慢性盆腔炎是一种病程比较长的疾病,本病患者大多数首先长期接受抗生素治疗,中医也大多行清热解毒“消炎”治疗,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脾肾阳气受损,寒湿凝滞,气血不畅、瘀血内阻。所以,虚证慢性盆腔炎与气虚、阳虚关系密切。

综上,本课题通过证素辨识系统,采用积分方法,借助证素辨证原理,对慢性盆腔炎的证素分布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0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8.

[3]王清.试述许润三教授之慢性盆腔炎非“炎“说[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4):223~224.

[4]曾明.陈炳馄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6,38(2):19~21.

[5]赵俊娟,裴颖.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2):128~140.

[6]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884,253.

[7]朱玉妹.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体会[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813.

[8]吴少英.健脾补肾兼活血清热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小结[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7):307.

(收稿日期:2015-01-26)

猜你喜欢
慢性盆腔炎中医
护理干预在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4例临床分析
康妇炎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中药桂苓慢盆汤加味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