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青杨树完小 050402)
从事这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我常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一提起数学就十分厌恶,每当上数学课时,就提不起精神。仔细追究一下原因,他们都会说“整天与数字打交道,一上课就是计算呀计算,我们不喜欢。”其实,学生觉得:“每上数学就跟计算打交道,单调、枯燥、无味”也无可厚非。但这不是数学本身的错,我认为应该归责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艺术。假如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够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上下些功夫,就无疑能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一节课的开头(开场白或课前导入),虽然仅有短短几分钟、短短的几句话,但它却是谱写优美乐章的前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俗语就说明了导入往往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场白,用别出心裁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就事先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每个人准备大小不同的、角度大小不一样的几个三角形。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几个三角形(或直角的、或锐角的、或钝角的)拿出来,让他们亲自量出每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加起来,但别告诉老师结果,“考”一下老师,看老师答得对不对。对此,学生的兴趣可高涨了,争着“考”老师。刚开始,有几个经常在老师面前出“丑”的学生最先站起来“考”,我的答案都脱口而出。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不服气,认为这不过是巧合而已,但无论学生举起何种三角形,我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学生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觉得十分神奇,激起了好奇心。
试想,如此精心设计的的开场白,学生想探个“究竟”的兴趣怎能不会油然而生。
学生的学习都需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知识片面到肤浅到深刻进而完整,所以在学习中差错是必然会发生的,即差错发生有其必然性。差错在不同的侧面抑或不同的程度上都反映了或许是教师的“教”或许是学生的“学”上所存在的问题,尽管这是负面的,即消极的、不好的一面,但只要数学教师敢于面对差错,正视差错,善于把这些差错收集、分析并加以利用,就可以转“负面”为“正面”、化“消极”为“积极”。
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位抱着小孙孙的老奶奶逢人就说,‘到2016年的2月29日我即将迎来自己的八十大寿,可是我的生日却只有二十个,唉,真遗憾!’同学们,你们说说这位老奶奶是不是真老糊涂了呢?”有一个学生就按照一岁过一个生日的感性认识,突然站起来,没有过多思索就说:“过二十个生日就是二十岁,怎么能是八十岁呢?”有的说:“这位老奶奶年事高了,真是连自己过了几次生日都记不清了,糊涂些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至此,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置评,反而用反问的语气问道:“老奶奶二十岁,那么她的儿子有多大,有二十岁就抱孙子的老奶奶吗?”这一反问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说明老奶奶的年龄为八十是对的。学生红着脸,开始深思:“难道一年过一个生日,过一个生日长一岁,还有别的问题?”正是这样的问题,使有的学生产生了“是不是老师的题目出错了”的思维,在其策动下急速运转着。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寻根溯源的愿望。当教师说:“题目没有错,老奶奶说的也没有错,等我们讲完这节课,你们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学生学习“年、月、日”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调动了起来,一节课就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相对说来,“年、月、日”这节课比较难教,难就难在其知识为生活常识,又不深奥,人人都应知晓,可它与数学的前后知识没有联系,或者说联系不紧密,讲起来又干巴巴的,乏味、枯燥,若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利用差错,学习差错就能变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剂——“泡打粉”,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增强知识趣味性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在突破一些知识的瓶颈——“难点”时,辛辛苦苦地一节课讲下来,学生对所讲内容似懂非懂,甚至有的似雾里看花,满脸茫然。课后询问学生知识接受的情况,学生以摇头报之。这使我十分苦恼,深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过,只要我们能冷静地思考一下这种现象,就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这不是学生的智力存在问题,而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找到相应的难点突破口。我曾经尝试过一种饶有趣味的教学方式——游戏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还蛮不错的。
记得在教学应用题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问题:“一棵树高7米,一只蜗牛白天向上爬2米,晚上向下滑1米,问蜗牛何时能爬到树顶?”孰料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竟然没有一个回答正确的。然后,我用图解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给学生翻来覆去地讲,讲得口干舌燥,结果学生能听明白的还是寥寥无几。于是,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现身说法,让学生做个游戏,以助讲解。我说:“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做游戏,精神便来了。我把学生带到我校的塑胶操场上,在地上画了数棵高7米的大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学做蜗牛爬树。有充当蜗牛的,有记录数据的——记录“蜗牛”爬树的天数。游戏同时进行,我当总指挥,我喊上爬,学生上行,我喊下滑,学生下行,当每个小组第一名学生爬到第六天时,又向下滑了1米,此时,我进行了点拨,学生一下了便恍然大悟,答案出来了,瓶颈也一下子突破了,直到下课铃响了,他们还沉浸在游戏的兴奋中——高兴地喊着、叫着。我没有惊动学习兴趣正浓的学生,悄悄离开了操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巧借游戏破解难题,不失为一条化难为易、突破难点、提高质量又充满趣味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学得饶有趣味的方法还有好多,比如故事法、实际操作法、亲身体验法、贴近生活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还能体验学的乐趣,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