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本实践,开辟语文学习的“绿色地带”

2015-08-07 12:25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223005
学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校本儿童语文

吉 利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 223005)

一、远方的召唤:小学语文实践课程校本化的价值分析

1.让课程扎根。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习得方法,发展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理念决定形态,活动是实践的基本载体,校本化可以让语文实践课程从云端稳落地面,经历学校活动的洗礼,深深扎根。

2.助儿童发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和生活的联系,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以儿童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课程形态中,儿童主动地“做”,学做合一,形成了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益于成长。

3.予文化生长。在行走中,最大限度地发现、整合、利用和放大语文实践课程校本化的优势,坦然面对挑战,从容克服困难,处于劣势不气馁,立于弱势求发展,始终保持积极的前行姿态,逐渐形成共同的信念和文化的力量,振奋全体师生的精神和斗志,铺就学校特色发展路径。

二、途中的风景:小学语文实践课程校本化的结构形式

1.内容:订制式。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申报学习内容,学校对具体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切实了解学生对哪些教学内容感兴趣,再结合教师的自荐和兴趣、特长确定相关课程。与任课教师确定课程后,将课程清单张贴在布告栏内,学生开始自主报名,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悉心指导。若出现学生在不同学期选择了相同的内容,则向该学生推荐其他课程,并要求他重新选择。若个别学生盲目跟从其他学生的选择,班主任须进行适当引导。

2.形式:走班制。学校结合教学设施情况,限定每门课程的人数,设定教学班级,彻底打破了以行政班级为主的授课方式和管理方式,形成了行政班、教学班并行的局面。开设的每门实践课程都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标准,并在学期初及时公示课程的主题、难度、课程大纲、开课时段、时间长度、开课空间等。学校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选择意愿的基础上,提出了“年级走班制”方案,以年级为单位,在年级内开展走班选修。

3.类别:多元化。为保证课程质量,学校提出“因人设课”,即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申报教学课程。学校再根据教师的个人申报、学生的兴趣综合考量,保证课程开设的全面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可选。目前,我校“语文实践课程”已开设朗诵、吟诵、演讲、书法、写作、采访、调查研究等十门课程,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经过近两年的酝酿、筹划,自主编写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校本教材。

4.管理:多轨式。为避免在同一时间段,因人员密集流动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在高年级建立了“运河娃监督岗”,采取授课教师和班干部负责制度,在低年级则要求授课教师全权负责,由原行政班班主任将学习小组送至指定班级上课。授课教师要与原行政班班主任加强联系,实行无缝管理,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针对因固定班级打破而带来的学生归属感缺乏、集体感减弱等问题,学校引导学生组建有归属感的集体,如朗诵社、书法班、小记者协会等。

三、行走的方式:小学语文实践课程校本化的策略探索

1.开发“活教材”。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课程的研发和设置,注重将内外优质资源有机聚合为我所用。我校附近的林业大学、食品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均是实践学习基地,5公里内自来水厂、农业种植园、奶牛场、运河生态风景区,10公里内漕运文化广场、楚文化遗址、恩来故居、市博物馆等为我校语文实践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场所和丰富的主题。

2.创造“新模式”。几年摸索,对于小学语文实践课程的基本模式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学科—拓展运用”有效延伸学科教学,贯通课内与课外,链接课堂与生活;“实践—技能操作”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等拓宽学习空间,提升实践技能;“活动—体验探究”整合基础知识、研究方法、综合性问题,遵循“寻找情境—活动体验—总结内化”路径,促进儿童认知、技能、情感等综合发展。

3.研究“小课题”。悠远绵长的古运河氤氲着柔软的力量,承载着中华复兴的教育梦,激励着我们涤浊扬清、继往开来,也带给我们无限的灵感与研究的契机。《运河文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是一个主课题,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从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小课题研究也成为另一个主题。在实践研究中,学生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都有所提升。

4.建设“大基地”。积极发挥区域引领作用,全力架构具有区域特色的小学语文实践课程体系,努力完善课程实施、管理、评价和培训机制。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地追问:语文实践课程校本化最初的希望和最终的梦想是为了谁?坚持拓展新的学习领域,引领新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儿童的健全个性。

四、未来的展望:小学语文实践课程校本化的发展前景

在小学语文实践课程校本化前进之路上,南辕北辙的尴尬和举步维艰的困难都曾品味,但是所有的失误都清醒地警戒着现实,所有的难题都是发展的契机,我们更期待泥泞之后的平坦、飞跃和阳光。

1.每一个儿童都会自主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能有效地弥合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割裂,消泯儿童与成人的对立,无限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儿童在与现实世界的直接际遇中探究、体验世界,理解、融入世界,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方式、思维自觉和课程诉求。

2.每一位教师都能全科教学。在课程实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呼唤教师自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沟通不同学科知识、驾驭不同学科领域并能将其统整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全科教师的需求对当前的高等师范教育学科专家型教师的培养体系是一种超越,需要调整职前培养结构,加强职后实践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

3.每一所学校都有专属姓名。中小学“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无特色现状和同质化现象引起了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具体校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小学语文实践课程校本化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名字。

猜你喜欢
校本儿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