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 边明文 李炳华
临淄西葫芦
黄雪 边明文 李炳华
提起临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化工业,然而,临淄同样也是农业大区、蔬菜之乡。“淄博蔬菜看临淄”,临淄区的蔬菜产量约占淄博全市的70%,山东大棚蔬菜于1984年就首建于临淄,比寿光还要早两年。目前,全区有蔬菜大棚7.6万个,绿色蔬菜种植面积100.5余hm2,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39个。2011年,临淄西葫芦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使临淄西葫芦有了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这对加快临淄西葫芦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这里沃野千里,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有了蔬菜种植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临淄蔬菜种植已初见规模,至北魏时期临淄蔬菜生产技术有了长足发展。据《齐民要术》记载,当时临淄对蔬菜生产中的选种、耕耙、筑畦、浸种、育苗、移栽、施肥、中耕、整枝到收获等技术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精耕细作的栽培管理技术,这不仅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明末清初西葫芦传入中国,临淄于民国初期开始引入种植,20世纪60年代生产规模开始扩大,80年代后期开始探索利用小拱棚进行早春栽培,在早春小拱棚栽培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于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日光温室栽培,2000年以后日光温室栽培形成主流,逐步形成了“春提前、秋延迟、冬生产”的周年生产新格局,并成为我国重要的西葫芦生产基地。1998年和2013年临淄分别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入“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临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地处沿海,依山傍海,地域广阔,“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有着广阔的发展多种经济的天地。姜太公建国初期,地薄人少,不适于单纯发展农业,他采取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农、工、商并重,多种经营发展经济的方针,为国家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富足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将齐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和许多诸侯国都纳入本国的经济发展体系中。
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疆域扩大了,土壤也改良了,农业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了。齐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又制定了大力发展农业的方针,进行了诸如“井田畴均”、“相地衰征”、“勿夺农时”等一系列改革,把农业与工商业同视为重要的经济基础。
西葫芦种植者继承了齐文化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西葫芦栽培技艺,积累了大量的优质、高产栽培经验。他们开放包容,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形成了“创新、开放、共同富裕”的西葫芦栽培文化。20世纪80到90年代,临淄区皇城镇东南羊、西南羊等村的农民大力发展西葫芦种植,走上了致富之路,大部分农户率先成为“万元户”,住上了二层楼房,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近年来,临淄区通过举办西葫芦种植能手比赛、西葫芦烹饪大赛、栽培技术交流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西葫芦栽培文化,促进了西葫芦产业的发展。
以临淄西葫芦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为契机,培育壮大西葫芦产业,临淄区通过实施“蔬菜产业升级工程”、“市政府放心菜工程”、“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等政策引领,积极培育、引进西葫芦优质高产新品种,全面推行生物秸秆反应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绿色修复等农业新技术,使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达到100%,西葫芦产品有绿色安全的保障。
临淄区所产西葫芦95%以上销往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已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种植面积近4 002 hm2,生产温室约5.0万个,主要分布在沿淄河的皇城、齐都、齐陵、敬仲四个镇(街道),年产量达90万t,年产值突破16亿元。以日光温室(山东Ⅴ型)越冬茬西葫芦为例,每667m2产量达到1.5万~2.0万kg,产值达到5万~6万元。
2011年“临淄西葫芦”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之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绿色安全意识稳固,销售价格逐年上升,实现了提质增效,带动了大批农民致富奔小康,西葫芦产业必将伴随着齐文化的传承而走向新的辉煌。如今临淄已是我国最大的日光温室西葫芦生产基地,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栽培技术享誉全国,临淄西葫芦因商品性好、绿色安全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10.3865/j.issn.1001-3547.2015.20.012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112);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创新团队(SDAIT-02-021-15)
黄雪,山东淄博市蔬菜办公室,255000
边明文,淄博市临淄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
李炳华,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