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娴
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与建筑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设计专业,随着近三年的房地产调控,全国房产建筑业受到极大冲击,连锁反应之下导致了从事家装设计师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大不如前。高校作为面向市场输送人才的培养机构,市场的变化也引发相关专业面临转型、减招等问题。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教学科目和内容重新进行合理化、精细化、全面化的改革,也是对专业建设发展的改善措施之一。本文论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实践+理论课程“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实践教学
高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刘娴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与建筑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设计专业,随着近三年的房地产调控,全国房产建筑业受到极大冲击,连锁反应之下导致了从事家装设计师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大不如前。高校作为面向市场输送人才的培养机构,市场的变化也引发相关专业面临转型、减招等问题。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教学科目和内容重新进行合理化、精细化、全面化的改革,也是对专业建设发展的改善措施之一。本文论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实践+理论课程“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刘娴(1983.—),女,河南三门峡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国家注册高级室内设计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08-0159-02
引言: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的必修课程。它的理论内容讲述的是建筑内部装饰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特性,就教学内容分配上其理论大于实践。但单纯讲述理论又显得枯燥乏味,仅凭语言描述建筑构造方面理论知识也难以理解,如不领悟理论就去实践又无从下手,因此大部分的院校该课程教学都存在几个问题:1、课程定位不准确,无法划分其属于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2、由于定位问题导致实践环节走过场或缺失;3、实践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然而要提升学生的市场就业能力,必须理解工程施工原理和认知材料,并通过实践了解材料的运用方式,因此研究该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授课模式极具意义。
一、课程改革要点
(一)课程设置改革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一般采用每周一次课程的上课方式,偏重于对理论知识进行概括性讲授。近两年市场需求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快速就业人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方面就突显出几个问题:
1、每周一次的理论课程导致学生没有对应的实践环节去巩固知识,存在知识遗忘过快的现象,不利于课程内容各环节之间的串联;
2、如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快速就业能力,授课内容需要配合相应的材料市场考察,比如第二阶段的施工工艺课程部分讲解结束,应到相应的施工图现场考察,再绘制施工图,但现有的课时仅能满足学生做一些零碎的施工图练习,学生对于整体工艺理解不彻底,存在照葫芦画瓢的情况,无法通过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去巩固课程。
针对以上方面,改革的重点是调整课程安排方式,即将原本的每周教学改为阶段性教学,并将其课程位置设置在“室内设计”课程之后,学生在完成“室内设计”课程的设计方案后,由类似“如何完成该套方案的选材和施工?”
这样的问题开始,将课程教学重点转移到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方面,并在本课程阶段培养学生绘制效果图对应的施工图能力,通过教师分析讲解材料种类特性,让学生重新审视原室内设计方案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结合施工原理调整方案,用反复论证法同时巩固两门课程知识。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由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教授两门课程,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学生通过该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一套户型设计到选材再到施工的全部过程,真正做到实践性的提升。
(二)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目前高校为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教师提供的多媒体图片和视频来了解材料的性能与特点,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无法看到施工现场,不了解选材到施工的过程,因此对知识的印象也没有那么深刻。
另外,当下教材也只是用文字性的概述建材的分类等等,远不及建材市场直观,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也赶不上建材市场更新换代,课本中更没有对应的价格表。这样的授课使得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材料的名称和种类,不能够将建材活学活用于设计,对建材的特性也不能完全理解,造成了学生适应工作能力不强,没有达到课程理想的教学目的。有条件的院校创建了装饰材料的陈列室,也存在只能看不能做、材料更新换代过快、资金投入大的弊端。
在就这个问题探索研究时,笔者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比如讲到吊顶环节,将学生带到毛坯房阶段的工地,让学生量尺设计其吊顶,一周以后再去工地,学生看到搭建吊顶的龙骨,教师现场讲解吊顶施工工艺,学生通过对比现场回到课堂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这样动手又动脑的学习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讲解简单、易懂又印象深刻。依此类推可以将每个材料章节都与工地结合,课程学习的有效性会大大提升。但是需要几个前提条件:第一,需要具备与课程同步的工地进行合作;第二,每周进行课程调研,教师教学疲劳度高,仅一个教师无法完成,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企业导师辅助实践环节,确保学生实践学习质量。
(三)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验证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传统课程考核采用试卷或大作业,往往并不能够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掌握知识水平。在这方面笔者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提供几个施工过程中的工地实景照片,学生对工地进行四方面描述——工地进程、工地制作工艺、选材和查找一项不规范施工,这种方法既有效的避免了作业之间的抄袭,又能够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便于后期对课程改革的归纳总结,寓教于乐不拘泥于形式,学生热情度高。最终考试部分学生成绩占到总成绩的一半,另一半是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平时表现及作业成绩,两部分结合即为学生的总成绩。
二、实践环节的改革探讨
(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将建筑设计、建筑尺度、建筑材料与施工的关系在实践中进行磨合,并通过其他设计课程的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对空间感的把握、形式美设计法则的运用和对材料质感的理解。学生没有实践就会造成对知识不能够系统的了解,对专业不能够深刻的认知,不能够达到学习该专业的目的,最终不利于专业就业。
(二)将实践重要性的观点植入学生
学生进行实践,除了必要的课程安排以外,还需要学生自身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完成实践,仅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该课程实践的重要性,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实践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需求,引发学生的好奇。
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是将学生自身的需求作为切入点,在开课初期学生首先要完成一份市场调研问卷,报告中设置几个问题:1、假设100万买房,你会选择哪套(考察学生对房价和户型的调查);2、预估装修费用总价,描述材料清单(考察学生对装饰材料市场的调查);3、描述房屋装修的施工步骤和周期(考察学生对施工的调查)。用简单的课题问卷调查方式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心理进入调查状态,并随着调查深入,认识到购买一套房子及装修费用是巨大的,意识到该课程所学内容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有助于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促使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
(三)市场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环境艺术设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常是装饰装潢公司,学生通过在装饰公司实践了解施工工艺。但装饰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学生进入公司一般指派简单工作,无法接触到施工和材料,也没有专人进行指导讲解,学生进入公司不但无法了解该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更多的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对学生学习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需要两种实践场所:材料和工地。材料实践可以通过学校创建材料展示室,该实训室具有一定的实践效果,学生不出校门即可了解材料特性,更可以通过动手拆装了解部分材料的施工工艺,但材料更新换代快,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损坏率高,学校需要不断补充材料,因此这种实训室具有一定可行性但造价大,并需要安排专门指导教师。
笔者认为在材料实践环节中,学生不必去公司,也不必建立材料室,用“市场”即可解决实践问题。原因是近几年建材市场用人匮乏,很多店面周末需要招聘大学生兼职,而学习装饰材料必须通过市场了解,故“市场需要学生,学生需要市场”的链接就已形成,学生进入市场实践不应仅停留在教师带领学生看,应升级为真正的实训——学生通过店面体验来更深入了解材料。具体的实践安排如下:
教材内容将建材种类分成了饰面板、陶瓷、玻璃、软装等十几个章节,每章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学生到对应的材料门店实践,让学生对材料了解更直观更详细,也能了解其价格和档次区分,甚至可以去工地了解安装过程,在门店的实践环节能够了解到该品种材料最全面的知识。举例说明:以壁纸、窗帘、软装环节为例,每周教学课时为16课时,即校内8课时讲解理论,校外利用一天8课时的来完成实践。按班级学生30人计算,一个店面2-3个学生,10家店面即可完成实践,后期学生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自行和商家联系继续实践,这样的实践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之站在商家的角度思考,学生参与既可以建立固定的兼职关系,也能够提升知名度。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与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大型商场签订校企合作来保证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有效进行。门店式实践学习是每周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分组的形式,3-4人一组,每组分别在不同建材种类门店进行实践,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在每周实践结束后将学习内容整理成PPT,在班级进行分享和知识的交流。
(四)校内“师带徒工作室”实践基地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校外实践,还需要在校内建立稳定实践基地,如实习实训工作室。校内创建工作室的优势是即使没有企业的支持,学校也有实习基地来保证学生的实践。但前提是工作室的导师应承接一定的社会装饰设计或工程,具有贴近市场的实践能力。指导内容即为导师的真实设计项目,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带领工作室学生共同承接并完成社会项目设计与施工,用传统的“师带徒”理念要求学生完全参与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学生模仿导师边做边学。
学生通过对项目资料的收集、方案一遍遍的审阅、与甲方的沟通等,亲自经历整套设计方案从创意开始到敲定的过程,通过对施工工程的管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由于导师数量有限,为保证工作室学习质量必定不能同时教授过多“徒弟”,因此工作室严格控制人数,将进入“工作室”学习作为荣誉奖励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科目的综合表现情况研究,考虑其发展意愿,择优选拔学生进入“工作室”跟随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进行学习,类似于研究生制度。这样有效的提升了学生自进校以来所有科目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另外“师带徒工作室”实践基地对学校创收和评估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结论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循环的过程,如何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培养出满足时代和市场需求的学生,是每一位高职教师的终生课题,唯有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课程设计,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和当地就业环境,搭配合理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方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作者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2014xjjyxm18)
参考文献:
张俊颖.建筑装饰施工图的重要性.现代装饰.2012(05)
刘清丽.《室内施工工艺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03)
梁锟.实践教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当代艺术.2009(05)
郭琳琳.探析环艺专业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的课程改革.美术教育研究.2012(07)
唐康.浅谈高职《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教学思考.科学时代,2014(07)
周云莉.高职院校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4(09)
艾小玲.浅谈高职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