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蕾
浅析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文/邓蕾
摘要: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任务,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启蒙课程,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主要讨论在日常的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课程思想体系、积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科学教师的科学观与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影响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课;科学素养;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08-0076-01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启蒙课程,其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所以,教育部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构造以及物理、化学方面等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生活习惯。科学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并且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创新的能力,逐渐会用科学思维及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总之,科学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可以增强公民科学方法及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创建综合实力更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本文探讨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科学教育课程目标与科学素养的一致性
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局部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那么这一总目标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诉求有何关系?下面不妨分析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诉求。
关于科学素养含义的界定,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对于这一概念内涵的探讨,可以发现科学素养包括四个核心因素:①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和过程;②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③科学的精神和态度;④运用科学技术解决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说,笔者认为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获取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能够科学的解释现象;具备将科学知识和思想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
科学素养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使学生运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观察社会并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规律方法加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探索未来。由此可见,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与培养科学素养的宏旨是一致的,两者的理念具有趋同性。
二、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编排
科学课程内容设计上主要以人、学科知识与社会为主导,设计编排考虑到社会政治环境因素、学习主体的需求因素、课程资源价值因素等。课程理念既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学习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能解决一些问题。科学教育提倡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采用学生的亲身生活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并且科学课本在内容编排上引入现代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明确了解科学与人类生活的重要关系。
通过多年来的科学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我国的科学课程主要涉及到生命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物质科学、科学探究、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等领域。在内容编排上着重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科学素养的建立,在教师教学设计上多采用实验活动的方式。将科学主题与科学观念渗透在科学知识中。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运用巧妙的构思设计,揭示科学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知识,并将这些所习得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
三、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实践过程,设置科学实践活动的课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进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其独立思考,开展探究,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综合性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全面地认识世界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使学生受益终生。
科学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方式,不仅包括以掌握系统上的书本知识为目的,而且还以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科学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事先准备好实验材料,通过筹备材料,课堂动手操作实验,分析实验背后反映的科学知识。其次,可引导学生把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结果以及合作交流、学习成果的展现,达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并且,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科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使他们从熟悉的知识体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总之,学生阶段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科学素养并不是传教式的灌输,而是要经历长期的教育实践,通过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不断探索,逐渐积累起来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且运用自身的科学观与科学素养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3.
王素.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比较—以英、美、加、泰、中等五国为中心.外国教育研究,1999(2):5-9,12.
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