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举说明如何使用历史的学科语言

2015-08-07 02:10:53谢江新
亚太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史观大变局学科

文/谢江新

例举说明如何使用历史的学科语言

文/谢江新

摘要:使用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释问题是高考的要求。如何使用历史的学科语言呢?本文试着从四个方面进行例举说明。

关键词:历史材料的解读;历史的环境;试题的教育功能;不同的史观 一、对照材料上的,搜索记忆中教材上类似的 与之匹配

引言:如何使用历史的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释问题,是高考的要求,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新颖的史料,陌生的历史环境,高考试题的教育功能要求,还有不同史观的阐释,如何使用历史的学科语言来解决问题,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例举说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9214(2015)08-0051-01

材料: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明太祖亦云:“天下之大,人君不能独治,必设百官有司以分理之。”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主张的相同之处。

解析:学生答得算比较好的,是这样:天下很广大,皇帝凭一己之力难以治理、统治,需要设百官派官吏进行治理。毫无疑问,这是对材料的直观解读,思路是对的。但明显与答案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答案表达是这样的: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建立国家官僚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事;选官任职时皇帝的职权。为什么学生的作答和考试的要求出现明显的差别?说明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切实将考试要求落实到平常的训练之中,还没有“悟”到怎样答题。2015年安徽学考考纲的必修一的考试要求中提到:学会收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二、设身处地,穿越现实,回到历史的环境中去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表达。

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很多人感叹中国出现的巨变。李鸿章对时局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

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分析:李鸿章这句话中的‘奇局’、‘大变局’应该指什么?题目要求回答“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或“本质是”。A项指向根本,B项指向一般。D项的内容体现在“变化”,这与题干“变局”看起来相似。但D项这个“变化”涉及的是“近代经济结构”,而B项指的是社会巨变,应该是方方面面的变化。题目的要求指出的是李鸿章的观点,可是,A、D两项显然不是李鸿章能够说得出来的语言,完全是现代人的看法。接近李鸿章的看法只有B。“奇局”、“大变局”是李鸿章的历史语言,“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是现代的历史语言。

三、体会试题的教育功能,在应试中灵活变通地使用学到历史学科语言。

材料:历史学家往往会杜撰出名言警句来表示历史的运动或潮流。例如,“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间的发展。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在动力、交通和电讯方面的重大科技成就。

答案:动力方面:蒸汽机、内燃机、电力(发动机)。交通方面:火车机车、汽船(轮船)、汽车、飞机。电讯方面:有线电报、无线电通讯。

解读:我们通常讲的“工业革命”时间跨度是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而这段材料中的“工业革命”时间跨度包含前两次工业革命,即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告诉我们,在审题作答中,不仅要结合所学知识,更要依据材料,灵活变通地使用学到历史学科语言。如果不知道变通,该题作答就可能局限在蒸汽时代或者电气时代中的某一个时段!哪怕你是参加“中考”、“学考”、“高考”等,临近某学段毕业,试卷还要告诉你一些新知识新观点!这就是试题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不是空话。平常学习中适当整合教材和资料,并进行适当拓展是必要的,因为学科研究在不断发展,在不断趋向更加客观更加科学,而教材观点有些可能就显得滞后。对于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对于学生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积累。

四、史论结合,注意使用历史学科内不同史观的语言

材料: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设问:不同的史观解读同一个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其表达的角度角度不同,使用的学科语言也不同。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分别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的?

解答:从近代化史观看:这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近代化的过程。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开始了经济工业化的探索,维新变法与民主共和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探索,而新文化运动则是思想上理性化和科学化的探索。从文明史观来看:这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吸收、引进西方文明的过程,包括西方的物质文明(工业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思想文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等等,都是中西文明碰撞的产物,也是中西文明交融的体现。

《安徽省文科综合(历史)考试说明》中指出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要以“史料、史论、史观”三要素为主线,解答中力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福建省文科综合(历史)考试说明》中也有类似并相对明确的规定:考生要具备描述和阐释事物历史学科能力,考生要“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释问题”。在高考历史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在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规范而严谨的学科语言,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在知识迁移、运用解决问题过程中准确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史观大变局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2:06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若干看法
外语学刊(2021年1期)2021-11-04 08:08:04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莫耶与沈醉 大变局下的小恋曲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20
尘埃未定的大变局
“超学科”来啦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