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炳璋
(重庆大学 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多视角分析《中国好声音》节目成功的策略
鲍炳璋
(重庆大学 电影学院,重庆 400044)
笔者从节目的高收视率出发,客观分析《中国好声音》制播分离、利润分成及反选秀的节目特点,分别从节目模式与定位、选定的导师阵容、专业制作水准等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因素。
《中国好声音》;制播分离;利润分成;节目模式
《中国好声音》是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第一次真正地实现制播分离,它采用的利润分成形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节目采用的双向选择反选秀模式为业内音乐类栏目树立出新的标杆,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中国好声音》打破了原有选秀类节目的固定运作模式,但节目模式的创新性也带来了高额的制作费用,因此,它的冠名费高达6000万,这让众多企业踌躇不已。最终,节目新颖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受到加多宝集团的青睐,其成为《中国好声音》的独家冠名企业。冠名不仅为加多宝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有助于其快速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认同。
《中国好声音》以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公司为主要合作方,双方共同出资、均分收益,使得节目的制作能顺利进行。[1]在引进了节目的版权、完成了广告招商后,制作公司又邀请了中国音乐界的重量级明星——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担任导师。
(一)制播分离
中国电视节目现阶段的“制播分离”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电视台将一部分工作转交到电视台之外的制作公司,采用“劳务输出”式的合作方式,总体的控制权仍由电视台掌握,而制作公司的赢利点主要在于劳务费用方面。二是节目创意与具体制作由专门制作公司团队来运营,做好样片后交由电视台审查,电视台会对这个节目的收视率进行评估,然后决定是否购买,电视台只负责审查和播出,并收取广告收益。
《中国好声音》由灿星制作公司负责购买节目版权以及节目的制作与运行,然后交由浙江卫视播出。广告收入与节目制作品质紧密相连,利润转换率也与其紧紧挂钩,因此,合作双方不会有意识地削减制作成本,而会想办法提高节目的质量。《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就在于节目制作的每个环节近乎“完美”。较传统自产自销的节目制作模式来说,《中国好声音》表现出更大的市场性特质,其制播分离的形式无愧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里程碑。
(二)利润分成
《中国好声音》采用广告分成的新型商业模式。制作公司与电视台签署商业合作合同,根据收视率与市场转化率来分配具体商业利益。收视率未达到规定比率,损失将由制作公司方承担;收视率在一定标准之上,则由双方共同分享广告利润。独特的利润分成形式对制作公司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制作方不吝惜成本,确保栏目收视率,广告收入随之而增长,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节目组也不是单纯给予导师报酬,而是将导师利益与节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捆绑。导师旗下选手的作品投放市场,所有彩铃的下载收益与导师共同分成,这就是所谓的彩铃分红。[2]《中国好声音》的各方合作模式在国内都是第一次出现。
此外,灿星公司将《中国好声音》节目选手及后续的商演都化为己有,打造包括演唱会、线下演出在内的整条产业链,这也有别于以往的选秀类节目。
(一)多元化的准确定位与侧重点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而言,最能决定节目受欢迎与否的是节目的定位。节目要宣传与鼓励的东西以及节目内容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决定了观众对它的态度。如果一个节目能够做成每集都有亮点,而且能在娱乐的同时传递正能量,那么它一定能够带给观众积极向上的感受,这种节目才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
《中国好声音》节目组将其定位为大型励志类音乐节目。从传播学上讲,人的主体性表现为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3]因此,《中国好声音》注重强化人的主体性,它的关键词“励志”体现了选手的主体性和选择性,这无疑满足了观众的内心需求。选手具有选择导师的自由,导师和学员的互选是一种了不起的模式创新。
《中国好声音》力争与国际接轨,拒绝炒作。他们充分鼓励选手专心创作,节目的宗旨是引导人们树立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制作方在邀请导师时就曾表示《中国好声音》不会出现话题炒作、滥煽情和毒舌等内容。它的“盲选”形式更凸显了“声音”的尊严。节目的每个环节都围绕着“好声音”,注重鼓励年轻人坚持梦想,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
从《中国好声音》掀起的全民热潮可以看出,电视节目必须创新节目模式,引进新的资本,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同时又要符合大众审美,这样才能获得高收视率。
[1][3]王晓辉.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2]增绍武.论电视节目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J].当代电视,2012(6).
G22
A
1007-0125(2015)07-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