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越调唱段《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的音乐分析
孙丽丽
(浙江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河南越调作为河南地方戏曲的三大剧种之一,其本身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内涵。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河南越调正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论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以唱段《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为例,来对河南越调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
越调;流派;分析
有史以来,河南就是一个戏曲大省,被誉为“戏曲之乡”。在这片孕育戏曲的土地上,河南越调却在历史上鲜有文字记载。这是因为本土只重视到豫剧的发展,使得多年来已形成“一枝独秀”的形态。关于越调的由来,众说纷纭。河南越调本命越调(又一说法是“月调”)①,又因伴奏的主要乐器有四根弦,故又名四股弦。河南越调是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为区别于其他省份的越调的称谓。今为河南的第三大剧种。
越调不仅在河南省内盛行,而且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也都留下了河南越调的足迹,如:安徽的蚌埠、亳州,江苏的徐州,湖北的武汉等等地区。随着越调这个剧种的发展,一批批优秀的演员应运而生。如:民国时期的李桂红(艺名老桂红)、二十世纪30年代的张秀卿、共和国成立后的申凤梅、毛爱莲以及现在的申小梅、毛小莲等等。
越调大师申凤梅、毛爱莲则把这一剧种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由此形成了两个派别,即:以申凤梅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毛爱莲的“婉约派”。他们根据自身的演唱特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擅长演唱老生,多演绎以宫廷生活、政治斗争、厮杀征战等为内容的正装戏,音乐是以“流水板类体系”为中心的“单一”单体声腔,代表剧目如:《收姜维》、《七擒孟获》、《老子》、《诸葛亮吊孝》等;婉约派则以演唱闺门旦(青衣)人物见长,多演绎以民间传说、公案传奇、家长里短、男婚女嫁、儿女情长等为内容的外装戏,音乐唱腔以“铜器调”、“十字头”、“乱弹”为主,使越调唱腔原有的“流水板类体系”为中心的“单一”单体声腔体制变为“复合单体声腔”体制,代表剧目有:《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招风树》等等。那么,下面就以豪放派的代表剧目《收姜维》中的一个唱段《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为例,对河南越调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
现代发展的越调戏曲中,不仅要求演唱技法的提高,而且还要有一个好的剧目。
河南越调传统剧目《收姜维》,又名《天水关》、《三传令》、《智收姜维》等。根据传统折子戏《遣将》、《劝降》改编而成的《收姜维》,在以往场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马遵坐帐”、“诸葛亮坐帐”、“冒名攻打”、“搬母”等。“收姜维”一场,一段唱词有一百多句,这就要求演员扮演的须生要有极高的唱功。《收姜维》在1956年时由项城越调剧团首次成功上演。此次的主演有:申凤梅饰诸葛亮,何全志饰姜维,导演是李苏。这部戏的成功上演也使《收姜维》获得了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的二等奖。申凤梅也因演此剧赢得“活诸葛”的美称。《收姜维》在1981年时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编剧李苏、华而实。
这部戏的故事内容大概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请旨挥戈北上,进伐中原,用诈城之计攻夺曹魏的天水关,不想被天水关太守马遵手下的一员小将姜维识破,姜维还向马遵进了一条将计就计的妙计,结果使出战的蜀将赵云大败。天水关一战,让诸葛亮甚为震惊,遂派马岱前去打探。马岱探听归来,诸葛亮得知天水关领兵布阵之将名叫姜维,是名智勇兼备、忠孝双全的贤将良才。于是诸葛亮决心纳录英才,收服姜维。诸葛亮一边周密安排与姜维的连环战,一边派人救出被马遵扣为人质的姜维母亲、妻子。最后姜维被蜀军困于凤鸣山下,诸葛亮晓以大势,耐心说服,并接来姜维家眷与其团圆,终使姜维心悦诚服归降蜀汉。
音乐是戏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演唱特点、表演艺术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之一。“音乐能否与戏曲文学和表演文学完美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剧目,乃至一个剧种艺术呈现高低和生存发展。”②
《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是《收姜维》中的一段唱,这段唱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它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质朴、简洁明快,演唱者则畅达洒脱、大气自然、意切情真、通彻可人,生动表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和大智大勇、胸可撑舟的名相风范。《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是豪放派唱腔中最为广泛传唱的唱段。
唱段以单一的十字头板式结构构成,而其中以“清角”为宫的旋律宫调变化、转换和短语叠垛,以及不时出现的音节摆置的巧妙变化,使得唱腔显得格外机巧、新颖,充满动感、张力。以“清角为宫”的宫调变化、转换如:“虽说你今一天打回败仗,怨山人我用兵不到你莫放在心上。”短语的叠垛如“四更天,夺天水,三路佯装,一路智取,那马遵他难防。”这节唱,在“这封信你牢牢带在身上”的十字头上句型之后,突然改变旋律节奏和起唱形式,如异峰突起,为唱段平添巨大的内在张力。
河南越调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本土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尤其是在2006年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更加体现了它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改革,越调的团体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不少越调剧团因市场竞争激烈或者其他原因的制约而破产。但是在1992年,由河南越调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吵闹亲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河南越调剧团成为河南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团体。申凤梅也获得了“白玉兰”奖。一时间,申派唱腔风靡全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正是因为申凤梅个人的成功与魅力,她成了众人竞相模仿的偶像。申派唱腔也因此使得越调剧团的地位不断提高。
但是,申腔艺术的一枝独秀,不利于越调音乐的长期发展,也承载不住整个剧种发展的重任③。越调男演员的音域唱腔发展也受到了很多限制。因此,全面发展越调音乐,推动越调艺术的繁荣发展是它的必然的选择。
注释:
①魏天葆.河南越调音乐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②成军.越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戏剧,2012,(04)∶70-72.
③魏天葆,岐延斌.越调衰落的音乐检讨[J].戏曲研究,2004,(01)∶203-210.
[1]魏天葆.河南越调音乐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成军.越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戏剧,2012,(04)∶70-72.
[3]魏天葆,岐延斌.越调衰落的音乐检讨[J].戏曲研究,2004,(01)∶203-210.
J643
A
1007-0125(2015)07-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