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转译”在“数学化”过程中的价值

2015-08-06 06:00高伟杰
教育界·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概念化模式化符号语言

高伟杰

数学是一种语言,一种普遍使用的科学的语言。正如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Feynman所说:“要是没有数学语言,宇宙似乎是不可描述的。”广义的数学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语言各有特点,分工明确。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对于数学语言的认识和态度,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转译能力,帮助学生在讨论问题、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时形成概念化、抽象化和模式化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概念化”——厚积薄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时不刻在认识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巧。但是,只有一小部分概念、方法和技巧作为“应试需要”被教师强化掌握,还有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概念、方法和技巧被我们平时的教学给忽略了。所谓“概念化”,就是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予以积累,并且推广运用于认识新事物。

儿童刚开始学习“5”这个数字的时候,教师往往借助5根“小棒”或其他实物,作为直观的图形语言,让学生模糊知道什么是5。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尝试把遇到的“5个苹果,5个梨,5个人……”这样的新问题主动迁移到刚刚自主构建的“数字体系”中,逐步抽象出“5”的符号意义。在法国上的研究生数学课上,教授如是说: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孩子将所有能和{1,2,3,4,5}形成一一映射的集合叫做5。

我们的学生乐于接受这样一个迁移的过程:他们把学习加法运算律的那套方法迁移到学习乘法运算律中,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他们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可以不用老师教而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这个“概念化”的过程,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体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概念化”,实际上是一种迁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在不断积累概念的同时,获得数学语言转译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概念化”才能成为现实。当学生能够用自然语言表述那些数学化概念的时候,这些数学“概念”才会在将来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基石。

二、“抽象化”——斗转星移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适度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这是学习“数学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学生概念化的深入,积累的形式化数学语言越来越多,于是便逐步构建了抽象的数学体系。 所谓“抽象化”,是指把一个或多个复杂的实际问题转移到抽象的数学体系中,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

比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路线问题”时,有学生提出,用含有“→”的图示来概括行走路线:“家→超市→医院→学校”在箭头上方注明方向,在箭头下方写上距离。这种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像语言的方式,让所有学生看到了向量概念的生活原型。他认为“→”可以用来联接两个量,在平时的描述中,在学习几何问题时,在学习“倒推”策略时……不断让他积累了这样的概念,于是,关于“→”的符号意义便在他心目中逐步抽象,并成为他数学体系的一部分。

所以说,“抽象化”是“概念化”进一步积累的结果,是更高层次的数学素养的养成。我依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数学语言的转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试想:如果上述这位学生只是认识了“→”的表象,或者平时不注意这一符号与其相应的自然语言的相互转化,那么在《路线问题》的教学中,他怎能提出这样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学生抽象化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大力的引导,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当我们遇到较为复杂、困难的实际问题时,如果能看透问题的形式化本质,转移到与之契合的数学体系中,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三、“模式化”——由点及面

数学是一种模型,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是数学建模,数学呈现形式是符号语言表达的数学问题。“模式化”,是指将数学中已有的严格的概念广义化,用以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其本质是一个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一个分数“4/5”概括了一系列的自然语言,它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有这样的4份。“分数”作为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就是对这些冗长的自然语言的概括与抽象。而在观察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学生又需要将分数这一符号语言再次还原到更通俗易懂的自然语言。小学六年级“利息问题”、“纳税问题”、“折扣问题”的教学正是基于学生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译,即将“单位‘1×(百)分率=对应量”这一关系式作为一个数学模型,运用到上述这些问题中去,那么学生对分百实际问题的认识将是飞跃性的。

总之,“模式化”是“概念化”与“抽象化”的最终形式。学生对概念化的自然语言,不断积累、抽象、推广,便形成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建模,只有模式化了的数学,才是触及本质的数学。那么学生的模式化能力怎样去培养呢?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大量的进行自然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译,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内在转译机制。只有这样,学生的厚积薄发才能成为现实,学生的斗转星移才能成为常态,学生自然也就能够由点及面的思考问题。

以上关于语言转译对学生学习“数学化”价值的论述,实际上可以概括为“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过程。无论是概念化、抽象化还是模式化能力的培养,都需要而且必然需要以数学语言转译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78.

猜你喜欢
概念化模式化符号语言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初中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策略
数学教育中的符号语言及其教学
符号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高中数学教学中符号语言的学习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