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山区农民收入现状及增收途径探究

2015-08-06 22:29康海琪等
南方农村 2015年3期
关键词:昌平农民增收山区

康海琪等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南口镇、阳坊镇、十三陵镇四个主要山区镇进行研究,分析了昌平山区农民收入现状、增收优势、农民增收面临问题,提出详细的农民增收途径。

关键词:山区;农民增收;途径;昌平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41-05

一直以来,北京昌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建设,将“三农”问题作为解决昌平农业发展的要义,努力实现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目标。昌平地区山区面积占60%,平原面积占40%,近年来,由于历史、地理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山区农民收入与全区经济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山区农民收入低于城市人均收入,山区农民与平原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对于昌平农业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一、山区农民收入现状

从昌平山区经济总收入和人均劳动所得两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看,昌平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呈良好发展态势。

(一)山区农村经济总收入持续高速增长

山区镇农村经济总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从2008年的28.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49.2亿元,增长速度最高是2011年为15.9%,最低为10.1%,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10%以上(见图1)。

(二)山区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不断增加

昌平山区镇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28970.3元,增长到2013年的45068.2元,增速相对平稳,5年间平均增速为9.2%(见图2)。

二、昌平山区农民增收优势条件

(一)发展基础良好

山区产业得到提升。“十二五”期间,山区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山区镇总产值达到31.15亿元,占全区GDP的10.84%,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5.64亿元,占到全区一产产值的55.8%,山区已经成为昌平第一产业的主战场。

产业融合度提高。近年来,昌平围绕山区产业发展,着力打造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特色林果产业,并通过打造以延寿沟域为代表的沟域经济建设,实现了三大产业在沟域内的融合与升级;同时,鼓励农民发展休闲观光、民俗旅游、特色餐饮等相关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加快山区农民致富,为昌平山区持续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开展平原造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镇建设以及清洁能源工程,昌平山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新农村建设得以推进。昌平区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稳步推进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使得农村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二)昌平山区资源丰富

昌平区地理位置优越,尤其山区生态涵养带,环境优美,植被种类丰富,山清水秀,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6.2%和44.5%,空气质量优良。山区特色林果资源丰富,如苹果、板栗、核桃、柿子、桃、枣、杏、樱桃等,十三陵镇因苹果曾经获得“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山区还稳步实施板栗、核桃品种化改良工作,利用野生山杏嫁接成仁用杏,恢复发展一批适销对路、具有相对唯一性的区域特色林果品。山区还拥有丰富的旅游休闲资源,如明十三陵、神路、延寿寺等文物古迹等,其中明十三陵、居庸关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昌平区科教环境良好

昌平区域内汇集了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多名从业高素质科技人才,其中“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103名;100多家各类科研机构,其中有18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6个重点实验室,35个国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有4所大学和部分高校的分校, 沙河大学城入驻5所大学的新校区;35%的常住人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过去三年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50%以上。这些都是推进农业科技化的优势,是昌平山区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三、昌平山区农民增收面临问题

(一)山区功能定位制约产业发展

山区定位为生态涵养区,现在山区发展产业面临着用地指标紧张问题,山区镇的土地在很大程度上为耕地和基本农田。昌平区十三陵镇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该地区受到特殊的管理和保护。十三陵镇的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都受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民俗旅游只能维持在餐饮层面,住宿条件差,难以提升接待层次,客观上影响到十三陵镇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二)山区林果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昌平山区林果资源丰富,但是产量质量、经济效益都比较低。近几年发展比较好的有樱桃、李子、梨,但发展规模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大的主导产业。山区林果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一是由于加工程度较低,初级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二是发展成本较高,如劳动力成本,目前山区村的劳动力资源短缺,雇佣采摘的劳动力1天至少100元,还得免费提供餐饮与交通。因此,山区很多村庄的林果业处于抛荒状态,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三)山区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渠道窄

山区镇的低收入农户数量占昌平区74.56%的比重,三分之二的低收入农户均集中在山区村镇。当前昌平区低收入农户的学历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占92.3%的比重,其中文盲占有13.0%,高中及以上仅为7.7%。而且在农村老年人居多,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靠近城区的山区镇村民收入渠道较为多样,而对于无区位优势的山区村镇,山区农民的就业岗位以公共就业居多,而多数劳动力从事林果种植或外出打零工。如2013年昌平山区镇的劳动力总数为38148人,其中从业人数占比为92.52%,待业人数为2852,占比为7.48%。在从业人数中,在城镇就业人数仅占9.01%,在农村的为90.99%,目前在外务工的劳动力为3466人,占比为9.09%。

(四)山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

山区村生产的农林产品包括有苹果、板栗、柿子、核桃、杏等,其中苹果、尜枣等已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多借助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供货给超市、批发市场等,而对于核桃、板栗、柿子等未形成品牌的农林产品,村民主要是利用交通区位的便利性,通过路边摆摊销售,或者销售给商贩,由于各家各户的小规模种植,产品品种较杂,销售价格一般较低。如南口镇辛力庄村2014年柿子产量达5000斤,但实际销售量仅为2000斤,平均销售价格仅为0.3元/斤,销售渠道的不完善导致林果产品的滞销情况较为严重。

(五)山区政策性补贴灵活性不足

山区由于地势条件不利、耕地、水资源缺乏,山区耕地面积比平原耕地面积少,农民获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金额就较少,导致山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低于平原地区。山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但拥有自身的特色林果资源,如柿子、核桃、红果、杏、板栗等,而国家针对杂果类农产品的相应补贴政策较少,“一花三果”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平原区,致使政策性补贴对山区农民的增收贡献率较小。

四、昌平山区农民增收途径

(一)完善新型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

1.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针对山区村丰富的林果特色资源,可建立杂果类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进行补偿。有机、特色农产品将成为未来农产品的发展方向,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知识技能的培训,鼓励山区村接种优质技术,在生产环节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山区特色林果产品的质量。

2.提高绿色就业岗位待遇

加大对绿色就业岗位的投入,应以本地区最低居民消费或工资水平为参考,合理的提高绿色岗位待遇。2014年北京市山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8431元,昌平山区要实现15000元的人均纯收入目标,生态管护员的人均月补偿金要达到1250元,使得在绿色岗位就业的山区农民真正有收获。

3.转变生态补偿方式,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积极拓宽生态补偿路径,不断创立生态补偿项目,将单纯的转移方式转变为激励模式;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可参照社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受益者的支付意愿等,可以结合山区林木面积的定期测量,不断调整补偿标准,如当前的林地补偿每亩26元,可以考虑增加到60元,同步于北京市单位面积的粮食补贴,进而激发农民生态造林的积极性。

(二)做强特色林果产业

1.培育特色品牌

加大对山区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帮助山区村开展品牌推广活动,以农业节庆、嘉年华等平台,吸引消费者、社会资金,营造绿色消费潮流,提高有机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

2.探索种植新模式

整合山区优势资源,创新山区农业生产营销模式,发展订单式、体验式农业。山区村提供“菜园认养”服务,市民亲自播种、栽培、收获果实,也可以委托农户代为管理,同时认养者还可以享受在农户家中居住、餐饮、娱乐等配套农家乐服务,打造集自然观光、农事体验、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微型田园体验式活动。发展休闲农业,以宣传媒介和新兴媒体为桥梁,加强消费市场与农业生产联系,使山区农民按市民订单发展农业生产,确定生产规模,实现市民获得高品质农产品、山区农民增收的目标。

3.打造特色果业带

苹果产业带。指在北部百里山前暖带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代表的精品林果业。主要分布在昌平百里山前暖带,涵盖十三陵、南口、流村等山区镇。积极申报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积极推行苹果标准化管理,大力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提升苹果品质;着力打造“昌平苹果”品牌,提升昌平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柿子产业带。指在北部山区大力发展以柿子为代表的传统林果产业。主要分布在十三陵、延寿、南口、流村、崔村和兴寿6个山区、半山区镇。实施柿子提质增效工程,建立了一批柿树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大柿子精深加工,提高柿子附加值。

百合花产业带。指在西部四镇山区、半山区大力发展百合花为代表的花卉产业。主要分布在南口、流村、马池口和阳坊等4镇。加强百合种球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种业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以百合花为主体的花卉产业链

传统珍稀果品产业带。围绕燕山板栗、尜尜枣、京白梨、鲜杏、核桃、仁用杏等传统珍稀小果品,加快山区干鲜果品高接换优,提高果品品质和优良品种比重。

(三)发展山区智慧农业

1.开展远程技术培训

利用远程计算机开展技术人员的培训,山区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远程学习农业知识,改变单纯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山区村要抓好无公害、有机栗蘑的生产,推广树菌兼作的林下经济栽培、小型和中型拱棚栽培、反季节日光温室栽培模式。

2.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

发展精准农业,基于精准的农业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多层次分析,在生产环节实现作物生长的光照、温度、水分的自动调整,并将分析指令与各种控制设备进行联动,完成农业生产、管理,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

3.构建农业电商销售渠道

在农林产品市场渠道的扩展中,加快远程农业种植管理的技术改造,实现市民土地租赁、种植、管理、配送的消费新模式。打造农林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提高村级网络设施的覆盖面,利用村官等大学生人才开展电子商务销售的培训工作,利用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组织专业合作社开展以昌平山区栗蘑、板栗为主导产品的农产品网上电子交易,拓宽农林产品的销售渠道。

(四)加快沟域经济开发

1.做好沟域发展规划

昌平目前已有流村、延寿、十三陵和黑山寨等知名沟域,要进一步集聚资源、集成政策,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沟域经济建设。流村沟域要突出古道特色和红色文化,打造山景与人文融合的旅游区。延寿沟域要挖掘形成一系列与“寿”文化相关的资源,打造养生文化、礼佛文化和生态疗养文化一体的特色休闲养生区。十三陵沟域要突出皇陵历史文化,融合自然环境与皇家陵园资源,打造旅游观光区。黑山寨沟域要突出民俗文化,融合吃住行游玩乐于一体,构建休闲养生区。

2.加快沟域基础设施建设

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沟域经济建设的前提,对主要景观、产业、村庄节点等进行设计、创意和打造。与水务局融洽沟通,将黑山寨、碓臼峪、夏庄等地的河道治理工程与景观用水、休闲产业用水紧密结合起来,既开山又治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推动沟域生态旅游

充分挖掘沟域生态、文化、农业、旅游等资源,依托“十三陵—长城—果品”的知名度优势,以“悠远十三陵”、“西风流村”、“福乐延寿”、“乡宴黑山寨”为旅游主题,以“长城飨宴、凤凰福颐、古道风韵”为沟域旅游形象,实现山区沟域“生态、文化、农业、旅游”四位一体的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创意设计美食养生、生态养生、文化养生和运动养生产品,打造山区生态旅游产业。

(五)拓宽山区劳动力就业渠道

1.发挥本地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

昌平区平原地区拥有 “三城一区一基地”高新科技功能区的优势资源,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科学研究功能区,发展高精尖产业研究,建筑业、区域绿化、物业管理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通过政策引领,鼓励企业开展为山区农民优先提供就业岗位的工作。

2.畅通就业信息的渠道

政府应加大服务力度,打造一个为山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的平台。在该信息平台上,可以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并且指导山区农民充分合理应用就业信息平台,与市场接轨。最后还应加大对就业信息平台的维护更新工作,保证就业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3.加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

完善扶持政策。除一般的强农惠农政策外,对于农户引进的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还应享受到创新创业、小型微型企业的扶持政策,昌平山区要结合柿子、板栗的深加工,开展加工设施的补助政策、关键技术推广、休闲农业示范创建等政策扶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农民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农民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强化农民创新创业培训辅导。结合山区产业发展人才、技术的需求,山区要利用昌平区教育、科技等资源优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尤其是农业种植业的带头人等给予管理能力的培训,为其他成员收集、判断相关就业信息以及技能掌握提供帮助,在整体上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探索农民创新创业融资模式。探索由各级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镇企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牵头,吸引相关的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建立农民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创业农民提供投融资、担保、质押等多种方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低息、贴息贷款以及方便、高效的金融服务,不断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王頵.新苏南模式下农民增收途径的研究[D].上海:上海

交通大学,2010.

[2]覃胜业.当前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D].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2010.

[3]杨瑞珍.论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与对策[J].中国软

科学,2005(3):1-7.

[4]顾群.农民增收的多元途径:以广东省为例[J].南方农村,

2014(7):45-47.

[5]陈国良.宝丰县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途径[J].现代农业科

技,2014(8):291.

[6]方桂堂.农民增收的多维路径及当下选择:北京个案[J].

改革,2014(3):96-104.

[7]王卫涛.休闲农业背景下的农民增收[J].北京农业,2014(2):

14-17.

[8]李如平.农民增收途径[J].四川农业科技,2014(9):7-9.

(责任编辑:陈 勇)

猜你喜欢
昌平农民增收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窗外的迷你世界
俄罗斯套娃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山区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