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认为幼儿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予以高度关心,并要积极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面对压力时学会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学会在生活中建立自己社会支持系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53-02
The Self adjusting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Infants’ Teachers Formation Guo Chao-ying
(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Infants’ Teachers.The Infants’ Teachers must maintain own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first must give to own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to pay attention highly, and must change the oneself unreasonable cognition positively, goes to some questions by positively the point of view which meets facing in the work and the life, when faces the pressure the academic society divulges the mood, the relief pressure, the academic society establishes oneself society support program in the life.
Keywords: Infants’ Teachers;Psychological Health
引言
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于2010年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认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如同培植苗木,它关系到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而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保证。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身心都是健康的。因此,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幼儿在学前阶段以及将来的发展。
一、心理健康含义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病态,而且还包括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呢,随着社会发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变化呢?
(一)以往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路奇2006年采用SC L- 90 症状自评量表, 对武汉市102 名一线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 发现当前我国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形势相当严峻 [1]。贺敏在2009年抽取四川省幼儿教师1200名,考察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结果发现四川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抑郁、焦虑两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明显差异性,其它各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 [2]。2009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幼儿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二)随着社会发展,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缓慢增加。
2013年汪海彬等人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特殊的元分析方法,选取1979至2012年间18项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分析5826名幼儿园教师在该量表上的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SCL-90 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均呈正相关(0.15~0.51), 年代可以解释9 个因子2%至26%的变异,9个因子均值的增加量为0.06~0.26(效果量d为0.14~0.51),这表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缓慢增加;(2)SCL-90中5个因子(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的标准差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0.18~0.27),这表明不同幼儿园教师群体在这5个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在逐年增大。 [3]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缓慢增加。
三、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从所梳理的近十年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文献来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症状和职业行为问题几个方面。
(一)生理症状。
生理的症状主要是躯体化上的。反映在身体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二)心理症状。
心理上的症状主要是情绪上的,情绪抑郁和焦虑。抑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表象。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的担忧及对孩子安全、健康等异常关注,在工作中出现紧张、逃避、不耐烦、不愉快、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状。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将直接导致教师工作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心身疾病。
(三)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职业活动中主要表现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当他们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工作的成就感下降,按照心理健康定义来看,严重职业倦怠的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
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对幼儿教师普遍缺乏正确认识、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社会对幼儿教师普遍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很简单,无非就是带带孩子玩,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而实际上,幼儿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适与适应能力。因此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难度是很大的。幼儿教师付出多,但得不到社会正确的认可,经济地位低,社会地位也低,势必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幼儿家长对教师的认识与态度作为“公众认识”的重要部分,也具有影响教师工作情绪的的重要作用。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是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以及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制度。
1.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幼儿教师早上8点前就得到幼儿园,下午一般5点才能结束工作。从早到晚基本上没有多少闲暇时间,他们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
2.工作量过大。许多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往往承担了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负责生活、安全、活动、卫生等工作。幼儿园要经常迎接上面领导分配的任务,老师们非常辛苦。案头工作多,教玩具要不断更新,还有幼儿园的档案工作也比较复杂,园本课程也要做,而且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这些都让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相当大。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力憔悴、精神状态不佳,会不同程度地给人带来苦恼、烦闷、使人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3.幼儿园对教师管理制度。
社会发展,人们理念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目标日渐整合,幼儿园教师管理精细化,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考评多,使幼儿教师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幼儿教师喘不过气来,感到很累。
(三)家庭的压力。
幼儿教师大都是女性,他们面临着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工作单位要求其扮演好一个幼儿教师角色,家庭中要扮演好家庭角色。且女性在家庭中,往往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工作中脑力加体力,常常使她们疲惫不堪。这对她们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威胁性。
五、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节
(一)改变自己不合理认知。
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所以我们烦恼,不是因为我们的遭遇,而是我们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我们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自己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当我们遇到影响心情或压力事件事时,要善于改变自己对事件的看法,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那么我们就不至于很困扰,进而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认识自己,不断学习。
有研究表明:公安警察、教师、医护人员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教师心理健康。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首先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经常反思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之下,又能发展什么。工作有成就感,才会觉得自身有价值,从而更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提升了自己之后,对幼儿教师职业也会有更新更高的认识,也能更加胜任幼教工作,那将提升成就感,从而提升对自己的认可,也将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学会宣泄情绪,释放压力。
1.宣泄情绪。
《黄帝内经》中写道:“故喜怒伤气,塞署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署过度,生乃不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良情绪体验会伤害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合理宣泄情绪。合理宣泄情绪是以不损人害己为前提,以适合自己为首选,以悦己怡人为上选,以经济方便为原则。合理宣泄方式有:一是找人倾诉。怎么找人倾诉呢,可以找你信任的人,你喜欢的人,关心你的人。二是自我宣泄。自我宣泄必须是健康的宣泄,比如跑步、打篮球等等。10分钟的散步能导致随后2小时的精力充沛。运动产生的内啡肽,是快乐的生化基础。
2.释放压力。
压力太大,长时间没有释放,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躁,导致严重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面来合理释放压力:
一是静思。静思泛指那些使人以某种方式集中注意,以阻断原有的思绪、焦虑或意识流的心理技术。
当我们想放松,但又很难排除脑子里那些令自己烦恼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静思可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是深呼吸。或者加暗示指导意念。缓慢地深吸一口气,保持10秒,同时想“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慢慢吸入我的身体,……”。然后通过口腔缓慢地,分三次呼出去,呼气时想“一切烦恼”(或其他不适)都一齐呼出体外,……”。
三是肌肉放松训练。基本步骤:第一步:选择一个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没有噪音和干扰的房间,让学生舒服地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第二步:体验“紧张”、“放松”的感觉,然后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的练习,如双手-双臂-脚-下肢-头部-躯干。
(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自己社会支持。
有专家研究39到69年龄的人,以10分成三段,研究了社会支持与死亡率的关系。研究结论为:三个阶段的死亡率都随着社会支持率的增高而降低。社会支持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我们走出心灵沼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