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熙君
【摘 要】“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讲授,是小学数学教师从数学的“生活”本质出发,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和有序整合,促使学生从以“数学之眼”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认真观察、规范推理、合理想象、谨慎操作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空间与图形;素材
当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日趋紧促,各教育同仁以“革除教育时弊,创新教育教法”为己任,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出发,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讲授,是小学数学教师从数学的“生活”本质出发,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和有序整合,促使学生从以“数学之眼”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认真观察、规范推理、合理想象、谨慎操作的数学素养。
一、从学生学情出发,积极搜集对学生有益的“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一)透视我们的生活空间,摘取“空间与图形”的素材
我们生活在三维立体的空间范围内,异彩纷呈的图形世界中蕴含着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并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设计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切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如,在讲授《对称图形》时,我利用备课时间收集了许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图片剪影,有小动物卡片,还有几何图形,可以说是生活的缩影。在开始新课前,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对图形进行比较,总结归纳这些图形的特点,可以是集体自由讨论,也可按照小组形式相互探究,学习氛围瞬间变得浓烈了,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顺利开启。教师找准时机,顺势推进,自然“对折”,随着对称图形的“应运而生”,学生们对对称图形的认知进入了正确轨道,明确了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能准确找出生活空间中的对称现象。
(二)放飞童心,努力捕捉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素材
儿童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幻想共同构成了童心放飞的持久驱动力。在生活实景中,作为成人的我们,对儿童信口而出的“真实生活”往往忽视,甚至觉得很可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保持一个童心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顺利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孩子的内心去感受世界,随时捕捉生活中最鲜活的画面,从中离化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思考的“空间与图形”。如,在“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段“小猫咪与小老鼠”的图片,可以设置这样的图片场景:一只小猫咪在一片杂草中蹦跳玩耍,一只小老鼠在附近僻静处窥视,试问这只小老鼠藏在何处才不容易被小猫咪发现?这个题目的创设较为新颖有趣,学生的关注度较高,一般会积极主动的在头脑中“翻箱倒柜”寻找解题方法,教师可以略作提示,引导学生从视线、影子甚至捉迷藏的技巧方面求解。
(三)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儿童自主发掘“空间与图形”的素材
小学生年龄偏小,身心发育不健全,但身处的环境色彩斑斓,使其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对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也能建立起基本的表象。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巧妙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布局教学活动,寓教于生活中,创设各种数学情境,鼓励学生从自身熟悉的事例中摄取数学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进行识图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插入学生“就地取材”的观察活动,从眼前所看到的实物中找出刚刚学过的图形,再顺势将学生的想象思维向室外拓展,想一想上下学途中、公园景致布局中有没有见过这些图形。学生经过想象回忆,会列举出很多与所学图形相对应的物体,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形”时时刻刻伴随我们左右。
(四)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认知难度,能够促进思维拓展训练的“空间与图形”素材
对世界产生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发自内心的认知世界的强烈渴望,是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的源动力。如,在学习了规则的几何图形后,可以搜寻一些含有这些图形的图画,尝试让孩子们找出学过的图形,增加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还可有的放矢的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如,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图形勾勒自己喜欢的物体,可以是小动物,也可以是常见物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小学低段学生“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战术选择
(一)利用多元化手段向学生呈现色彩斑斓的几何世界,设置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低段传统教学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往往采取直观几何与实验几何的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图形”内容教学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实践,即,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素材,创设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做游戏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让学生在立体化的生活情境模拟中去认识和理解“空间与图形”,鼓励学生个体启动周身器官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立足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从多种途径入手催生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空间观念大都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感知、思考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交织,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有很多,实物观察和动手操作是两个基本途径。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合作
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用眼观察、多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自身感知能力,为了提升实效,还可大胆渗入团体或小组合作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活动自由度。
总之,打造小学低段数学“空间与图形”的高效课堂需要从学生的内在兴趣入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断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初步催生学生的数学素养萌芽。
参考文献:
[1]张金泽,浅议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模式创新[J],中学生导报,2014年09期.
[2]杨立,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新法,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