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河
课本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为基础,将其改变成能够通过讲台、教室、操场或舞台表演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它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有机结合,能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编演课本剧不仅是对一成不变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挑战,而且这种课堂表演的形式,已成为取材于语文课本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和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新型剧种。正如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老先生所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在学区组织的课本剧比赛中,“我行我秀,秀出真我”,孩子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该是粉墨登场了!《尊严》剧本中,小演员在演“逃难的人,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时,完全可以做出各自因饥饿难忍,痛苦不堪的面容,只要符合这一要求,便是成功的,至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就要看学生如何深切理解这种“饥饿难忍”了,如果学生之前确实有过类似的挨饿经历,他的表情、动作就显得更加逼真一些。虽然他们有些稚嫩,但是举手投足之间无不跃动着童真与童趣。那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都是“拔节”的声音。他们的快乐在实践中得到了体验,他们的兴趣在演出中又一次被激发。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亲自实践的机会,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强化锻炼。当学生勇气十足地把课堂意外的潜能引入课堂,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个性张扬、自我展示时,表演,不仅仅是个别学生的受益,而是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孩子们眼神的真情流露,专心致志的聆听体味,随心所动的肢体展现中看得出他们在自由的“戏剧王国”中达到了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
课本剧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吸引了学生稚嫩向上的心,他们在其中可以大显身手,而这无疑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但课本剧的作用不仅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些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的。而且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乃至整个素质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演课本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都要去做一做。在课堂上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变成了“主角”,教师则成了“配角”,这种新的学习形式既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切实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教学童话《小木偶的故事》前,我先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分配角色,想象各自的台词、动作、表情,筹备表演课本剧。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演出,在小组表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评选最佳演员,然后由全体孩子们提出建议,指导这些演员再次演出。表演结束后,请每个演员谈谈自己的感受,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只是指导学生凭借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入情入境地表演,透过表演来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晏子使楚》课本剧的表演——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通过表演来体会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不需要过多的讲解,一篇长文的教学任务就这样完成了。
二、有利于思想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语文这一学科具有人文性,我们的小学语文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为孩子们塑造了许多伟大、美好的人物形象,课本剧取材于语文教材,是依据语文教材改编而成,它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其影响不是单纯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要比单纯的语言文字更诱人,它的教育感化作用应该更强烈。一篇课文编成课本剧,受到生动形象感染和教育的不止参加演出的几个人,而是所有观众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会引起所有学生情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在台上演出的是自己的同学,这无疑会激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教育效果当然会胜过空洞的道德说教和枯燥的课文分析。《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故事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对方特长、和睦共事。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
学生对排演课本剧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一出课本剧的成功要求学生对课文要先有正确的感知、熟练的阅读、深刻的理解,再到较高的感悟,而且对剧本还要有大胆的、合乎情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要求学生要把书面文字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注重培植感情,刻苦磨练毅力,其情感要求要比阅读文章更强烈,其想象内容要符合原文的叙述;还要求学生要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演出一台戏,光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可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美术的,就可制作一些小道具;写作水平较高的,就可以改编或写剧本。各扬其长、分工合理、配合得体、目标一致,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许许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人员的召集,练习场地的安排等。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编剧,是导演,是策划人、是采购员,是保管员,是制作人。所以,演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剧这一形式也不仅仅在语文这一学科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做人”与“成才”的整个基础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课本剧为语文素质教育引来了一道清澈的活水,使语文课堂显出了勃勃生机,使学生感受到了人文科学的无穷魅力,其良好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编演课本剧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话剧表演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能力.提高他们理解、感悟、掌握课文内容的自主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课本剧,积极开展课本剧活动,而且应该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活动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因此,我们教师如果能在具体实践中重视课本剧这一形式,以编演课本剧为切入点,把课堂教学与编演课本剧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定会为语文教学的形式重塑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