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
[摘 要] 湘赣边界各县的民众历来分土、客两籍。由于土籍豪绅对客籍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种由地主阶级引起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演变成激烈的民间争端。192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湘赣边界的土客籍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联合。井冈山斗争时期,土客籍人民再度团结起来,共同投入武装割据的斗争。毛泽东和边界党对化解土客籍矛盾做了大量工作,采取得力措施将两籍的争端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土客籍结成稳固的革命统一战线。
[关键词] 中共 湘赣边界 土客籍矛盾 化解
一、湘赣边界土客籍产生矛盾的起源
湘赣边界的宁冈、永新、遂川、炎陵(原酃县)等县的民众,历来分为土客两籍,两籍之间曾经“存在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1]p74。
湘赣边界的土籍居民,为2000多年前北方数省在战乱期间迁到永新、泰和等地的。到了北宋、南宋时期,又有部分民众进入湘赣边界。据地方族谱记载,宁冈的几个大姓望族,系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7),从永新、泰和、吉水等地迁入。还有一部分是“南宋五季之扰”时的避战难民,从河南洛阳、江苏金陵等地迁来。这些占据了平地的北方移民,统称为土籍。
客籍民众,是指明末清初自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地区)所属的兴宁、五华、和平和龙川几县以及福建泉州、莆田等地迁来的民众。明末年间,官府的赋役差徭非常重,平民百姓迫于官府豪绅的横征暴敛,陆续向人烟稀少的湘赣边界迁移。因为平原地方被先来的土籍占据,客籍移民只得在山脚住下,再后来的只有上山,进冲进垅,逐渐往山里挤。他们讲的是客家语言,又客居着别人的地盘,故而称为客籍。
客籍人勤劳耕作,在山里以打猎、开荒种地、烧炭、采药等劳作营生,历经几十年上百年后,人口大为增加,将许多原本偏僻的山地辟建为人丁兴旺的村庄。以宁冈县为例,据《江西通志》记载,1929年之前全县有9.3万多人,客籍人口达4万左右。
土客籍的生活风俗不同,体现出南北两地的差异。客籍人性温内向,待人热情而讲究礼仪,爱好穿戴装饰,吃食物清淡,不喝生水,一年到头要吃热饭。土籍人生性较为粗犷豪爽,对穿戴不大讲究,吃食物喜欢热、咸、辣,多数人不喝茶,夏天不烧开水,晚上吃冷饭冷菜,红白喜事的礼仪比客籍简单得多。
土客两籍之间之所以形成争端,根源是阶级矛盾的上升。土籍拥有大量的肥田沃土,粮食生产是“一年耕而三年食”,乡镇间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作坊都掌握在土籍豪绅手中。而客籍人缺少耕地,只能在山里耕作少量水稻。平时将猎物、土产货物拿到圩场上出售,还得交纳“地盘税”。随着土籍豪绅兼并土地和对客籍实行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这种由地主阶级引起的矛盾便越来越发展了。土籍豪绅把持了乡政,在征收田赋、摊派捐税、抽丁抓夫等方面,对客籍人格外厉害。客籍人吃了亏想打官司,也无处申冤。
客籍人虽性格温良谦恭,但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反抗。这种抗争,起先表现在抗交租捐,后来转变为结伴潜入土籍豪绅家抢东西,最终发展为联合起来武装攻打官府衙门,以烧杀行动惩治土籍豪绅。“客籍人夙怀仇恨,誓不两立,每当国家蜩螗之秋,附乱旋起,攻城攻乡,必尽杀土籍人为快,并联合附近数邑之客籍,到土籍之地茹毛饮血”[2]。最早领头武装反抗土籍强权的,是宁冈乔林的黄三祥。他目睹客籍备受土籍豪绅的欺压,心中早就愤愤不平,于是召集乔林一带的千余贫苦山民,以斩刀、鸟铳、竹竿为武器,攻下县衙门所在地新城,后在官军和豪绅武装的反攻下失败遭擒。事后,土籍豪绅胁迫数千民众,开到乔林、楼下等地进行烧杀报复。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或无以为生的人,干脆公开拉起绿林队伍,与官府豪绅作对。绿林们采用了一种令土豪劣绅胆战心惊、不胜提防的绑票形式,名曰“吊羊”,即深更半夜摸进土豪家里,或洗劫财物,或把人带走,勒令其家人以钱物到指定地点赎人。不少平昔作恶多端的土籍豪绅,被搞得倾家荡产,人财两空。“民国十二年除夕夜,拔贡龙献瑞父子为井冈山匪首邹紫霞、邹勇捉去勒赎万金,卒遭杀害。”[3]茅坪胡亚春的“马刀队”,同年袭击宁冈上坑村,将土籍最大的豪绅龙尧斋捉去,罚以财物后仍被杀死。这期间,土豪们除组织乡勇防卫外,还呈请官府派兵抄剿绿林。官军所到之处,一律视客籍人为匪,进行镇压。由于绿林们熟悉地形,善于爬山,且有民众通风报信,官军常常扑空,有时候还被绿林们暗算,丢人损枪。但每次抄剿吃亏的还是群众,客籍民众见抄剿的官军中有土籍群众参加,更产生了仇恨心理,也配合绿林们下山对土籍人施以回击。1924年夏,茨坪的绿林好汉罗冬生联合胡亚春的“马刀队”,“乘势入县,县署被毁,档案尽销,孔庙、谢姓统会堂以及新城露霞、历山、黄夏各村悉毁,杀毙男妇50余名”[2]。由于绿林们对土籍人不问青红皂白地滥烧滥杀,也引起了土籍民众的痛恨,豪绅阶级利用这一矛盾进行挑拨离间,使得湘赣边界土客籍的关系日趋恶化。在湘赣边界的工农革命运动爆发之前,土客籍之间没有了民众往来,且互不通婚,各有自己的学校、堂会,从不混杂,并在各种场合为维护本籍的利益明争暗斗、互相掣肘。
自1925年起,袁文才、王佐在绿林中崛起,各自掌握一支拥有60多条枪的队伍,成为客籍的民众领袖。湘赣边界的土豪劣绅深感袁文才、王佐的队伍是对他们的巨大威胁,几次联名向江西省政府呈清派兵“进剿”。但袁部钻进山里打圈子,使得进剿军队屡屡扑空,无奈而退。王佐队伍的情况也是这样,永新拿山的土籍富绅尹道一、严学光组织地主武装靖卫团,总想将王部消灭,互相打了几年,结下了深仇。
二、中共领导土客籍革命派的第一次联合
1926年夏,中共江西省委派一批党团员回到各地领导群众斗争,配合北伐。派回宁冈的龙超清、刘辉霄、刘克犹等土客籍青年学生,他们在龙市秘密成立党支部。龙超清等人意识到,要推翻北洋军阀在宁冈的反动统治,必须要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有人提出把袁文才争取过来,使之成为革命武装。党支部觉得此计可行,先是在县长沈清源面前竭力鼓动招安“马刀队”。沈正苦于“马刀队”久剿难灭,只得同意。龙超清等人又到井冈山游说袁文才。起初,袁文才坚意不受招安,众人侃侃而谈,着重陈述了欲求“马刀队”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利用这一良机的重要性。双方推心置腹地谈了很久,终于说服了袁文才。1926年9月,袁文才率部赴新城,编为宁冈县保卫团。同年10月上旬,北伐军进攻南昌,各县的北洋驻军被调回省城参战。党支部抓住敌人兵力空虚的机会,动员袁文才率部举义,促成了土客籍革命者的首次联合。此后宁冈党支部改为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发起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的群众斗争。史无前例的革命热潮使两籍人民摒弃了长时间的成见,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是湘赣边界土客籍在历史上的第一次联合,最早结成两籍的统一战线。endprint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兵宁冈,得到袁文才旗帜鲜明、切实有力的支持,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安下革命的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土客籍人民再度团结起来,共同投入到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两籍的民众领袖龙超清、刘辉霄、刘真、朱昌楷、袁文才、王佐、谢桂标等人,都在朱毛红军和湘赣边界党政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井冈山斗争时期,土客籍人民开始往来,并且通婚,结束了那种互为仇视的状态,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统一战线带来的新变化。
三、土客籍矛盾在边界党内的表现
然而,土客两籍的统一战线是不容易巩固的,数百年遗留下来的土客籍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加以消除。土客籍的界限,从道理上讲不应该引到共产党的内部来,然而在事实上,因为多年遗留下来的习惯,这种界限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地方主义。边界各县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主义,一县之内的各区乡乃至乡村都有。双方在各种利益的得失方面,都是替自己打算。比如,1928年2月下旬,宁冈县成立工农兵政府,两籍的人都想当首任主席。后经毛泽东裁决,提出先由在新城战斗中活捉了反动县长的农民文根宗(土籍)担任,三个月一期,两籍轮换。文根宗到期离任,客籍人推举在酃县打土豪时抓到了已退职的长沙县县长尹芝桥的甘金皇接任。然而,甘金皇到任仅1个月,县委就指出甘金皇“文化低、能力差”,提出要撤换他。对此客籍人大有意见,最后由袁文才出面才没有撤成。又比如,开始分田时以乡为单位,但客籍人丛聚的大陇第四区,各个乡皆是山多田少,农民感到不满意,纷纷要求将其他区的田亩划拨分配,而土籍民众又不愿意划田,因而客籍人认为这样的革命没有意思。
权势之争。湘赣边界当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土籍的党,客籍的枪”——党的领导权在土籍人手里,枪杆子由客籍人掌握。宁冈、永新两县县委早就存有控制袁、王部队的企图,但对方的戒心很重,不要说派干部进去,就是安排一部分土籍人当兵也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宁冈县委就另外组织武装力量,拉起一支近百人的队伍,“此队伍现在宁冈同志领导下,不容易与袁文才发生关系。”[4]p341龙超清、朱昌楷曾经以组织名义几次向袁、王队伍“借枪”,均遭拒绝。在党内领导权方面,客籍人也多次要求在宁冈县委内增加他们的常委名额,抱怨土籍常委太多。但所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另外,在土客籍领导人的身上存在着一些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表现,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搞好党内团结、巩固土客籍的统一战线,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边界党对化解土客籍矛盾所做的努力
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湘赣边界党,极为重视对土客籍统一战线的巩固,从很多方面采取措施,化解两籍矛盾,增进两籍干部和群众的团结。
一是加强党内外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教育。经常组织开会学习,引导党员和群众认识土客籍矛盾的本质,实际上是豪绅阶级与两籍民众之间的矛盾,用血的教训教育大家不要闹土客籍对立、闹地方主义,否则就会拆散革命统一战线,这样只对敌人有利。毛泽东、谭震林、宛希先等人多次在边界党的代表大会期间和特委举办的党团训练班上,告诫两籍的党员干部:土客籍矛盾是封建主义的产物,我们是共产主义者,要用阶级的观点去反对封建的土客籍争端。毛泽东经常找袁文才、龙超清等人谈话,就土客籍争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二是采取得力措施把事端化解在萌芽状态中。土客籍的界限,随着每一阶级的斗争变化又会出现新的矛盾。打土豪的时候,客籍民众就跑到新城等地清算土豪,土籍人不让他们挑走清算出来的浮财;分配土地时,水田多的土籍不愿意拿出多余的水田来均分;成立各乡的工农兵红色政权时,两籍争着当负责人;等等。凡是发现了这类情况,边界特委及时派人调解,对双方人员加以教育。特别是在1928年10月上旬,在“八月失败”中吃了亏的客籍农民,为了报复,成群结队地跑到土籍地方挑谷子,牵牛赶猪,连风车也抬了走,吓得新城、古城一带几千农民逃往永新、酃县。特委立即从各地和红军中抽调大批干部,在这些地方召开群众大会,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定人心。同时,颁布保护土籍农民利益的规定,印成布告张贴。对客籍农民抢去的猪牛和风车等财物,追回归还。由于特委措施得力,迅速地平息了这场风波。之后,在宁冈县委内开办专门的训练班,着重解决党员干部对土客籍矛盾的思想认识。
三是在干部使用上一视同仁,促进两籍干部的交流与和解。使用干部不分土客籍,只要能力胜任,一视同仁地任用。针对宁冈县内9名常委只有两名客籍人的现状,特委作了调整,增加了李筱甫、谢桂标两个名额,使客籍人达到4名常委。又将几个容易引起两籍矛盾的同志调到区里工作。鉴于第32团几乎是清一色客籍人的现状,特委与袁文才、王佐商议,抽调了龙寿全、刘自成等5个土籍的乡赤卫队队长,到第32团担任基层干部。鉴于袁文才已随红四军主力出发赣南,特委决定龙超清也调任往中共莲花县委任职,保持一种多方面的平衡。
由来已久、错综复杂的土客籍矛盾,在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湘赣边界党的重视下,采取正确的指导思想,运用切合实际的处理措施,使土客籍矛盾和争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疏解,使土客籍的民众能够团结在“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下,结成革命统一战线。赣边界土客籍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在创立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敌伪档案.宁冈历年来惨遭赤祸真相(1930年)[D].存于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3]宁冈县志·后志[Z].1935年编印.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彭月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