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管理对皮下注射抗凝剂患者皮下出血的影响

2015-08-05 08:59徐明明向素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凝剂针头皮下

陈 艳 徐明明 向素英 严 娇

陈艳: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以统计方法和质量管理知识为背景,由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集团,成员间分工合作,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下,运用多种品管手法,如查检表、层别法、柏拉图、特性要因图、推移图、散布图及直方图等,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1-2]。

抗凝剂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应用中常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优点[3],但其皮下注射部位易出现皮下出血的副作用,造成患者心理紧张,影响治疗效果。为改善此状况,我们将利用品管圈活动对皮下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管理。我们选定“改善皮下注射抗凝剂患者皮下出血情况”为主题,按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10 个活动步骤实施活动[4],定期召开圈会并将有相关的活动记录,确定7 个月为品管圈活动周期,现将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9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接受LMWH 皮下注射患者24 例作为对照组,男13 例,女11 例;年龄43~79 岁,平均(54.23 ±5.67)岁;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14 例,稳定性心绞痛6 例,急性心肌梗死4 例。选取2013年3~9月在我院接受LMWH 皮下注射患者26 例作为品管组,男13 例,女13 例;年龄42~80 例,平均(54.11 ±5.83)岁;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15 例,稳定性心绞痛6 例,急性心肌梗死5 例。两组患者每例皮下注射均15 次,共进行750 例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皮下注射方法。选用1 ml 一次性注射器,5.5 号针头,按常规抽吸药液后将空气排净,常规消毒上臂三角肌下缘皮肤,左手拇指、示指以2~6 cm 距离提皮肤形成皱褶,注射针头与皮肤呈30°~40°,进针的深度为针头的1/2 或2/3,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注射完毕停留3~5 s 后拔针,左手松皱褶,用棉签按压针眼处5 min,深度为1 cm。

1.2.2 品管组 成立品管圈组织,开展品管圈活动,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具体如下:

1.2.2.1 品管圈人员组成 品管圈活动强调人人参与,我们以科室为单位,13 名护士自发参与成为小组成员,其中护士长1 名,主管护师2 名,护师5 名,护士5 名,护理部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护士长任圈长,其他成员为圈员,负责具体任务,每周活动1 次。

1.2.2.2 特性要因分析 皮下出血是抗凝剂临床应用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长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易造成出血倾向;与患者本身是否合并肝功能障碍及凝血机制障碍有关[5];皮下注射技术等。为保证品管圈活动过程的可控性,我们选取皮下注射技术为活动对象,结合实际护理操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讨论并找出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影响因素,通过鱼骨图(图1)分析皮下注射抗凝剂导致皮下出血的特性要因。鱼骨图是指将影响一个问题特性(结果)的一些要因(原因)加以整理,使之成为有相互关联且有系统的图形。

1.2.2.3 改进措施 采用改良注射方法。选用1 ml 一次性注射器,5.5 号针头,抽吸药液后针头朝下,将随同药液抽进针管上端活塞处的空气(约0.05 ml)保留,注射时针头朝上,将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时不需要再排气,再用无菌棉签擦净针头部因抽吸而沾染的药液,平持针管,采用腹壁皮下注射,位置在脐上下5 cm、左右10 cm 范围(除脐周外1 cm),轮换部位间隔注射,左手拇指、示指以2~6 cm 距离提皮肤形成皱褶,注射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进针的深度为针头的1/2 或2/3,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注射完毕停留3~5 s 后垂直拔针,左手松皱褶,用棉球按压针眼处15 min,深度为1 cm。

图1 皮下注射抗凝剂导致皮下出血鱼骨图要因分析

1.3 观察指标 由专人负责注射,两人观察,要求严格掌握注射的方法。皮下注射12 h 后观察评估局部皮下出血例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情况比较(例次)

3 讨 论

3.1 品管圈活动在护理人员中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品管圈活动强调全员参与,通过提供良好的机制和氛围让员工能够充分地沟通交流、共同分析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员工得到参与决策的机会。员工自己管理自己,工作由被动变主动,能够理性的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分析解决,减少了消极的工作态度,同时能自觉遵守各项标准作业程序,工作责任心有显著增强。其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圈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从而加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提升了管理水平。再次,品管圈活动增加了护理人员服务的主动性,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改善了服务态度,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最后,品管圈活动建立一种平等和自发的工作关系和管理指导方式,真正让护理人员与组织间形成一体感,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6]。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改进护理质量,大大提高护理管理措施的执行力。

3.2 皮下注射导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 (1)注射部位。一般皮下注射常选择上臂三角肌外缘、前臂和大腿外侧,这些部位的注射范围较小,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后会产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形成硬结,尤其是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后局部反应重,易产生瘀斑和硬结。而腹部皮下脂肪层较厚,组织疏松,毛细血管相对较少,所以首选腹部皮下注射,但应注意腹部浅表层和肌层毛细血管丰富易引起出血,操作时应小心谨慎。(2)注射间距。同一部位长期反复注射抗凝剂后会造成局部药物浓度急剧增高,增加毛细血管的破坏性从而导致出血。(3)注射角度及深度。皮下出血情况与进针深度和角度有关,传统皮下注射方法为斜刺,针头与皮肤呈30°~40°角,针头斜面通过真皮组织层的距离和时间长于垂直法,易出现皮下出血。而垂直进针对组织的损伤面积较小,药物易进入皮下组织深部,吸收快,不易产生瘀斑、硬结、红肿等现象[7]。(4)按压时间及力度。皮下注射完毕拔针后若按压不当则容易造成皮下出血,须以合适的力度按压针孔,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局部压迫10 min 以上,力度以皮肤下陷1~1.5 cm 为宜,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5)针头斜面带入药液。注射前排气不当,药液从针头处溢出,覆于针头表面,注射时带入针眼,则针眼处血管渗血,导致局部皮肤瘀斑。(6)针头大小。针头粗对皮肤毛细血管的损伤大,易引起皮下出血,较细双斜面针头皮下注射瘀斑及疼痛程度显著少于较粗针头注射。(7)推注速度。推注速度过快使注射到皮下的药液刺激毛细血管而引起出血。但推药时间过慢,针头长时间停留在皮下组织,加之药物的刺激作用,反而导致局部疼痛痉挛。推注速度一般以45 s 为宜。(8)注射后按压物。常规采用棉签轻压针眼,面积小,容易移位,压不准部位,即使时间再长也容易出血,用棉球按压则可避免上述不利。(9)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药物的吸收,使局部药液浓度较快降低,因而明显减少皮下出血。

本次品管圈活动虽然实施时间较短,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需不断总结、改进、提高、完善,使“品管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8]。此次活动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增强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安全感、信任感,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意识,减少了护理纠纷及差错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护理安全。

[1]谈平平.“品管圈”活动在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中的影响[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1):79 -82.

[2]肖琼芳,黄 英,蒋海英.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西部医学,2009,21(12):2189 -2190.

[3]朱幼凤,顾 晴,宋书梅.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原因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0):2234 -2236.

[4]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4C):1103 -1104.

[5]王秋池,屠艳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方法的改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0B):74 -75.

[6]徐 萍,朱文韬.利用“品管圈”提高门诊患者对药房满意度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7):63 -65.

[7]陆伟丽,苏伟平.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5 -77.

[8]陆国红,吴 隽,沈金芳,等.采用品管圈方法优化药学服务流程[J].中国医院,2009,13(9):15 -18.

猜你喜欢
抗凝剂针头皮下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肝硬化患者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与传统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凝血测定中抗凝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