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
4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要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结合调控北京市人口规模。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
《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步入快速实施的阶段,在未来一定时期,从三地的区域定位来看,北京以“疏”为主、河北以“接”为主、天津“疏”“接”并备。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北京的一些优质资源要到天津、河北去配置,可以预见,在京津冀地区会掀起一轮投资热潮。
拉动投资近百万亿元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一落地,便引起了各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注和期待。尽管财政部否认了42万亿元的有关说法,但随着战略的实施,大量的资本将涌入这一地带无可厚非。好买研究员表示,京津冀地区是未来中国国内投资的主要战场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排头兵。“正如当年带动了‘珠三角繁荣的深圳、广州,带动了而后居上‘长三角经济的上海,未来十几年京津冀因其特殊政治地位因素,必将带动‘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和繁荣。”
专家预见,京津冀一体化可能会带来总量超过百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扶持、金融机构投资和社会资本等。
《北京市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安排61亿元。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也涌向了京津冀地区。据了解,目前多家金融机构在河北设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基金已达到数千亿规模,而社会资本公开发起的同类产业基金也已达到上千亿元。
基建、环保、产业转移投资机会显现
基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是以往重大投资政策的首要条件。同样,基建项目也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第一年的主旋律,而基建的投资主要方向在于交通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在基础设施方面,尤其是交通方面,目前跟“珠三角”和“长三角”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2014京津冀三地交通投资规模来看,每年的投资规模大概维持在2000多亿元。
交通部发布的消息称,铁路方面将加快推进一批客运专线、城际铁路项目前期研究及建设工作,公路方面今年大力推进京津冀“断头路”、“瓶颈”路段建设,同时将组织启动一批港口集疏运项目,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及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在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公共出行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杨崇勇透露,在交通方面,京津冀三地政府和铁路总公司已打算出资100亿元,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众禄分析师表示,鉴于河北基础设施水平目前还难以匹配产业转移升级需求,未来河北在基础设施方面会持续大规模的投资。河北省明确提出,2015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1020亿元,争取完成投资1100亿元”。 按照计划,河北仅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今年计划投资407亿元,新增通车里程350公里,到年底总里程达到6238公里。
北京在2015年将新建大约160公里、续建大约170公里轨道交通项目;天津在2015年将主动对接北京、河北,打通断头路、搭建高铁网、整合港口运力。
从标志性项目的角度看,京津冀一体化最大的项目就是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新机场的建设地点为大兴区礼贤镇、榆垡镇和廊坊市九州镇之间,整个机场占地面积在北京为三分之二,河北为三分之一,预计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首都新机场建设将分期进行,预计一期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二期8000万人次,三期1.3亿人次。新机场建成后,吞吐量将超过美国亚特兰大机场,成为全球最大机场。新机场建成后北京大兴区以及河北的廊坊、保定将受益。
众禄分析师表示,承接人口与产业转移,会带动河北房地产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钢铁、煤炭、建材、化工等行业也将产生显著影响。交运方面,京津冀公路、铁路布局过于中心化,投资重点预计将着力于提升城际衔接度以改善要素流动效率,跨区域合作已经破冰。预计这将对区域水泥需求提供重要支撑,相关行业业绩有望反转。除此之外,还需要基建管理等配套方面的大量人才、规划。
政府给基础设施投资是必然的,而投资多少,是否成为投资主力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首都经贸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祝尔娟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必全由政府垄断,应引入国际和民间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最佳的投融资方式是政府主导,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并获得运营收益,对于将收益再投资于新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企业,政府宜给予税收减免等。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建议,京津冀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是周期短、规模小、能够分段很快运行实现的,长周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都应该减少压缩,以避免出现中长期基础设施因投资周期过长、投资收不回的情况。
环保: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中又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环境质量的同质性。在经济规划中,环保本身就是重点方向。目前大气污染,水污染都很严重。近几年来,京津冀地区是PM2.5最高的区域之一,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前10个城市,京津冀通常都榜上有名,大气的治理刻不容缓。且京津冀地区缺水一直非常严重,而三地一区化后,特别是几个特大城市的建设,将使水资源更加紧缺,污水的处理也将更回迫切。
对于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的投资规模,专家表示,通常政府对于环保的投入应该占到财政支出的3%—5%,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财政支出规模分别接近5000亿元、5000亿元、3000亿元,按照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投入1:3的比例估算,权威专家表示,2020年之前环保产业每年会有2000亿元投资规模。
京津冀在先于纲要通过之前就在环保一体化上迈出脚步,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京津冀区域已经启动防治协作机制。未来京津冀环保一体化的障碍将逐步清理,环保产业大有可为。
“以目前北方环境污染情况的严重性和国家治理河北环保问题的决心来看,环保产业和相关品牌将成为近几年机会最多的产业”,好买研究员说。
产业升级转移:三地之间的产业升级转移对接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纲要》中也对京津冀三地作出了明确定位:北京定位以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等为主的四个中心。天津定位于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位调整为产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环保和生态涵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分析认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会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相对落后的河北、天津两地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在产业转移升级方面,河北、天津将承接大量的北京相关产业,促进区域发展逐步走向均衡,同时使得各地方利益得到协调。
为了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河北省多地已经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以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的入驻,尤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企业。石家庄辖区面积由506平方公里增加到2206平方公里,扩张了4倍多,保定辖区面积由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扩张了8倍多,也成为目前受益最大的两个城市;未来,石家庄将重点吸引北京商贸业转移,保定也将成为京津产业转移重地。如,倍受关注的北京批发市场重点向天津武清区、西青区和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转移。工业项目正加快向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保定、廊坊、唐山、沧州外迁。
目前关于产业转移,只有天津“2014年引进北京与河北项目1307个、投资1493.36亿元”是明确的。专家推算,产业转移每年产生的投资有数千亿元。
新兴产业受关注
除了基金、环保、产业的升级转移受益之外,新兴产业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早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河北省已经提出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经过数年的发展,河北省的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石家庄的卫星导航产业园;保定、邢台、廊坊光伏产业基地;承德、张家口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秦皇岛的数据信息产业基地;唐山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工程及全国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等等。
有专家分析称,河北各地在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取得的成绩或许与其自身定位的精准密不可分。在承接北京、天津商贸物流、传统产业升级转移的同时,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与北京、天津进行错位发展,以避免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发展“桎梏”。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耀分析称:“从具体几个板块来讲,围绕新机场建设的临空经济板块,北京城南,像河北的廊坊、固安等投资力度将来会大一些。沿海地带像曹妃甸投资空间也比较大。还包括一些渤海新区、港口等地带。”
众禄分析师建议投资者,应把握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进实施的节奏,把握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热点。同时在风险方面,短期看来自于市场振幅扩大带来的系统性冲击;长期看主要来自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进进度的不及预期。随着《纲要》的通过,京津冀的概念炒作也将落下帷幕,后期重点关注相关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实情况,随着规划的落实和一系列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落地,相关的公司将逐步体现其业绩价值。后期投资者应关注相关企业的订单落实情况,注意回避概念性炒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立足点应该是缩小三地之间的差距,这一点应该在中长期目标中得到体现。当然,要实现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也有重重困难需要客服,从经济层面,北京、天津是发达地区,河北与二者相比落差实在很大。目前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产出是1.73万元,天津是1.2万元,而河北只有1500元,京津是河北省的7.9倍,相差甚远;从社会层面,生活在北京和天津的居民生活水平高,到河北就降低了很多,生活水平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人才方面,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基本都集中在京、津两地,而河北省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十分缺乏。在行政方面要实现统一也有困难。这样会导致,很多事情在实施的时候会不高效甚至失效。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
Tips:京津冀协同发展年历
1982年—— “首都圈”概念首次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保定被分到了“首都圈”两个圈层中的外圈,与承德、张家口、沧州并列。
1986年——河北提出了“环京津”战略,试图依托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带动河北。
1996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及“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它的范围是“2+7”模式,即以京、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和沧州7个市。
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主持了“大北京”规划,这通常被认为是京津冀一体化合作的开始。
2004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范围变为“2+8”模式,在“2+7”模式基础上增加了石家庄。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了“首都经济圈”概念: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3月,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