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中国制造的下一个“蓝海”

2015-08-04 05:45本刊综合
人民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蓝海核能核电站

本刊综合

4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赴巴基斯坦,开启年内首次外访。核电出口是习近平此次巴基斯坦国事访问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根据有关协议,此次中国将向巴基斯坦出口5座“华龙一号”核反应堆,涉及金额约为150亿美元。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核电业规模最大的出口项目,由此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又一注脚。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则让核电“走出去”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核电建设重新“开闸”

4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沿海地区核准开工建设“华龙一号”示范机组。而在此之前的3月29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成为中央提出抓紧启动沿海核电建设要求后的首个开工建设项目。这意味着我国时隔4年重新开启了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为世界核电发展蒙上了阴影,中国核电不得不放慢脚步。这一等,就是4年。随着国家对核电发展战略的重新部署,中国重启核电的呼声逐渐升温,在国家层面调整完善了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后,重启核电也进入了议事日程。

2014年以来,核电利好政策不断。去年6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提出,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更是明确,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蛰伏,只是为了等待“苏醒”。中国核电在4年的等待中一直在蓄积力量。随着国家核电政策的回暖,蓄积了更大能量的中国核电蓄势待发。

构建生态文明,核电迎来发展良机

无论从优化能源结构还是环境保护角度,核电都是“优选”。

事实上,核能在提供稳定、低碳电力方面已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1954年人类开始利用核能发电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核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三大支柱之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核电站排放温室气体只是燃煤电站排放量的百分之一,是水电的八分之一。科学计算证明,目前世界上400多套核电机组的运行为世界每年少排放20多亿吨二氧化碳。正因为此,世界能源组织早在2001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核能是唯一可替代燃碳(煤、石油、天然气)的能源,并可满足作为电力基荷要求的能源。”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环境保护压力的不断增加,发展核电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近期,国际能源署(IEA)和OECD核能署(NEA)联合发布了《2015核电技术路线图》,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25%的电力由核电提供,这一扩张计划将使得未来40年内核电装机容量达到现有容量的3倍以上。

当前,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核电可谓迫在眉睫。相比世界主要核电大国,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明显偏低。目前,我国内地运行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核电仅占我国发电量的2.2%。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法国的75%,也远低于全球约15%的比例。正如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所言,核电是稳定、绿色、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发展核电对保障电力供应、保障国家长期的电力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距离,意味着差距,也意味着机遇。

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14全球核电综述》报告: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71座在建核动力堆中,中国大陆共有26座在建核动力堆,数量与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预计中国2015年、2016年将先后有14台机组投运,发电量将超过风电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核安全,核电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们可以为发展核电找出万般理由,但核安全问题始终是一柄悬在核电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纵观世界核电发展史,每一次核电发展受挫,几乎都伴随着核安全问题的发生。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2011年发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则为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子事故。因为损毁极为严重,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福岛第一核电站最终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安全问题困扰核电发展,倘若因噎废食,放弃核电发展,显然也并非明智之举。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所说,日本福岛核事故距今已整整4年,有人预言国际核能推广和建设计划将被搁置很长时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3月18日至19日在南非举行的2015年核能大会上,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的核电巨头纷纷与会。会议期间,各国核能专家认为,经过日本福岛核事故在内的淬炼,新一代核电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标准,核电作为一种安全、低碳的能源,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对于中国核电而言,同样面临着核电安全的考验。业内人士表示,公众对核电的误解在一定时期还将是制约中国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核电站得以建设,核电站很可能会从沿海地区扩展到内地。对当地民众而言,毗邻核电站而居难免会产生安全担忧。

中国核电站安全状况如何呢?

近日,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全国核电安全监管情况。据介绍,我国现役的23台核电机组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安全业绩,迄今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2级和以上级别的运行事件。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核电厂周边环境辐射水平处于天然本底正常涨落范围内。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排名中,我国运行的核电机组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全球中上水平,部分机组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尽管我国核电有着良好的“安全记录”。但相比其他核电强国,我国核电安全在立法上存在缺失状况。对此,核电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汤搏在4月14日环保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各方支持下,《核安全法》提请审议时间预计将提前,这也就意味着《核安全法》立法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汤搏认为,制定《核安全法》可以提升我国核安全法律层次,将我国核安全监管体制、基本原则及主要制度等上升到法律层面,同时可以弥补我国核安全法律制度空白。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看来,推动核安全立法对核电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但他强调,提倡“核安全文化”才是减少核能利用隐患的关键,“核安全文化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工作人员建立一种理念,就是通过工作不断地改进,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降低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最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安全文化不够。”

借“路”出海,核电成为新名片

中国很早就想在国外修建核电站,因为“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而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

伴随核电“开闸”,核电“走出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紧随高铁成为中国领导人推销名单中的“主打产品”。2014年以来,中央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要求和鼓励国内核电走出国门,核电“走出去”的持续升温也大大加快了核电装备“出海”的步伐。

为了配合核电“走出去”战略,自2014年以来,中国高层着力推动国内核电央企重组联合,解决中国核电“技术多门”且“各自为战”的局面。除此之外,还出台专门文件,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核电投资。

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对核电“出海”充满信心。在他看来,能源合作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核电走出去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

从目前情况看,“华龙一号”被视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一张王牌。

2月4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将出口阿根廷,标志着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曾表示,“‘华龙一号’作为我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品牌,技术上很先进,安全上有优势,经济上有竞争力,可以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有评论指出,中国核电“走出去”取得不菲战绩,离不开人才多、技术好、性价比高这三大靠山。

近年来,随着我国核电技术日益成熟,核电技术和装备出口已经成为与高铁技术并驾齐驱的拳头产品。经过30年的努力,国内核电在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的人才和技术实力。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三代核电技术与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走出去”的优势可能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核电建设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本,安全往往要放在首位。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核电出口与高铁还有一些不同之处,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万公里,经过了现实的种种考验,安全性、便捷性有目共睹,但是我国核电‘走出去’主要是第三代核电技术,目前在我国虽然在建核电站采取的是这种技术,但是还没有正式投入运行到核电站,这样在出口时就不如高铁那么具有说服力。”

贺禹也认为,我国核电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经验还有待提升。“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到,虽然中国核电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的国际市场开发经验还不够,对目标市场的法律、文化等都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国际商务、法务人才尚缺,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化管理政策也还不够。同时,中国企业、中国核电品牌在国外的知名度还不高,在海外市场的推广还面临一定的挑战。此外,海外目标市场对核电的接受度也不一,要开发当地核电项目,必须过公众沟通这一关,而这是国内核电企业比较弱的方面。总体来看,我们在海外市场开发中还需要苦练内功、提升自我。”

另外,国内核电企业应形成合力共同走出去。核电走出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核电企业、装备制造商、建造商等需要同步走出去。国内企业应在对外推广、品牌塑造和政策支持上形成产业联盟,建立目标市场的“国家团队”,和企业联盟立体联动,统一协调、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共同推动。

显见,中国核电“出海”之路并非一片坦途,然而作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又一张名片,唯有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蓝海核能核电站
如果离我不远的核电站出现泄漏该怎么办
潮玩市场下一个“蓝海”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核能
例谈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
核电站护卫队
微型农场 未来农业新蓝海
治未病爆发 大健康将成未来蓝海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核电站的“神经中枢”
揭秘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