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远
“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5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充分体现了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五次提到“三严三实”。在一定程度上,“三严三实”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而改革促进派是在“三严三实”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向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党员干部。因此,在政治新常态下,要鼓励党员干部争当改革促进派,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严三实”是基本职业修养
“三严”和“三实”各有侧重,具有一定针对性。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齐明山教授认为,“三严”是针对有些领导干部道德败坏、乱用权力、放纵自己和亲友等不良作风;而“三实”是针对有些领导干部做事情不讲成本、假大空、说一套做一套等不良风气。
齐明山教授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三严三实’的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其实都要律己,严格地修身不是坚持道德本身吗?严格地用权不是律己吗?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其实就是做人要诚实,因此,‘三严三实’最终强调的就是律己和做人,如果不是一个有很好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做到严于律己呢?如果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怎么才能做到谋事、创业、做人要实呢?”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认为,“三严三实”是作为一个人民公仆的基本职业修养,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作风,是一种人品,也是一种官品。
马庆钰教授告诉《人民周刊》记者,“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班子逐渐形成的,是一以贯之的。他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涉及全面深化改革,而“三严三实”与深化改革也带有联动性质。从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提出“八项规定”,到国务院“约法三章”,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强有力的反腐败,“三严三实”是整个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
在政治新常态下,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国家行政学院邱霈恩教授认为: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本是有答案的,党章和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定都有很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常态下,党对干部提出了“三严三实”的新要求,还进一步明确了要重用改革促进派。显然,党在新时期特别需要能够“三严三实”、促改革谋发展的干部。
邱霈恩教授说:“不严以修身而虚妄浅薄、不堪重用,不严以用权而权钱交易、违纪滥权,不严于律己而任性放纵、不讲规矩,以及对人严而对己宽等都是作风不正、不符合新要求的表现。面对‘三实’要求,有的领导干部就是做不到,毛病不少; 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心不在谋事创业上,而在于谋权谋位争名利,甚至在于拉帮结派搞团伙、相互吹捧相抬拉,提拔的不是一片同乡就是一群亲信和团伙内部人。这样就必然造成许多严重后果,诸如关系庸俗、制度废弛,应付糊弄、华而不实,内耗内斗、违法乱纪等等,就更别指望能团结一心、勇于担当、顾全大局、公正正派了。而‘三严三实’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应是新时期治党治国一个关键的措施。只有在这里实现治理突破,才能推进其他一系列治理问题的解决。”
关键是如何做到“三严三实”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是不愿受约束的,爱耍花招玩权术,自以为高明,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严、实上展开不正确的上下博弈。上面越是要求“三严三实”,他们就越是“三松三虚”。
邱霈恩教授分析称:“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三严三实’变成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价值机制和行为习惯。目前最要做细的工作是,让这些要求内化到干部的‘三观’中,外现到干部的工作中。”
对此,齐明山教授说:“这些年来,领导干部假大空、不清不廉等问题都成风了,现在提出‘三严三实’,他们表面上不敢反对,但是消极对抗,因为牵涉到他们利益了,现在取消各种福利,领导干部都有些不适应。还有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阵风,这一阵风过去了,还是照旧。”
在齐明山教授看来,习李这一届领导干部还是抓得比较紧的,不会是一阵风,就像过去“八项规定”、反腐败等,很多人都错认为那就是一阵风,过去了就没事了,现在实践证明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能否取得实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让领导干部做到“三严三实”。齐明山教授说:“如果‘三严三实’落实了,就会出现一种景象,干部有比较好的修养,党和政府机关有一个好的形象,与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这些年来,因为腐败问题把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搞得很矛盾,所以老百姓不分对错,只要有些党政干部有错,就会骂党和政府,其实有些干部很冤枉。现在老百姓的认识就不一样了,党政机关的面目变化会非常大。这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作用都非常大,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良好风气、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马庆钰教授认为,要做到“三严三实”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领导干部要有一种觉悟意识,因为“三严三实”是从职业伦理上,提升领导干部队伍水平。第二个层次是采取外在的一系列压迫措施,包括“八项规定”、反腐败等,这就上升到一种规范层面,这是在领导干部自身做不好的情况下,需要外在的力量进行约束。
然而,在马庆钰教授看来,要做到一个好的领导干部,一个让广大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只靠自己和靠外部的规范性文件和规定,这是不够的。他认为,第三层次就是需要做改革促进派。说到底还是建立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制度,不仅包括一些反腐败的举措和制度措施,还包括选择机制。
“选择机制很重要,因为选择本身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评价和监督工具,实际上,就是将党内和党外领导者的上位与下位交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关键岗位的一些领导,而不是普通公务员,需要有一个筛选机制,应当根据公意表达的法理,无论是推举、协商、票决制度,在这方面都应该增加力度。”马庆钰教授说,“当然,我们的组织一直在为发展和完善选择机制而努力,但这仍然是体制内部的一种选择,而未来应加大广大普通党员和普通公众的发言权,应该尊重且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三严三实”与反腐败相得益彰
“三严三实”与反腐败都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两者也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一正一反,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齐明山教授说:“‘三严三实’就是反腐败,因为做到‘三严三实’就不可能搞腐败了,一方面是正面教育,一方面是反面教育,‘三严三实’是教育干部防腐反腐,而反腐案例就是反面教育,这是一个事情的两方面,同一个目标就是使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好。”
在马庆钰教授看来,反腐败就是威慑和压迫性的力量,现在的反腐败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从制度上和机构设定上都不一样,与之前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现在往香港廉政公署的做法上靠拢。
马庆钰教授向《人民周刊》记者称:“香港廉政公署责任归属和内地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它才有力量,我们过去的纪检部门都是前忧后虑,还是因为纪检部门说了不算。现在在体制上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对国家一些要害的国家机构和党中央部委专设巡视组,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本身在那里就是产生一种力量,而不是摆设。同样在有关纪检部门相关的各种资源配置上,也解除了对所在机构的依赖和捆绑,廉政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增强,本身就是制度改革的一大进步。”
对于“三严三实”与反腐败之间的相互关系,邱霈恩教授分析称: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反腐败是该系统工程中最大的重头工程之一,是一系列治理组合拳的杠杆部分。此外,还有很多重要的治理举措,其中按照“三严三实”来革弊树新就特别重要,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两者都是同样重要的治理利器。
邱霈恩教授说:“‘三严三实’实质是一种教育,重在解决将品格打造到符合新时期党对干部要求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干部的合格性,而且能有助于消除滋生腐败的人性弱点和党性修养不足等问题。所以两者之间可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对治党、对吏治、对干部队伍建设都特别重要。”
如何争当改革促进派
《人民周刊》记者注意到,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改革促进派这样类似的提法,这在当时有效地推动了党内外改革力量的巩固和壮大,为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奠定了干部基础。在政治新常态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促进派,就是要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
当今中国处于中等发达国家陷阱中,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很多难题。齐明山教授认为:“面对这些难题,就必须有新思路,敢于攻坚克难,敢于改革。改革促进派必须是能够严格遵守‘三严三实’的领导干部,比如说,改革不实事求是,就会假大空,就会空喊口号,如果不严于修身、严于用权、严于律己的话,就会借着改革的名义,牟取私利。因此,‘三严三实’的干部,就会更好地成为改革促进派。”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改革也会面临诸多阻力,尤其是会涉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马庆钰教授认为,“我们所说的改革促进派,是从党的先进性和与新一届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坚决支持中央的改革部署,要敢于抵制权力者的不当用权,甚至敢于动既得利益者的肮脏奶酪,维护执政党的领导,维护政府的权威,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为此,改革促进派不仅自己要兑现‘三严三实’,而且更要勇于采取可能的改革措施,大刀阔斧,冲破阻力,让公共权力的正义之光照亮每一个地方,照在每一个人身上。”
当前,党中央铁腕反腐,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马庆钰教授说:“确实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了,而且是动了一部分相当有地位的人的奶酪,这是一个盘根错节的权势群体。从这个角度上讲,就不只是‘三严三实’的一般问题,而是根本性的问题,涉及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生死存亡。在这个推进国家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凡是有党性的、有觉悟的、有担当的领导者,一定要紧跟新一届党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一个有所作为的改革促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