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篇类型为基础的主位研究

2015-08-04 02:55岳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主位人际主语

岳颖

1引言

语篇组织(texture)是语篇的重要特征,指语篇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表现出一致性和关联性。书面语篇的组织性表现为作者将信息进行谋篇布局从而引导读者领会其交际意图。换言之,语篇使用者双方通过认知努力共同建构连贯的语篇。语篇组织资源包括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词汇重复、参与者识别以及句际关系等。由于语篇组织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语境是语篇的重要变量,那么语篇组织是否与语篇类型相关呢?Davies(1997)指出,主位系统的使用能够反映语类差异,但要得出具有概括性的结论还需要更为翔实的证据。针对这一情况,Gail Forey和Geoff Thompson主编了论文集《语篇类型与语篇组织》(以下简称《语篇组织》),共收录论文12篇,由Equinox公司于2009年出版。该文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背景,以主位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应用两个角度研究了不同类型语篇中的语篇组织资源与组织方式。本文对《语篇组织》的内容与特点进行概述和评价。

2内容简介

《语篇组织》的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二部分聚焦语篇中的主位成分,第三部分聚焦人际成分,第四部分聚焦语篇组织的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两篇文章,介绍了主位研究的普遍议题。“通过语篇元功能讨论语言学研究目标与语言分析技巧”由主位研究的代表人物Peter H. Fries撰写,从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展望三方面梳理了主位研究的脉络: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理论渊源来自于语篇元功能;早期研究大部分聚焦于主位,Fries通过实验方法证实,如果改变语篇中各小句的主位内容,读者对于原语篇和新语篇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目前的研究有功能与形式两种路径,前者探讨措辞与语篇意义的关系,后者探讨语法构式在语篇中的使用;未来的研究趋势可能集中在作者引导读者辨识新信息的方式、人际主位的语篇功能以及运用语境信息预测主位内容等。

“主位、主语及语篇展开过程”由Geoff Thompson和Susan Thompson合写,从主位与语法隐喻、主位与投射、标记性主位与主语三个具体问题出发,阐述了主位划分是一个多变量问题。首先,如果说话人将人际意义经验化表达,那么会出现语法隐喻现象。例如,在“It is probable he cared little about literature, after all.”这个句子中,一些学者把it作为主位,还有一些学者把it is probable he作为复项主位,it is probable属于人际成分,he属于经验成分。作者指出,划分标准的不同源于分析者对于措辞与意义强调程度的不同。其次,对具有投射现象的小句复合体划分主位时,分析者会得出两种主位,一种与信息来源相关,另一种与信息本身相关。最后,主位中主语的语法地位尤为复杂, Halliday(1994)视句首的环境成分和主语为标记性主位,而Davies(1997)将之视为非标记性主位。对于这些问题,Davis认为不同的划分方法并不存在孰对孰错,要视分析目的和语域特征而定。

第二部分探讨不同语篇类型中的主位,包括六篇文章。“主位、语场及语类:学术论文与科普论文中的主位体现”由John Corbett撰写,从比较角度出发,讨论了科普语篇和科学学术语篇中概念主位的语篇组织与交际意图。Corbett指出,学术语篇与科普语篇的主位使用情况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首先,两类语篇以物质过程小句和关系过程小句为主,小句的主位类型相似,都采用参与者作为主位。其次,两类语篇都较少使用情态附加语。在差异性方面,学术语篇中的主位多借助于名词化形式体现,因此语篇具有抽象化特征,科普语篇的主位则以具象化参与者居多。此外,学术语篇中的主位由于使用了能够嵌入修饰语的名词词组,其信息的明晰度和准确度高于科普类语篇。

“科学论文同行反馈中的主位类型”由Hugh Gosden撰写,标题中的“类型”指主位所涵盖的功能范畴。该研究语料独特,是期刊编委会成员在审稿过程中所写的审稿意见,能够反映学术语境中的人际互动机制。研究视小句的语法主语为非标记性主位,按照功能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参与者域(Participant domain)指研究过程和传播过程的参与者,语篇域(Discourse domain)是语篇不同部分的指代,假设与客观化域(Hypothesized and Objectivised domain)指作者策略性表达研究假设和发表观点的手段,包括理论、模型及分类,现实世界域(Real World domain)指基于研究本身的实体与过程。以上四种主位构成了一个以作者—读者互动性为变量的连续体,一端是参与者,另一端是研究话题,作者身份的明晰程度呈递减或递增趋势。通过分析发现,语料中2/3的主位皆为非现实世界域类型。就是说语料中指涉作者、读者以及语篇媒介的主位占据主导地位,即互动性主位的使用频率较高。

“语篇类型与谋篇机制:个体学术写作过程中的主位选择”由Ann Montemayor-Borsinger撰写。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主位结构进行了重新分类,指出主位潜势通常由小句主语和语境框架(Contextual Frames)两部分构成,前者可分为参与者主语(Participant)、语篇主语(Discourse)、常规主语(Conventional)以及实例主语(Instantial)四种类型,后者以作者是否采用常见术语为变量,区分出常规性语境框架与实例性语境框架。其中,常规性语境框架包括典型性框架(Typical)与环境性框架(Circumstantial),实例性语境框架包括小句性框架(Clausal)与表达性框架(Expressive)。本文作者在对30篇物理学专业的学术论文分析后发现,随着学术语篇作者专业素质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出现在主语位置的实例性主位成分逐渐增加,而出现在语境框架位置的实例性成分逐渐减少。由于主语是主位结构的必要成分,语境框架是可选成分,因此作者如果将复杂信息编码于主语中,那么为了减轻读者认知负担,会避免将复杂信息再现于语境框架中。可以说,主位内容的变化趋势是作者语篇组织策略与读者意识的体现。

“诱发真相—语篇组织、连贯与对抗性政治访谈”由David Hyatt撰写,将语篇内部语言机制与外部语境因素相结合,揭示了访谈双方的博弈过程。研究以新闻话语的一个次类别“政治访谈”为对象,发现语篇中的修辞手段能够反映语篇结构。具体看来,政治访谈语篇包括四个语步,分别为对抗性提问(Original antagonistic proposition)、回应(Response)、重复提问(Reiteration)及提问转换(New or changed proposition)。为了迫使被采访者表达真实想法,采访者在不同语步会采用不同的修辞策略。同理,被采访者也会根据交际意图对修辞策略做出选择。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启示意义,将质性分析、新闻理论、政治理论等进行了有效整合。

“投射小句:职场语篇中操控与权力的人际体现”由Gail Forey撰写,聚焦出现在小句复合体主位位置的投射小句成分,研究其体现类型与功能。职场语篇使用较多的人际表达语,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投射小句能够帮助交际双方识解权势关系和态度意义。研究语料取自于备忘录、信函以及报告共62个语篇,发现了三类投射小句:第一类为主位化主观视角(Thematised subjective viewpoint),具体表现为直接主观性与间接主观性;第二类为主位化评论(Thematised comment),以客观语气呈现命题;第三类为主位化责任或意愿(Thematised obligation/inclination),是基于情态系统的选择。研究还发现,主位化主观视角在信函中使用最多,其次为备忘录与报告;主位化评论在报告中运用较多;主位化责任或意愿在语料中应用频率最低。

在“语言学对于写作的指导作用”一文中,Michael Hoey指出语篇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皆强调使用现实语境中的语言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关注语言功能,而写作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根据交际意图从已掌握的语言资源中做出正确选择,因此功能语言学等对于写作教学具有借鉴意义。首先,Hoey以一个句子的两种表述方式为例来说明语境对于措辞的影响。接下来,Hoey以一篇专栏文章的摘录作为例子说明选择错误词汇作为主位会造成语篇主题模糊。语料库研究表明,词汇具有倾向性,一些词汇较多出现在主位,而另一些词汇则更多出现在述位。一个言语社团对主位与述位的词汇分布会有类似于语感的期待,Hoey将之称为词汇触发(priming)。最后,语篇在主位结构的安排上如果缺乏承接性和连续性,没有形成主位推进模式,也会造成读者困扰。有经验的作者往往会以不同方式将同一个主位贯穿语篇始终,这有助于提高语篇的连贯性。

第三部分包括三篇文章,主要讨论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在“历史教科书的多模态版面设计:通过语篇组织引导解读”中,Carolin Coffin与Beverley Derewianka主要探讨教科书的多模态设计对于学生解读历史语篇的影响。首先,两位作者指出现代中学历史教科书充分运用图表、标题、字号、提示问题以及色彩等一系列视觉和文本元素进行版面设计。那么多模态设计究竟是促进还是限制了阅读理解?带着这个问题,Coffin与Derewianka对某教材首章的语篇意义进行个案分析,使用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构架(framing)和凸显度(salience)三项参数来考察规约性话语(regulative discourse)和教学性话语(instructional discourse)在语篇中的运用。结果表明,规约性话语主要用以投射、管理教学性话语。在信息值方面,指示语和提示问题等规约性话语通常位于版面左侧,所占空间较小;数据表格、图片、摘录、引用等教学性话语通常位于版面右侧,所占空间较大;作为旧信息的规约性话语为作为新信息的教学性话语提供语境。在构架方面,颜色的明暗、线条的粗细等被用以区分规约性话语与教学性话语。在凸显度方面,视觉元素所占的空间大、颜色饱和度高,因此比文本元素更具有吸引力。本文的结论是,作者对语篇中多模态元素的精心安排实际上限制了读者对于语篇的解读。

“学术语篇中的人际谋篇:脉冲和语义韵”由Sue Hood撰写,探讨在学术论文引言部分人际意义如何跨越小句和局部语篇。Hood选择了评价系统中的态度和级差两个范畴作为考察对象,指出有三种策略可以帮助论文作者建构连贯的人际意义:第一,将超主位中的态度立场在随后语篇相中重申;第二,在超新信息中加强、巩固前文中所累积的态度意义;第三,使语篇层面的态度与小句层面的态度在语义韵方面保持一致。本文的结论是,态度是学术语篇格律即信息脉冲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宏观主位与超主位所承载的评价意义对其后语篇相具有预测功能。

在“文化定势与情态:巴西会议与葡萄牙会议中的情态用法研究”中,Tony Berber Sardinha与Leila Barbara从情态入手,使用语料库方法,探究商务话语中不同国别参与者彼此之间的态度。为保证语料真实、自然,本文作者分别分析了只有巴西人参加的会议和只有葡萄牙人参加的会议。在语料处理方面,通过Wordsmith对情态词进行人工筛查和削尾处理,主要依据为词频。数据分析表明,两组人群使用情态词的概率不同,巴西人在会议中使用情态词频率较高,葡萄牙人则频率较低。其次,巴西人使用情态词的类型丰富,葡萄牙人则倾向于只使用高值意态词。情态词的使用频率与类型印证了文化研究的结果:在葡萄牙人眼中,巴西话语社团言辞谨慎、不确定;而在巴西人眼中,葡萄牙话语社团语气生硬、武断。文化偏见是商务话语社团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作者力争从语言使用中找到证据,填补了功能语言学关照下商务话语研究的空白。

第四部分只有一篇文章,“一份生活杂志中的侵殖性语篇组织”由J.R.Martin撰写,论及系统功能符号学语篇分析方法论,是本文集画龙点睛之笔。Martin以一份生活杂志中的多模态语篇为例,从语法、图像、语篇语义、语类和评价意义的综合视角分析语篇组织。语篇讲述了一次海难的救援过程,分析发现,语篇将海滩图片作为开篇的旧信息和现实信息置于版面左侧下端,表现了一位历史语篇作者的客观立场,将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今日的平静海滩与昔日的灾难相比,前者被前景化。Martin指出,该语篇兼具叙事语类与媒体语类的特点,语类结构上的这种变体实质上是将语篇重新语境化,即语类侵殖(colonization)。

Martin认为,在语篇分析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功能符号学所提供的系统资源,还需要考虑该系统的层次性与互补性。功能语言学的符号系统具有五个层次:精密度、级阶、体现、实例化及个体化。五个层次之间又形成了四种互补关系:发生(话语发生、个体发生、种系发生)、情态 (文字、图像等)、元功能 (概念、人际、语篇)以及轴 (系统与结构)。Martin提议,语篇分析可以从上述五个层次和四个互补关系中的任何一点入手。Martin力图说明,意义在语篇中动态展开,我们既要将语篇作为成品进行纲要式分析,更要将语篇作为不断调整中的语境化制品进行动态解读。

3简要评价

功能语言学领域中关于语篇组织的研究主要围绕语篇元功能展开,这主要是鉴于语篇功能的特殊地位,即它所包含的语言系统资源能够识解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从而协助语篇使用者在语篇意义的建构和解构上达成共识。因此,语篇功能也被称为“使能”(enabling)功能(Matthiessen 1995)。以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为基点,《语篇组织》以多角度的动态方式考察主位作为语篇组织资源的应用,不仅涉及语篇组织研究的经典议题主位划分,也涉及前沿课题人际意义成分的语篇组织和多模态,还将主位与评价、投射以及情态等结合。概言之,《语篇组织》拓展了语篇组织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意义展开的语篇过程,同时对于语言教学也有启示,兼具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语篇组织》从理论视角回应了一直以来具有争议性的主位与述位的界限问题。研究者们在该问题上标准不统一,很难将不同研究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具有概括性的结论,在实际划分主位时有许多复杂情况。Thompson与Thompson提出区分最小化主位与最大化主位,前者只包括经验成分,后者包括人际成分与经验成分,研究者使用这对概念便于在不同研究之间形成比较。

《语篇组织》所采用语料涵盖不同语篇类型,包括学术、科普、新闻、职场及教学语篇,是基于语类的研究。考察不同类型语篇中主位意义的变化能够反映语类变量,而语类因素与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个中关系体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层次观。文集的每一章都将以词汇、语法为体现的文本分析与语境相联系,这样,文本分析就有了依据,大大降低了分析者的主观性。可以说,文集实际上探究了语境连贯与语类连贯,以语境层面的分析支撑词汇—语法层面的分析,是对“能否相信文本”质疑的有效回应。

功能语言学的关注点之一是探究不同类型语篇从而摸索出不同话语社团制造意义的模式。《语篇组织》中关于学术语篇与写作的研究占有半壁江山,对于教育语境具有参考价值。文集中有的研究将有经验的学术语篇作者与新手的主位选择进行对比,有的研究分析学术语篇审稿人的建议,还有研究从个体发生视角出发,追踪学术语篇初级作者在成长为专家作者过程中主位选择的变化轨迹。此外,文集中针对商务信函、商务会议等非教育语境的研究也为实用英语写作提供了启示。

《语篇组织》还引入了功能语言学较新的研究方向。Hood的研究聚焦于人际意义成分如何跨越语篇相而在语篇范围内得以组织,也就是人际意义的语篇组织。语篇格律的前瞻性与回溯性反映出语篇组织的动态性,韵律性是人际意义的固有特征,Hood将二者巧秒结合,为人际意义的语篇语义模式研究探索出一条新路。此外,文集也涉及到了功能语言学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多模态。针对新课题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Davies, F.. Marked Theme as a heuristic for analyzing text-type, text and genre[A].In J. Pique and D. Viera (eds.). Applied Language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SP[C].Valencia: Servei de Publications Universitat de Valencia,1997:45—71.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M].London: Arnold,1994.

[3]Matthiessen, C. M. I. M.. THEME as an enabling resource in ideat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A].In M. Ghadessy (ed.). Thematic Development in English Text[C].London: Pinter,1995:20—54.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主位人际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主位与主位推进模式特征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代词回指偏误考察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