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与《马丁?伊登》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之争

2015-08-04 02:52黎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伊登马丁杰克

黎瑛

摘要: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作品除了在美国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外,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文学爱好者追捧,但是文学界对他本人却没有太多的关注。杰克·伦敦生活在美国的大变革和大动荡时期,他本人也和那时的美国社会一样,矛盾重重。通过解读杰克·伦敦脍炙人口的自传小说《马丁·伊登》来展示他充满矛盾的生命历程,了解他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之争。

关键词: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信仰;现实;矛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116-02

一、杰克·伦敦生平简介

1876年1月12日,杰克·伦敦诞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里,正因为家境贫寒,因此杰克·伦敦从很小开始就担当起不少体力活。杰克·伦敦是私生子,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与众不同的个人主义信仰,这种信仰无疑和他儿时遭受的一切息息相关。因而他内心中从不公平、不平等的社会处境中突围的冲动才显得格外强烈。与其无助和软弱地等待,不如与命运殊死一搏。20岁时,他成绩优异考进加州大学,但是家庭的穷困又迫使他退学。退学后的他跟随姐夫加入到了淘金的队伍当中。杰克能深切地体会贫困人民的艰难生活和发自人性的对抗,这一切独特的经历是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他一生总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余篇短篇小说,以及论文等。此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狼的儿子》《铁蹄》《荒野的呼唤》以及《马丁·伊登》等。

杰克·伦敦24岁开始写作生涯,去世时年仅40岁。杰克的创作思维与众不同,带有浓烈的哲学色彩,这可以解释为他深受马克思等哲学家的深刻影响。他的作品中经常透露出自然主义色彩,在他著名的作品中也能经常看到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对优胜劣汰自然生存法则的尊重。

二、从《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信仰与现实的矛盾《马丁·伊登》是杰克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自传为主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一位水手,由于和罗丝的一次相遇,便使小说高潮不断来临。罗丝拥有着超乎常人的纯洁的内心和高雅的外表,这使马丁·伊登深深地被她所吸引,而美丽的罗丝同样也因为马丁不羁的性格对其产生了好感。爱情的力量驱使马丁开始用功读书,发奋写作。但是爱情之路并不是坦途,莫斯夫妇极力反对马丁和罗丝的感情,迫于父母的压力,罗丝狠下心不再和马丁有任何往来。马丁的精神世界顿时受到严重挫伤,他将感情上的失落转化为勤奋地写作,并很快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闻名一时的作家。之前甚至不正眼看马丁的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极力攀附。此时罗丝也听说马丁取得事业上的丰硕成果,想与他和好如初,然而此时马丁十分果断地拒绝了罗丝。长期处于上层社会的马丁深深厌恶资本主义充斥的肮脏与虚伪,最终在现实的压力和幻灭的信仰当中投海自杀,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马丁·伊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出一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家的“逆袭之路”,展现了资本主义大环境下的悲惨遭遇。作品中所谓的野蛮人绝不是指代马丁所属阶级的人们,那些为自己扣上“文明人”帽子的莫斯夫妇等人才是真正的野蛮人。尽管马丁愿意为了爱情倾其所有,然而还是无法留住自己的爱情。通过超乎常人的努力,马丁终于摆脱原先的阶级,然而处于上流社会的他真正体会到了空虚和寂寞。杰克·伦敦将个人主义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表露了对超人哲学的矛盾态度[1]。

杰克·伦敦是一名社会主义者,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他的精神固有内核却是不折不扣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和小说中马丁·伊登的经历一样,他从小混迹街头。从十七岁开始,杰克在一艘捕猎船上做水手。这一切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也为他今后追随赫伯特·斯宾塞的思想埋下了伏笔。这时候的杰克绝不会计较世间到底有哪些理论或是主义,可能他只是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远航归来的一次获奖改变了杰克的一生。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杰克在远航途中始终不放弃对于阅读与写作的追求。好比在他的小说中马丁在因为爱上了富家小姐罗丝投身写作一年多之后,才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而这时,罗丝已经因为观念不和离马丁而去。

“没有上帝,只有不可知物,赫伯特·斯宾塞就是他的先知。”这是在《马丁·伊登》中被反复提及的一句话,其实这也反映了杰克的信仰。经由阅读大量思想性的书籍以及杰克本人对斯宾塞的推崇,他从原始的自然达尔文主义逐渐变成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曾经表明,社会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就是说人类社会从简单的狩猎部落到复杂的工业文明社会,都是‘适者生存的进化过程——事物一定会越来越好。

杰克·伦敦在小说当中把马丁与罗丝之间的感情进行了美好却残酷的描写。那时候的爱情是脆弱的,首先二人的成长环境是完全不同的,而这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极为虚幻。罗丝在家庭的阻扰下渐渐开始介意马丁的出身和职位,但是马丁却认为文学才是自己将来走进上流社会的保证。马丁被人误解为一个不务正业的狂热社会主义者,当马丁处在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时,罗丝选择了离开。在马丁看来,罗丝爱的不是自己,而是阶级,这也是当马丁真正走入上流社会的时候罗丝请求复合,他也看穿了罗斯真正用意的原因。

布里森登的出现加速了马丁的成功,补完了他因为对于爱情的狂热而有可能缺乏理性的精神世界,也使得他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中发现了名望的空虚,此外,因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的转变影响了杰克·伦敦的一生。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冲突成为后期马丁思想的主题,在功成名就之后,他才发觉所获得一切的空虚。按照马克思的学说,阶级的冲突是社会进步的途径,而徘徊在阶级之间,备受冲突的煎熬,对于个人来说是太过沉重的负担。

1972年,丹尼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也曾经明确表明:“资本主义的文化正当性已由享乐主义所取代,即以快乐为生活方式。在自由主义风气流行的今天,文化意向的楷模已同现代主义冲动合二为一,它的意识形态原理就是把冲动追求当成了行为规范。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就在于此。”[2]

小说的主人公马丁选择了自杀,杰克也在数年之后同样选择了自杀。文学作品中,作者从精神上将主人公逼入绝境,现实中,作者也被生活逼入绝境。

杰克的哲学实际上是十分复杂且矛盾重重,在信仰和现实之间,杰克无法在个人主义以及社会主义进行抉择和割舍。杰克的思想也是充满矛盾的,杰克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即使杰克最终功成名就,得到了他曾经向往的一切,但最终却也落得一个自杀的结局。就像他笔下的马丁·伊登一样,马丁通过努力实现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梦想,然而终究还是没有迈过自己设下的坎,导致最后悲剧性的自杀,这无疑为一场令人惋惜的悲剧。杰克·伦敦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然而他同时还是社会主义者,他自身本来就是矛盾的,乐观与悲观交融为一体,在作者短短的生命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马丁和杰克一样,信仰和现实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出现的原因首先在于爱情的毁灭。如果单纯地从悲剧美学分析,每个个体都渴望超越自我,同时也希望保存自我。从后者来看,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巨大的困难,情感将会被扼制,出于本能将不遗余力地抗争;从前者来看,每个人都希望生活美好,能按照理想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当人具备了超越心理,将会自发地产生强大的生命活力,这种对生命的热情使主体通过努力打破现状,这个过程是超人意志的完美表现。但是如果该个体无法实现预期愿望,将和其他人发生争执和对抗,倘若这种对抗最终转变为相互否定,这种对抗将转变为悲剧性冲突,并由个体逐渐转移到社会[3]。小说中主人公拥有超人的能力,也经历了沉浮和死亡,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成功实现了自我超越,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这个过程所辐射的激情使每位读者忍不住亢奋起来。主人公意志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露丝的崇拜,然而这种崇拜是源于肉体的,这为后来悲剧的发生埋下种子。马丁对露丝的爱是纯洁、理想、高尚的,是真心的崇拜,但是这一切都是马丁内心的幻想,他幻想的爱情和露丝是不存在的。尽管通过奋斗实现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但是当再次面对爱情时,发现心目中的爱情早已不复存在,这无疑使马丁再一次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4]。

受达尔文和斯宾塞、尼采“超人”个人主义以及马克思社会主义等多重的影响,杰克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信仰达尔文主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主义,他矛盾的信仰和纠结的现实也最终造成了杰克悲剧的结局。

三、结束语

马丁的自杀不能单从精神悲剧来解释,他的自杀或许是另外一种个人超越。他的个人主义将不妥协和不屈服放在重要的地位。他是坚强的,也是倔强的;他是坚持不懈的,也是过于理想的。总而言之,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拥有超人的执着信念以及不屈的操守,他身上没有一丝畏惧胆怯和杞人忧天,他始终以信念和操守维持着自己,直至最终发现这种信念也难逃空虚的宿命,杰克和笔下的马丁一样,生活在信仰与矛盾之中,纠结了同样短暂的一生。

参考文献:

[1]何清.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浅析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的深刻蕴涵[J].名作欣赏,2006,(10).

[2]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M].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许太梅.深沉的自我写照——评杰克·伦敦及其代表作《马丁·伊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4]薛晓琳.简评杰克·伦敦描绘的马丁·伊登的超人艺术形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8).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伊登马丁杰克
马丁·伊登的精神成熟之路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杰克和吉尔
神笔马丁
变成什么好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维马丁的诗
事业、爱情、友情:马丁·伊登个人成功之路解析
论马丁·伊登女性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