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2015-08-04 07:55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艺术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HTK]报告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土壤里生长出的文学根苗。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推进,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存在密切联系。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报告文学表现的多样性。在社会生活点面上接触和描述题材对象,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常态。像《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和《西长城》这样具有明显“史志”品格的报告文学,都是文学视野下的历史政治文化观察和表达,具有独特厚重内容和生命力量。

记忆往往会给人带来多样的感受。报告文学创作着眼于现实生活,时常同人们的关注热点焦点同一。但是,这并不是简单地与新闻式的直接表达等同。温故而知新,也时常是报告文学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

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关注,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让报告文学始终与人民、与大地、与时代精神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拥有鲜活的社会生活气息和现实力量。像裔兆宏用真实生动的事实故事,描述霍岱珊为了减轻和消除淮河水污染,甘愿放弃工作,经受各种艰难风险,义务投入巡查监督并对各种污染行为坚决斗争的《淮河赤子情》;像徐富敏通过追踪太行山上一个山村的变迁史,以一个村支书的人生奋斗和经历来表现山村不断富裕起来的《太行山上》等,都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出感动和欣喜的内容。这些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为社会造福的故事,正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宣示。

但是,社会生活是一个矛盾多样性的呈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给人鼓舞和喜悦的现象,自然也会存在不少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像陈廷一满怀忧虑地追踪中国大面积遭遇雾霾天气,由此产生污染灾难的《2013,雾霾挑战中国》;像张敏宴大胆揭露相关医疗单位借着治病的名义而过度用药,不顾患者健康利益,追求经济利润的丑陋现象的《吸血的血透》;杨晓升在《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对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反思等,都是在不同的社会矛盾表现中产生的文学叙述,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

此前报告文学创作中那种凛然的诘问如今似乎少了。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也同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欠缺有关。因此,多年来,报告文学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丑陋、痛心现象时,经常只能表现出惋惜和无奈,将改变寄托于等待和期望。像杨守松的《大美昆曲》和向思宇的《流浪的川剧》对昆曲和川剧面临生存发展艰难尴尬局面的描述等,都会使人产生一种传统文化前景困顿的感觉。

报告文学原本是一个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表达方式。但是,因为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人为约束,报告文学在这个方面表现薄弱,存在遗憾。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丰富的一种表现,也是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开阔境域的努力。

报告文学也像生活一样在波澜不惊中存在和发展着。但报告文学创作也和其他文学形式的状况相似,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对报告文学而言更是难得的机缘,希望报告文学作家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来。

(节选自2015年1月12日《光明日报》)

1.关于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文学视野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以及历史政治文化等的观察和表达,是新闻政治性很强的文学体裁。

B.报告文学创作着眼于现实生活,同社会的关注热点焦点一致,这并不是简单地与新闻式的直接表达等同。

C.报告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关注,其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是温故而知新。

D.文化观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强,是报告文学寻求革新和走向更加开阔境域的努力,社会变革对报告文学而言更是难得的机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创作总是和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社会生活点面上接触和描述题材对象,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常态,具有独特厚重内容和生命力量。

B.《淮河赤子情》和《太行山上》中那些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为社会造福的故事传递出感动和欣喜的内容,正是社会积极力量的展现。

C.社会生活是一个矛盾多样性的呈现,自然也会存在不少令人忧虑和感伤以至愤怒的现象。

D.报告文学在波澜不惊中存在和发展着,在创作中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张敏宴作品中反映的大胆揭露相关医疗单位借着治病的名义而过度用药,追求经济利润的丑陋现象,给人以程度不同的触痛感受。

B.如今的报告文学创作似乎缺少那种凛然的诘问,于是一些报告文学作家经常只能表现出惋惜和无奈,将改变寄托于等待和期望。

C.社会存在和改变的复杂性增加了,作家在更高更全局的层面上认识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有欠缺。

D.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发展变革,这样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发展契机,希望报告文学作家创作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伟大作品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HTK]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刺史。擒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拜都督、新安太守,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加上仪同,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又从宇文忻平合州。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共为声援,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

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拜为庐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晋王遣行军总管杜彦与擒合军,步骑二万,陈叔宝遣领军蔡徵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P+1]时贺若弼亦有功。高祖下优诏于擒、弼曰:“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乱旬日廓清,皆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逖听①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及至京,弼与擒争功于上前,弼曰:“臣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略不交阵,岂臣之比!”擒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上曰:“二将俱合上勋。”于是进位上柱国。[P]

先是,江东有谣歌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选自《隋书·韩擒虎传》,有删改)

【注】①逖听:犹听闻。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以胆略见称[WB]见:被

B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DW]潜:暗中

C次于新林[DW]次:驻扎

D又有人疾笃[DW]笃:紧急

5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B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C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D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韩擒出身名门,自幼性格豪爽,凭借胆识被人称道,后来深得周太祖赏识。

B韩擒曾和高祖杨坚同朝为官,曾多次打败陈国的军队。高祖特别赏识他,即位后对他委以重任。

C韩擒骁勇善战,率五百轻骑渡河击陈,攻下采石,樊巡、鲁世真、田瑞等人大为惊骇,不战而降。

D韩擒不仅功勋卓著,而且充满传奇色彩。曾有一个得了重病的人突然跑到韩擒家门前,认他作阎罗王,对此韩擒表示认同,不久就病重而亡。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5分)

[ZZ1Z]

[ZZ1Z]

(2)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5分)

[ZZ1Z]

[ZZ1Z]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Z]送严士元①

[Z]刘长卿

[Z(Z]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②今已误儒生。[Z)]

【注】①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士元去湖南。②“青袍”,青色的袍子。据资料记载,唐贞观间,八九品官服为青色。上元间规定,八品官服深青,九品官服浅青。作者当时是八九品官员,穿青色官袍。

8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5分)

[ZZ1Z]

[ZZ1Z]

9说说“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的“情”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ZZ1Z]

[ZZ1Z]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以雄鹰不同于凡鸟来比喻自己绝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写出生命短暂、渺小的两句是“,”。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两句写出了春夏两季鲜花芳香、树木繁茂的美丽景致。

[Z]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Z]挂鸟

[Z][HTK]刘泷[HT]

[HTK]夜来雪下得从容,小山村像铺展开的宣纸,收拢了一地的梅花。老两口起得早,她做饭,他扫雪,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话。

山沟袖珍,叫凤翅坡。别人都搬走了,自家孩子去了城里,一条沟仅剩老两口。他叫她“老伴”,她叫他“当家的”。这么多年,习惯了。见他扫雪呢,她嗔道:“当家的,咋忘了自己的营生?”“是呢!”他拍下额头,扔下扫帚,碎步跑到沟里去。

沟里场院边一块向阳的坡地上,有两片像渔网那样的挂鸟网。鸟网的线绳为土褐色,挂在两根坚硬的檩条上,张网以待。当然,人撞上无所谓,鸟撞上肯定走不了啦。他养成了习惯,每天一早要跑到这里。他来不是捉鸟,而是给鸟放生的。唉,孩子拴的网,老人不好违拗,只好出此下策。

腊八那天,城里的闺女和姑爷回来了。姑爷老大不小了,但孩子气不减,开车拉来鸟网,要挂鸟。而且,居然当天真有两只呆头呆脑的山鸡挂在了网上。傍晚,姑爷把缚住双腿的山鸡扔进汽车后备厢,说去城里给领导进贡。行前,姑爷嘱咐:“爸,妈,精心些,有飞鸟挂网,就给我们攒着啊。”

也是,这个地方偏,林草茂密,那些鸟,什么喜鹊、啄木鸟、布谷鸟、山鸡、斑鸠、野鸽子、蜡嘴、金翅、红嘴蓝尾鹊,很多,不时在天空和林间飞过,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

自打有了那两片网,好像电视上说的百慕大三角,飞机呀船呀到那里就失踪了,鸟呢,到这里也仿佛航船遇到了礁石,搁浅了。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只鸟倒挂在网上,挣扎。

第一次,是只野鸽子挂在了上面。老两口抓住它,曾有过一番犹豫。后来,他说:“老伴,你看呢?”她说:“当家的,我看,那什么,放了吧。一个带翅儿的哑巴物儿,好歹是条命呢。”二人把那鸽子放了。鸽子似乎被捉奸挣脱了一般,仓皇地钻入云层里。之后,习惯成自然。每天早起,到网前巡视一番,即使抓到味美的野鸭子,他也是轻轻地拍下它的翅膀,放飞。

一些大鸟都是鸡叫时分出窝活动,这时候天还很朦胧,星星也很迷离,鸟们最容易挂网。这就逼着他早起。第一遍鸡叫,他就站在网前,一是防止鸟挂,一是防止野猫呀山狸子呀对挂网的鸟儿下口。

那天,他从网上抓起了一只难得一见的八哥。这八哥毛色漆黑,额冠前耸起一撮儿俏皮的黑毛,瞪视着一双橙红色的眼睛,竟然人似的无奈地叹着气。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

他把八哥捧回家,给它的伤口抹上药面,把整个翅膀和身体包扎在一起,将养起来。一个星期后,八哥痊愈,放它飞去,竟悬在半空振翅,对他喊:“好!好!”他说:“怪,它不走了!”她说:“当家的,这鸟儿挺招人稀罕,会说好呢,留下给咱做伴儿吧?”

小年那天,老两口又是蒸年糕,又是蒸豆包,忙昏了头。晚上,顾不得封好煤炉,就睡下了。岂料,半夜时分,二人中煤熏了。胸闷,憋气。她爬起来,却栽倒了。他呢,要爬到地上去开门,竟摔倒在地面上,动弹不得。八哥急了,飞到她身边,喊:“好!好!”又飞到他身边,喊:“好!好!”见两个人没有动静,它飞起来,满屋子转。好在,有一孔窗户是用报纸糊的。八哥便一头、一头去撞那窗户的报纸。报纸开裂了,一股风刮进来,八哥也奄奄一息蜷缩在地面。后半夜,老两口醒过来。望着窗棂上凌乱的八哥羽毛,他说:“哎呀,是八哥救了咱!”

从此,虽然一直虚弱,但他依旧拄着棍子去给找死的鸟儿放生。

初一一大早,姑爷开着车回来了。姑爷把汽车径直开到鸟网前,摘下了三只悬挂的沙鸡。姑爷跑进家门,炫耀地说:“宁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半斤,今天就让这沙鸡当过年的下酒菜!”

姑爷又满屋转了转,问:“怎么,一个腊月,你二老没有攒下几只飞鸟?”他说:“攒什么攒,你们嘴馋,我们嘴就不馋吗?吃了!”中午,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来,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又问:“爸,妈,你们怎么不吃?”见老伴转过脸去寻找八哥,他咽口唾沫,说:“我们过年吃素!”

八哥瑟缩在窗台上,噤若寒蝉。他抓过它,走出屋去。一抖手,那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选自《小小说》2015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了老两口爱鸟救鸟的平平常常的小事,从字里行间的许多描述中透露出普通人物的美好品格。

B.第一次老两口抓住挂在两片网上面的野鸽子的时候“曾有过一番犹豫”,说明这时他们还没有珍爱生命的意识。

C.小说中八哥撞那窗户上的报纸救老两口的情节令人感动,能引起人们与其他动物友好相处的深思,有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D.小说的结尾写到“八哥竟然头也不回地飞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富有弦外之音和象征意义。

E.小说主要叙写的故事不长,出场人物不多,但富有感情,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2)文章开头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ZZ1Z]

[ZZ1Z]

(3)小说中的姑爷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ZZ1Z]

[ZZ1Z]

(4)有人说,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8分)

[ZZ1Z]

[ZZ1Z]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Z]心中的梅兰芳

[Z]郭宇

[HTK]从京剧艺术的现代史角度看,从外国人对中国京剧的认知角度看,从京剧在国人心里的地位看,京剧都是绕不开“梅兰芳”三个字的。

他是一位京昆表演艺术大师。在《梅派艺术传习录》(下文简称《传习录》)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与梅先生同时代的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京剧大师级名家对其艺术上认知的文章,以及萧长华、姜妙香、刘连荣、徐兰沅、王燮元等梅先生艺术合作者的记述,这些文字从不同角度回忆、介绍与肯定了梅派艺术的成就。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些文字对研究梅派艺术的形成、发展以及梅派艺术的传承经过,都是难得的第一手史料。也正因为梅兰芳在京昆艺术上厚实的基础、生活中可贵的人品、观念上不断发展的艺术中正之道,使其永远都站在艺术、生活和历史的制高点上。

他也是一位戏曲教育大家。他为戏曲教学、人才培养所做出的贡献彪炳千秋。《传习录》卷首,即收录了梅兰芳先生在戏曲教育工作方面很有代表性的五篇文稿。这些文章今天读来,仍让人觉得如沐春风,仿佛看到了梅先生在舞台之外的另一种明师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57年发表的《要善于鉴别精、粗、美、恶》一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演员要学会分辨雅俗、高低、美丑的问题,许多警句振聋发聩,富有现实意义。这篇文章,理应成为京昆表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评论工作者一个必读经典。而梅门弟子对老师的追思怀念,更是本书的一项重要内容。梅先生桃李满天下,许多门人后来都成为享誉梨园的大艺术家,像张君秋、杜近芳、李玉茹、陈伯华等,但他们对老师的耳提面命,终生不忘。诸位梅门弟子对恩师的追忆,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京剧界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也看到了梅先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高质量教学。如何借鉴梅先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来发展与改革当下的京昆教学事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值得我辈深思。

他还是一位积多元素养和在戏曲艺术上善取多元养分的实践者。他除了绘画与书法外,在剧目的演出上一直秉承创新与借鉴、改革的原则。他编演新戏、对传统老戏或其他剧种的剧目进行重新创作、对昆曲的热爱与提倡及学习,以及早年对时装新戏的探索,这些经历都体现出一位大家在艺术探索上的心路历程。直到今天,我们不也还在谈论艺术的传承与革新吗?国家不也在花费大力气振兴昆曲吗?剧种之间不也有更多的借鉴与互动吗?尽管这些都是梅兰芳先生当年已经做过的,但这样的理念对于当今的艺术传承与发展,仍是圭臬。

他创立的“梅派艺术”,已成为京昆艺术教育的典范。上海市戏曲学校也很早就将梅派艺术的传习列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并聘请杨畹农、魏莲芳等名师,培养了许多出色的梅派艺术继承者。《传习录》就收录了言慧珠先生、杨畹农先生、魏莲芳先生的多篇文章,体现了学校老师在研究梅派、传承梅派上取得的诸多成就。

教书育人,传承流派,完成演员个体的培养塑造,当然是学校的本职任务。但在此基础之上,学校还应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职责。如何将京昆艺术提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进而提高社会对京昆艺术的认知度,更是学校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在学校开展的相关戏曲艺术资料整理、史论研究、出版工作中,《传习录》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果。[HT]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京剧艺术的现代史、外国人对中国京剧的认知、京剧在国人心里的地位等角度看,“梅兰芳”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B萧长华、姜妙香、刘连荣、徐兰沅、王燮元等梅派艺术家关于梅兰芳的记述,从不同角度回忆、介绍与肯定了梅派艺术的成就。

C《传习录》卷首收录的五篇文稿,很有代表性,理应成为京昆表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评论工作者的一个必读经典。

D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上的传承与革新、振兴昆曲、剧种之间的借鉴与互动等方面有自己的理念,但这些理念到现在都被遗忘了。

E《传习录》收录了大量关于梅派艺术的文章,它是学校开展的相关戏曲艺术资料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成果。

(2)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梅兰芳先生这一形象的特征。(6分)

[ZZ1Z]

[ZZ1Z]

(3)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ZZ1Z]

[ZZ1Z]

(4)对于梅兰芳在《要善于鉴别精、粗、美、恶》一文中所提出的演员要学会分辨雅俗、高低、美丑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此进行探究。(8分)

[ZZ1Z]

[ZZ1Z]

[HS3][Z]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P3]①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养老金并轨实在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整个社保改革中最受关注的部分,公众对早日启动养老金双轨制合并改革[CD#4]。[P]

②在安全工作方面严重失职,发生特别重大责任事故,负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上海踩踏事件问责结果会如何,我们[CD#4]。

③我[CD#4],你却已经消失在人海。现在,我想对冰子说:“回来吧,哪怕你真的不肯再牵我的手,也请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我会祝福你!”

④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眼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对LTE FDD标准的4G牌照的心情,非“[CD#4]”莫属。按照工信部的规划,这张4G牌照将于2015年条件成熟时再发。

A翘首以盼拭目以待望眼欲穿望穿秋水

B拭目以待翘首以盼望穿秋水望眼欲穿

C翘首以盼拭目以待望穿秋水望眼欲穿

D望眼欲穿翘首以盼拭目以待望穿秋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5年的娱乐圈一开始就风云突变,以一场感天动地和泪雨倾盆的悲剧——年仅33岁的青年歌手、“中国好声音”的风云人物姚贝娜不幸罹患乳腺癌病逝。

B.《武媚娘》突遭停播,尽管官方宣称停播是因“技术原因”,可这不妨碍网民各种揣测:“古装剧配额说”“为《锋刃》让步说”等都甚嚣尘上,而采信度最高的,还是“因尺度太大须重剪”的说法。

C.“呼格案”启动重审的艰辛历程,见证了媒体的职业坚守与发现对冤案的纠正有多重要。没有媒体人长达九年的呼吁与推动,这迟到的正义还不知会迟至何年何月。

D.印尼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主席塔唐·库尔尼亚迪告诉法新社记者,调查人员已经开始从“黑匣子”中检索数据,转换成可用格式,这一过程将耗时大约一周。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015年4月下旬的上海车展将单纯展车,取消车模。所谓“隔行如隔山”,[CD#4]。?;。。[CD#4]。因此,意识到这一点的车家也心知肚明这种做法欠妥,也早有生厌。而热衷于此的车商则不同,扬言即使取消车模,照样可打“擦边球”。

①这就要两说了。如果车商认为“香车美女”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绝配,那么,没有了美女,车就自然“不香”了

②假如把“香车”与“美女”分离,其实也是不受影响的

③生意经不是能被生意赚去钱的人弄懂的

④可见,香车不是因美女而生香,而是泛指华美的车或轿

⑤那么,车展没有美女,香车还有没有“香味”

⑥早在唐朝诗人卢照邻的《行路难》诗中就出现了“香车”的字眼,“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

A⑤③①②④⑥

B③⑤①②⑥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③⑥①④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归根结底体现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上。[ZZ(Z]①[ZZ)],也是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价值指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高潮,[ZZ(Z]②[ZZ)],也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但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更不能让片面迎合成为解构主流价值观的通行证。只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着力在思想上提炼、[ZZ(Z]③[ZZ)]、制作上精炼,打造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精品力作,才能获得艺术认可、市场欢迎。

17.大河中学举行歌咏比赛,各班同学踊跃参加。主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舞台两旁需要一副对联,上联已经拟好,请你写出下联。(6分)

上联:唱响主旋律为民族立魂众心齐向核心聚

下联:[ZZ1Z]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又到年关。回乡是在异乡漂泊者的共同话题,曾几何时,“常回家看看”是父母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而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觉得满足这个期望不易。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回家,一些人是因为工作需要不能回家,一些人则是觉得“没脸回家”,宁愿留守异乡。

“衣锦还乡”是国人心理的常态。当下,“衣不锦”却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同龄人都结婚了你没结婚,事业没有别人的好,赚钱没有别人的多……心有千千结“没脸回家”,一切都源于嫌自己“混得不好”。

请根据你对以上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拟题人:陈学峰)[H]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艺术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纸的艺术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辉煌与重生
爆笑街头艺术
评丁晓原的《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