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在自我的完善和成熟的关键期,同时又处在“心理断乳期”。在这期间,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感情脆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情况的影响。因为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许多大学生经常面临的心理困惑,产生心理冲突,有可能发展成自卑、孤独厌学等不良情绪,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而女大学生由于女性生理、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因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大。2003年,王彦如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按性别、专业等人口学特征比例抽样并进行个别测查,测查中女大学生样本为488名,研究发现,除了敌对外,女生在其他各因子以及总均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在抑郁、焦虑及恐怖这三个因子中显著高于男生得分[1]。其它学者的研究也都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该加以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所获取的主观、客观评价数据,定量、定性地分析排舞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旨在揭示排舞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作用。为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利用互联网检索、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100余篇;从中获取了宝贵的理论支撑材料,进而为本研究的分析与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利用图书馆参阅了大量的相关学术著作,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寻找丰富详实的资料。
1.2.1 实验对象的选择
随机在滁州学院2011级新闻专业的女大学生中随机抽出两个人数均为30人的体育自然班学生。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
1.2.2 实验步骤
2.2.2.1 前测 2012年9月,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利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对随机抽查的两个女大学生体育自然班的学生进行测试,采用5级评分办法进行评定。结果发现,两个班各因子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测结果见表1。
1.2.2.2 实施干预 2012年9月开始,在实验班进行为期12周,每周三次,每次60分钟中等强度的排舞运动,由教师教授与辅导。
1.2.2.3 后测 训练结束后的第一周,利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后测。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为配对样本t检验,以检验排舞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际效果。
由表1可知: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SCL-90测试中,各因子之间的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由表2可知: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各因子之间躯体化、强迫症状和焦虑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等因子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由表3可知:实验班实验前后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5个因子的差异极显著(P<0.01),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3个因子的差异显著(P<0.05);而由表4可知:对照班自身前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SCL—90后侧的结果比较
表3 实验班SCL—90前后侧结果比较
表4 对照班SCL—90前后侧结果比较
实验班实验前后的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3个因子差异显著,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5个因子的差异极其显著;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六个因子方面也有显著或者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班前后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排舞运动能够明显改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其原因分析如下:
2.2.1 排舞运动可以调节心境,释放心理压力
排舞的特点是简单易学,风格创新,舞步多元,在节奏明快的乐曲中进行。排舞风格各异的音乐,洋溢的热情,看似随意却又充满活力的动作,使人们在排舞活动中可以得到宣泄也可以直接得到愉悦的情感抒发。女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这种愉悦的气氛所影响,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使其心理得到缓解与调整。所以经常坚持排舞运动,可以使焦虑、偏执、强迫症状、抑郁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也使得躯体化、精神病性方面得到改善。
2.2.2 排舞运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关系有赖于相互了解和彼此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排舞是一种既可团体共乐又可个人独享的舞蹈,参与形式非常灵活。这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们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方面。
2.2.3 排舞运动能陶冶情操、增强美感、增强自信
排舞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西部乡村舞曲,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最先是借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随着时代的发展排舞融入了国际上的多种流行元素如:牛仔、恰恰、伦巴、爵士、街舞和摇滚等舞步,在多重的舞蹈元素组合与变化之下,排舞有简单的,也有复杂高难度的,让女大学生能够用舞蹈诠释出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4]。排舞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随着自信心的提高,女大学生在抑郁、焦虑、偏执等方面都会得到改善,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3.1.1 通过排舞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有效的。
3.1.2 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各因子之间躯体化、强迫症状和焦虑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等因子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3.1.3 实验班实验前后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5个因子的差异极显著(P<0.01),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3个因子的差异显著(P<0.05);
3.1.4 对照班自身前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
既然排舞可以有效的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促使排舞成为长久心理健康促进的一种方式。
3.2.1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因为过去的观念影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心理健康经常会被忽略,不利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因此,必须突破旧观念的限制,打破现有的女大学生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系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提到和身体健康平等的地位,建立“三维健康观”。
3.2.2 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意识
排舞是多种元素融合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排舞运动的各个方面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心理健康促进的意识。体育教师学习与专业知识与课程实践参与相应的知识课程理论,完善的教育理念,详细制定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实施内容和方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设置不同难度的技能来完成。另外,体育教师必须使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在她们学习技能的阶段,及时灌输相应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参与和体验,并逐渐内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健康促进的心理意识,重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和音乐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外在气质,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3.2.3 使排舞成为终身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
运动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怎么能让运动成为一种女大学生终身心理健康促进的方式,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终身体育,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排舞的许多元素,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女大学生的参与行为,调动女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它不受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的限制,可以让女大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从而使排舞成为终身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成为可能。
[1]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太原:山西大学,2003.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 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4] Bill bader.The history and spread of line dance[M].P.A.L Workshop Note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