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冠宇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 132012
中日新闻节目优化的异同探讨
赵冠宇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012
摘要新闻节目是以国家和社会新闻材料为基础制作而成的电台或电视节目,其主要作用是向民众传播国家社会信息,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也实现其对国家和社会信息的知情权。中日两国的新闻节目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两者存在着较多的共同之处,也因国情的不同有着较大区别。本文在简要阐述中日新闻节目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中日新闻节目的优化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指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中日;新闻节目;优化;异同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地域范畴内的邻国,两者有着文化上的牵连,落实到文化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之上,具体到新闻节目的制作和优化上,也就会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同时,经过文化发展和演变,也因两国政治国情的不同,新闻节目的优化过程和成果有着相当的区别。
就中国新闻节目的发展历史来看,1976年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是其诞生标志。197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正式开播,我国收视率最高且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为广泛的电视新闻栏目诞生,在我国新闻节目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纵观其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前作为意识形态宣传作用的新闻节目制播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期以作品为主导的第二阶段,以及当前以产品为主导的第三阶段。
对于日本新闻节目发展历史而言,其首先产生于1953年2月1日。日本新闻节目则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其前十年发展时段,电视观众全体不断扩大,电视时常不断增加;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彩色电视在日本民众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新闻节目迅速推广;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电视节目分众化趋势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第四阶段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电视产业化发展使得新闻节目与其它类型节目共同繁荣,百花竞放。
对于中国新闻节目的优化而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中国新闻节目在制作上充分引入并运用蒙太奇概念和技术,新闻节目在内容和节目之间的编排均将蒙太奇技术加入其中。新闻编辑技术有效避免新闻强度较低的问题,通过有效的衔接,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新闻的形式感,另一方面也为新闻节目赋予了良好的节奏性。同时,新闻节目的头条设计不再是单一头条,双头条甚至多头条为应用到节目制播当中。
其次,新闻的互文性成为优化的重点。电视新闻节目针对单条新闻的报道不再是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通过同一天或同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性节目设计与编排达到报道的连续性。最为突出的例子即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不仅正点新闻对其进行播报,央视其它新闻资讯类节目,如《法治在线》《国际观察》《新闻会客厅》和《小崔说事》等均将其作为探讨议题,实现新闻报道的关联性,有效提升了该新闻的张力和教育意义。
对于日本新闻节目的优化情况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分别为受众细分化和编排的综合化。
首先,受众细分化主要由其节目形式、播出时间来实现的。一方面,日本的新闻节目是在一天的早、中、昏、晚四个时段播出,每个时段的电视节目受众不同,晚间时段的主要受众为上班族和晚归打工者,傍晚时段的主要受众则为家庭主妇以及老年群体。依据受众的不同,节目的形式编排也有所不同。其《新闻十点钟》和《报道station》等节目的重要受众是工薪阶层的年轻群体。
其次,编排综合化,首先源于电视收视率降低、民众可选择内容增多。为确保新闻节目的推广力度,特以新媒体为重要推手,通过新的技术和编排形式,使得节目编排整体性得以保存的基础上,提升新闻节目的灵活性。
从中日新闻节目的优化异同来看,形式上的异同并非重要因素,内容上的异同则为重点研究和探讨对象。从两者的相同之处来看,均在新闻内容的覆盖面上有较大提升,新闻节目涵括社会、政治、民生和国际等方方面面,在节目的深度和内涵上也有了极大的提升。民众在获取新闻资讯信息的同时,能够与新闻节目一同对相关议题进行有效探讨。
而从两者的差异性来看,中国新闻节目在民主性上有较大突破,日本则在新闻自由上仍有较大局限。中国各个省市地区均有着新闻频道和新闻节目覆盖,在民主、民情的关注上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提升。多种专门的新闻节目贴近民众生活,真正地反映民众心声。日本在新闻自由上则仍有较大限制,外省情报文化局作为政府在新闻领域的重要监管部门,其能够对新闻节目内容进行直接管理。同时,日本新闻媒体还受到大财团和新闻协会的管辖与左右。
探讨两国新闻节目的发展历史和优化异同,对于我国新闻节目的发展而言有着相当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新闻节目目前的发展情况,吸取日本新闻节目制播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可进一步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向蒲.基于文化视角论中日新闻教育[J].大家,2012 (3):53-54.
[2]张秀晨.法制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J].视听,2013 (9):25-26.
作者简介:赵冠宇,所在院校为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19-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