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林
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
陈长林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则使用鼻内窥镜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就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施以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采用鼻内窥镜治疗较传统术式效果更为确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较高。
鼻内窥镜;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在耳鼻喉科医学领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较为常见,且据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通常会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头晕、嗅觉障碍及鼻出血等临床表现,且病情反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药物治疗在本病中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本病,但这种疾病往往会存在顽固病灶,导致传统手术清除病灶难度较大,且术后复发率较高。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其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中的价值较传统术式优势明显,不仅能摘除鼻腔息肉,还能有效保留鼻窦鼻腔的正常解剖关系,保护鼻腔的生理功能[2]。本次研究旨在观察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并将其与常规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均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民医院确诊并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共60例。病例均符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及分期》的相关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鼻阻、头痛、流涕及头昏等,症状反复持续出现1个月以上或每年发作3次以上即可诊断;前鼻镜检查可见患者中下鼻甲肥厚、红肿、脓涕,副鼻窦CT检查则可见鼻窦密度增高现象;排除鼻腔解剖学结构异常者、鼻腔鼻窦肿瘤者、全身免疫状态低下者及其他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的疾病。按入院顺序将患者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有男18例,女12例,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36.4±4.1)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2±2.1)年;按照临床分型[2]划分,其中Ⅰ型15例,Ⅱ型10例,Ⅲ型5例;研究组有男19例,女11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6.6±4.2)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1±2.2)年;按照临床分型划分,其中Ⅰ型14例,Ⅱ型9例,Ⅲ型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分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行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及胸片检查等,同时行CT检查确定鼻息肉的病发部位、大小、鼻窦炎的程度及有无骨质破坏等情况。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首先将中鼻甲的后半部切除,使蝶窦口能充分显露,然后将蝶窦前壁切除以开放蝶窦,进而依次开放后组筛窦与前组筛窦,最后将额窦口开放并切除鼻囟门并扩大上颌窦口。术毕使用碘伏纱条填塞上颌窦腔,鼻腔内则填塞凡士林纱条。研究组则采用鼻内窥镜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取仰卧位行鼻腔表面麻醉,首先使用常规鼻镜作为引导将较大块的鼻息肉摘除,然后置入内窥镜将残留的鼻息肉清除;然后在内窥镜的辅助下,将窦腔内的脓性物质吸出,并将鼻息肉及肥厚的黏膜组织清理干净,最后行窦腔冲洗。板向外压鼻甲与筛窦,使得鼻腔缩小、嗅沟开放,最后在窦腔内填塞碘伏纱条,在鼻腔内填塞凡士林纱条。
术后约2天可将纱条去除,并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消炎处理。术腔应每天冲洗,将瘀血、干痂都清除干净,术后1周左右灌洗鼻腔并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鼻腔粘连、眶周瘀血、鼻中隔穿孔、鼻腔流血。
1.4 疗效评价标准[4]参照临床研究相关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息肉消失、鼻粘膜正常且术腔上皮化;有效: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均显著改善,息肉明显减小、鼻粘膜未完全恢复且术腔上皮化差;无效: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均未见明显改善,息肉复发、鼻粘膜恢复差且术腔上皮化较差。总有效为治愈与显效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取的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通过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系由鼻腔与鼻窦黏膜长期炎症导致囊性病变或者粘膜上皮水肿肥厚、息肉增大阻塞鼻窦口以及鼻腔内部的粘膜组织增生,进而使得鼻腔内出现炎症而诱发[5]。本病的临床症状以鼻阻、流涕、头痛头晕等为主,且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的原则在于开放鼻窦及切除鼻息肉,但药物的局限性,其仅仅能缓解患者症状并不能根治,使得本病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受鼻腔复杂解剖结构的限制,需要临床医师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扎实的解剖学知识,术后普遍反应并发症机会大、复发率较高,且过程较为痛苦[6]。随着内窥镜技术在临床的推广与应用,其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开辟的新的路径。早期鼻内窥镜手术是一种高端技术,仅在国内大医院有所开展,而近年来国内鼻内镜技术的推广已取得初步的成果,有条件的医院均已开展鼻内窥镜微创手术。
具体来说内窥镜手术有以下几个优点:(1)能有效弥补传统手术视野局限的不足,术野清晰,能对鼻窦内及其周围病变组织有效探查,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2)内窥镜体积小,在手术过程中不会对鼻粘膜及其它部位造成损伤,进而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采用鼻腔重建、鼻窦通气与引流的方式,能有效促进病变黏膜生理功能的恢复;(4)病灶去除较为彻底,且能继行功能性鼻内筛窦开放术以及上领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这样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7-8]。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相比传统手术具备较大优势,不仅治疗效果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较快。
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采用鼻内窥镜治疗较传统术式效果更为确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较高。
[1] 李进.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22-23.
[2] 伍克平.鼻内镜下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00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28-29.
[3] 巴图朝鲁.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00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173-174.
[4] 陈紫晖.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8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4):69-70.
[5] 王淑芹.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46例临床探讨[J].吉林医学,2014,35(15):3341.
[6] 向付国,范森.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198-199.
[7] 王静萍.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76例临床疗效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4):278-280.
[8] 周海波,王燕娟.鼻内窥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93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2):465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1.007
江苏 211700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陈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