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喆琼 洪琼花 吴春羚 杨俊萍 王军
密闭式吸痰减少VAP发生的效果观察
张喆琼 洪琼花 吴春羚 杨俊萍 王军
目的 分析密闭式吸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效果。方法 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急诊ICU和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将2014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使用密闭式吸痰做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5±4.3)d、治疗6d后CPIS评分(4.9±1.2)分、VAP发生时间(8.9±3.8)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0.8±5.6)d、治疗6d后CPIS评分(8.8±1.3)分、VAP发生时间(4.3±2.0)d,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可避免外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VAP发生率。
密闭式吸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
VAP是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常见严重并发症,当患者发生VAP后难以脱机[1],同时会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甚至是生命遭到威胁。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应及时利用吸痰技术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通气功能,降低和预防肺部感染[2]。临床吸痰方法包括开放式吸痰及密闭式吸痰,均可维持呼吸道通气功能,但2种方法效果也不尽相同。现笔者以18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开放式吸痰及密闭式吸痰对降低VAP发生的作用效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急诊ICU和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58.7±6.7)岁;同时选取2014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7.9±6.8)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3]年龄>18岁,预计机械通气>48h;气管插管前未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无呼吸道感染;经口留置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鼻饲饮食或鼻胃管负压吸引;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护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取14号一次性吸痰管经吸痰接头置入气道内吸痰,吸痰结束后按照医用垃圾对吸痰管进行处理。
观察组接受密闭式吸痰。护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取14号PAHSCO太平洋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套末端接吸引管,置入气道吸痰,每次吸痰后通过吸痰套上冲洗管冲洗吸痰管,于吸痰套末端套上保护帽以免污染,1~2d更换吸痰套。
2组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每7天更换呼吸机管路,加热湿化器,取30°~45°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轻柔、正确叩背。若患者发生VAP后,及时实施药敏试验等,采取常规抗感染治疗。
1.4 VAP诊断标准[4]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根据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及肺部感染评分(CPIS),VAP发生标准:CPIS≥6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VAP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VAP发生率13.3%(12/90),对照组VAP发生率46.7%(42/9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5)。
2.2 2组患者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治疗6d后CPIS评分对比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6d后CPI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VAP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VAP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治疗6d后CPIS评分对比(x±s)
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患者常见方法,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重要手段,加强患者气道管理,维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维持适当肺泡通气,是机械通气治疗重点内容[5-6]。呼吸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期间常见严重的并发症,若患者一旦发生VAP,则难以脱机,使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严重者甚至死亡。
机械通气期间患者采取吸痰技术,其治疗目的是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维持人工气道通畅性,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充足的通气和气体交换,以此维持通气功能,治疗和预防肺部感染。开放式吸痰是传统吸痰技术,可有效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但开放式吸痰需要暂时分离呼吸机和患者人工气道,导致患者缺氧,且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加快。尤其呼气末正压患者,气道骤然减压会加重患者病情,严重者甚至发生心肌缺氧、心律不齐等症状[7]。且开放式吸痰具有较高的VAP发生率,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密闭式吸痰技术,对照组采取开放式吸痰技术,对照组VAP发生率46.7%,而观察组VAP发生率13.3%(12/90),2组对比(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密闭式吸痰技术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密闭式吸痰技术可减少一次性吸痰管的打开次数,减少断开、重新连接呼吸机的次数,缩短吸痰操作时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吸痰管远端较为柔软,可弯曲,与气管贴合,避免损伤气管粘膜。且吸痰管近端部分质地较硬,操作方便,同时包在透明、柔软的保护中,避免污染,便于患者再次使用。另外在对吸痰管进行清洗时,可取生理盐水注入注液口,以便清洗,无需接触患者气道,阻断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的机会[8],使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最后密闭式吸痰系统与气道、呼吸机形成相对密封系统,避免外界环境污染呼吸机,使医护人员无需直接接触吸痰管和人工气道,以免细菌进入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而且患者带菌分泌物不会污染医护人员和环境,降低了吸痰期间气道开放造成的外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预防VAP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6d后CPI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VAP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密闭式吸痰可明显降低患者肺部感染评分,延长患者VAP发生时间,具有显著效果。
患者在实施密闭式吸痰时,取30°~45°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轻柔、正确叩背,同时对口腔进行消毒,并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因此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使用密闭式吸痰方式,避免开放式吸痰造成的痰液飞溅,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通过采用密闭式吸痰,在密闭式空间对患者进行吸痰,不会影响患者气道压力。同时在密闭袖套内实施吸痰技术,无需在空气中暴露吸痰管,降低外界因素造成的感染,以此降低VAP发生率。
总而言之,密闭式吸痰技术操作简单,时间短,无需中断呼吸机治疗,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可避免外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VAP发生率,具有显著应用效果。
[1] 李岸英,梁武华,庞瑜,等.密闭式吸痰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01-403.
[2] 尤勇,顾勤,刘宁.密闭式吸痰预防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山东医药,2009,49(32):58-59.
[3] 石小娟,汪晓萍,曹爱芬,等.不同吸痰方法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2012,23(6):148-149.
[4] 吴伟英.2种不同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9):1778-1779.
[5] 王慧萍,张建英,黄斌.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在机械通气病人应用中的对比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13-14.
[6] 陈清秀,蔡榕.机械通气患儿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736-1739.
[7] 胡晓静,张玉侠,顾莺.2种吸痰法对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6):25-28.
[8] 顾云婷.密闭式吸痰法时不同吸痰深度与VAP发生率的关系[J].健康必读,2012,11(9):1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5.057
江西 334000 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张喆琼 洪琼花 吴春羚 杨俊萍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