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2008-2013年研究热点

2015-08-01 07:07叶旭红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学公共服务体育

叶旭红,苏 莹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2008-2013年研究热点

叶旭红,苏莹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对《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近五年的论文进行总结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总结发现近五年来刊载体育社会学方面的论文,集中于奥运会、群众体育、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研究内容多为对我国体育发展现状的描述性研究,实用性研究较少。

关键词:社会学;体育;公共服务

1 总体情况

1.1论文分布情况

五年体育社会学中关于奥运问题16篇,群众体育18篇;体育理论及政策8篇。从表1中可以得出2008、2009年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进行研究;2010年则多为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社会学理论、群众体育参与研究;2011年的研究焦点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全民健身状况研究;2012年多为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不同区域群众体育研究;2013年为体育公共服务及奥运会相关研究。群众体育的研究伴随奥运年更为突出,相对于奥运会相关研究的分布群众体育研究有明显的政策倾向性。

表1 2008~2013年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论文分布表

1.2论文来源情况

从表2和表3中的统计可以得出论文项目基金总体上以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主,部分为教育部、文化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性项目多为东部发达地区省份,其中上海市最多,江苏省、辽宁省、山东省各1个中部地区较少,只有安徽省有1个。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分布不均衡,东部发达省份研究较多,中西部地区较少,发达省份要带动中西部地区促进科学研究均衡发展。

表2 论文来源基金项目分布

表3 论文来源地方性基金项目分布

2 重点研究问题

2.1奥运相关研究

在统计年份中恰跨越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学者们对其的关注也如同思念一度的奥运盛会一样也如约而至。研究者主要从奥运会的性质、改革实质、对举办国的影响、奥运媒介文化的传播、奥林匹克学的建设等方面对奥运会进行剖析。

2.1.1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关系

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为理清二者的关系,李金龙、张志学、赵杰从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化与非政治化的含义、关系、特征及其成因几个方面探讨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化与非政治化的关系问题。研究认为奥林匹克运动政治化与非政治化的关系问题就是将奥林匹克运动为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利益服务还是为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平、友谊、相互了解服务的关系问题,它们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对立和冲突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最好的关系存在形式就是相互兼顾和一致,即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二者相结合、相统一[1]。此观点为我们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提供思路,对如何处理利益冲突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著名学者任海教授[2]回顾由1998年底盐湖城冬奥会申办丑闻的披露而引发的国际奥委会改革,探讨改革的背景、发展过程、改革措施及改革引发的新问题,指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实质为组织转型。这次转型对国际奥委会来说是一次由传统进入现代的质的飞跃。

2.1.2关于北京奥运会的研究

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我国的举办,因此对其研究较伦敦奥运会多。研究者从国家形象、奥运精神遗产、对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多个角度探析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而且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清华大学戚学民、仇军教授[3]在讨论北京奥运会主题与奥林匹克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奥运会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走向的影响,认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也是伟大文明被世界认可的机会。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赵溢洋、刘一民[4]借鉴帕森斯的AGIL模型及社会资源文化载体论证了如何弘扬北京奥运遗产。为我们更好地保护与弘扬大型体育文化提供思路。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那些活跃在各个场馆的志愿者,他们功不可没。这些志愿者大多为各个高校的在校学生。方千华等[5]从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出发在对北京市参与奥运服务的20所高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打造中国特色的合作模式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提供借鉴,为未来奥运会组织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奥运会在国内的宣传报道如火如荼的进行时时,西方国家也开始关注北京奥运会,并增加了对中国的报道。郭晴等[6]学者通过对比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2008年的涉华报道,指出了北京奥运背景下,西方媒体对中国极端的国家形象有了部分修正,但偏见依然存在。如今北京奥运会已然结束,我国应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如何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偏见值得我们去探究。

2.1.3关于伦敦奥运会的研究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后又迎来一次对伦敦奥运会的研究热潮,2013年刊载了两篇关于伦敦奥运会的相关问题研究,分别从英国体育政策和奥运会王室仪式政治角度探析伦敦奥运会。《以奥运战略引领大众体育发展的实践与启示-基于伦敦奥运会英国体育政策的思考》一文[7]中研究指出英国伦敦奥运会大众体育政策成功地激发了英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群众的体育参与度持续增加,草根体育得到发展,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多起来。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掀起大众体育的热潮,我们应借鉴其成功经验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竞技体育引领群众体育的发展,加快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从而真正的做到全民健身。

骆正林[8]转换传统思维,从国家软实力、媒介事件等理论出发,对媒体关于伦敦奥运会的报道进行内容、案例分析、对比研究,探讨英国王室活动的原因及仪式功能。指出英国王室—英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利用伦敦奥运会进行文化展示,充分挖掘了媒介事件的功能,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英国的国家软实力,最大程度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对我们今后借助举办赛事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特色,通过文化多样性传递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1.4奥林匹克学研究

2010年熊斗寅[9]对建立奥林匹克学进行研究,对建立奥林匹克学的条件及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建立奥林匹克学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同时提出对于如何建立奥林匹克学提出了建议。

整体来看关于奥运会的研究从学科建设、奥运会的性质、改革,进行剖析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奥运精神,传承奥运文明提供理论知识。学者们对北京奥运会的研究主要谈其对中国的影响及如何传承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文明。对于奥运会的研究更多是从精神层面对其进行剖析,然而对于构筑成功奥运会背后的幕后工作者、整体奥运呈现的文化等方面缺少研究。对于伦敦奥运会的研究视角对较新颖,从仪式政治角度探寻新的发现。两届伦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各有特色,学者尚未展开对于二者的比较研究,伦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有什么可以借鉴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大型运动会的举办、举办国(城市)的文化宣传、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借鉴,学者们对奥运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奥运体育更好的发展。

2.2群众体育研究

对群众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发展现状、性质、供给机制进行探讨。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公告服务体系研究、城市化与市民体育的兴起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问题。研究认为群众体育多元化的需求使其供给方式相应的多元化。

2.2.1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研究者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关注日渐增多。研究者从历史演变到构建理论体系、资源开发利用、资源配置、建设理论模型等方面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研究。

2.2.1.1发展模式及发展水平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群体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就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周爱光在对公共服务理论的诸多观点进行归纳分析,界定了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本质内涵,并将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深入探讨政府在不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体育公共服务是通过提供各种体育产品满足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

通过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先进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研究者提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先进体育公共服务的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建议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竞争、监管有力”的供给主体多元发展模式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广大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需求,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理论研究填补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只有了解当前的发展现状,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为了解当前的发展状况,王小娟等[10]在对浙、苏、湘、皖、川、陕6省部分农村进行问卷、访问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形式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新农村多元体育服务发展现状的非均衡特点,因此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建立和完善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适合农村非均衡发展现状的多元体育公共服务模式。发展形式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紧密地与当地农民文化娱乐活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新农村医疗制度、村镇企业职工体育相结合,真正实现多元发展。

2.2.1.2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及评价体系研究

体育公共服务的迅速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其发展道路、未来的发展方向。张丽等[11]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提出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完善机制等建议。刘玉[12]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型与现实选择进行研究,指出我国体育发展逐渐由基本没有公共服务职能,到逐步实现了“发展导向—效率优先”向“进步导向—均等共享”转型。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未来体育治理的战略目标。随着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其评价体系研究进入研究者视角。王凯等[13]学者从公共服务视域探讨政府体育工作绩效提出了“异体评估”的新型评估体系。对改革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评估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朱梅新等[14]在总结前人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一系列反映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典型性指标于2009年对全国31个省 (或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研究认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是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障碍,体育场馆设施服务是影响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在关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社会弱势群体也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在调查分析弱势群体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及供给现状,并探索了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影响路径。

从总体上看研究者立足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模式、现实选择、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提出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目前存在着城乡显著差异,尤其突出的是体育场馆设施服务;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针对目前状况学者提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模式,坚持效率优先,集中精力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需求,走均等共享的发展道路。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道路是学者最关心的问题,但是们提出的建议大多是方向性的,没有给出具体如何操作、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当明确了发展方向后,如何发展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此方面的研究应加强。对于现状研究逐渐开始大范围关注,现状研究仅仅只是对现状的描述、分析,对分析结果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现状的结果对于我们有何反思?对今后的发展有何意义应该更值得我们关注。

2.3.1城市化与市民体育的兴起

改革开放后,城乡发展的差距,使城乡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骆秉全等[15]就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测度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并以北京为案例对首都城乡体育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体育发展一体化的措施。

市民体育方面学者就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发展、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体育锻炼中的分层现象、区域体育差异等进行研究。比较突出的有熊欢[16]抓住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女性在体育参与及休闲运动的参与中出现的分层现象,以社会分层理论和体育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不同阶层女性参与体育运动行为及观念。得出不同群体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和制约不同,受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她们并不能完全地、平等地获取城市体育发展的成果。区域体育差异主要是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村落、社区、城乡等不同区域群众的体育参与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居民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和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区域趋势相似,具有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区域高于内陆区域。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具有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的质量、消费水平、锻炼中断等方面[15]。

关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者从内涵、特征、结构、任务、功能、目标六个方面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理论进行总结,并结合北京市进行了现实考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理论框架,为进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2.3残疾人体育参与

残疾人体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4篇。张军献等[17]从竞争性或非竞争性角度出发对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性质进行再认识,提出残疾人体育本质属性的回归,展望未来残疾人体育融合、参与是发展趋势,区域化是发展路径,但竞争性难以避免。另一些研究者逐渐从社会、人文角度关怀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对残疾人体育参与及可持续发展、残疾人事业与体育的互动发展进行研究。

2.3体育发展政策

体育发展问题始终是学者们讨论较热烈的问题,对于体育的政策方面主要对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进行探讨。田雨普[18]对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的基本进程进行了分析判断,并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侧重点方面,研究者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为主线,分阶段回顾了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的历程。指出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始终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要求下进行;在新中国成立的特殊时期,振兴中华的国家和民族取向,促进了对竞技体育的有所侧重;形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明显落差。对“后奥运时期”正确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建议。

从经济学角度杨越通过揭示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即将面临的重大转变—“人口红利窗口期即将关闭”的经济社会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实现“体育、健康、人口、经济增长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体育事业为我国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新贡献的战略选择[19]。

体育与国家政策,是否是体育政治化,究其原因又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刘桂海对体育政治化深层机理进行研究。初步认为导致体育政治化的原因包括多种因素,体育影响力是体育政治化的基石;国家利益“体育式寻租”是体育政治化的根本原因;体育组织结构是体育政治化的动力。

除对相关政策研究外,学者们还对目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基本认识问题的判断,结合研究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概念、通则和理论等在体育社会科学认识活动中的若干价值。对于社会学热点问题也进行讨论。

3 结论

3.1研究方法

从体育社会学的文章来看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为主,研究方法单一。但是有的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实践调查、实证研究,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泛泛而谈,理论源于实践,更高于实践,要更好地研究体育社会学需要学者进行深入的实证的调查研究而非总结前人的文献,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社会活动也在发展,这需要学者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敏锐的视角及时捕捉社会中的问题。

3.2研究内容主题

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关注依次为大众体育、国家体育政策及奥运会相关研究。大众体育中对大众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体育人口、体育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多,对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特殊人群(如罪犯)等的研究较少,虽然残疾人体育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但是从社会学、文化学角度的研究较少,对残疾人的关怀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我国社会难以满足群众对健身的多元需求,体育的发展政策是学者们讨论较热烈的问题,对于如何提高我国大众体育研究较少,多数研究只是提出理论上的大概建议,没有进行深入实践验证,可操作性不强。研究范围以划地研究为多,全国性的研究、国内外的对比研究甚少。国外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发展的很多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对之加以改造,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的发展。对于奥运会的研究受奥运会的举办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奥运会举办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奥运志愿者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体育科学中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大多是基于我国体育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描述性研究,实用性的研究较少。研究的内容的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内容也相应地随即产生变化,研究者应该瞄准社会前沿变化,及时捕捉社会的种种变化与体育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金龙,张志学,赵杰.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化与非政治化特征及其成因[J].体育科学,2008(11):78-81.

[2]任海.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J].体育科学,2008,28(7):3-25.

[3]戚学民,仇军.论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8,28(6):3-15.

[4]赵溢洋,刘一民.论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AGIL模型与文化载体的利用[J].体育科学,2009,29(8):20-25.

[5]方千华,翁兴和,汪焱.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调查与启示[J].体育科学,2010,30(2):55-63.

[6]郭晴,王宏江,余婷婷,等.北京奥运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8):3-11.

[7]王磊,司虎克,张业安.以奥运战略引领大众体育发展的实践与启示:基于伦敦奥运会英国体育政策的思考[J].体育科学, 2013,33(6):23-30.

[8]骆正林.奥运会期间英国王室的仪式政治[J].体育科学, 2013,33(6):31-38.

[9]熊斗寅.关于建立奥林匹克学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2,30 (1):74-79.

[10]王小娟,郁俊,罗华敏,等.新农村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69-80.

[11]张丽,陈雪梅,王琦,等.集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10:1309-1317.

[12]刘玉.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型与现实选择[J].体育科学,2013,33(2):11-21.

[13]王凯,殷宝林,王正伦等.公共服务视域政府体育工作绩效“异体评估”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9):34-40.

[14]朱梅新,熊飞.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综合评价[J].体育科学研究,2012(5):11-16.

[15]骆秉全,郑飞.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1):24-33.

[16]熊欢.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28-38.

[17]张军献,虞重干.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8,28(4):57-64.

[18]田雨普,杨印川.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3):1-8.

[19]刘桂海.体育政治化深层机理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8): 66-72.

(责任编辑:叶丽娜)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12-0089-06

收稿日期:2015-06-05

作者简介:叶旭红(1960-),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研究。

Analysis on Sports Science PE Sociology of Research Hot Spot in 2008-2013

YE Xuhong,SU Ying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Fujian Norma1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

Abstract:Sport Science“Socio1ogy of Sport near1y five papers were ana1yzed,the researchers be1ieve that the past five years,the paper pub1ished in sports socio1ogy,Summarize discovery“Sport Science”focuses on the O1ympic sports socio1ogy,mass sports,sports pub1ic services.Research most1y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status of China's sports deve1opment,and 1ess practica1 research.Research Methods in 1iterature,questionnaire,mathematica1 statistics based.

Key words:socio1ogy;physica1;pub1ic service

猜你喜欢
社会学公共服务体育
公共服务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