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扬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2
摘 要 体育教学情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想创设出具有新意的教学情境就必须了解什么是体育教学情境以及体育教学情境的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已有的体育硬情境(如场地器材)和软情境(如教师语言、团结合作的氛围)来组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学情境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广大体育教师更好的在体育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提供帮助,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体育,爱上体育课。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情境 特征分析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又按照社会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个体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但是我国当前的体育教育却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诉求,这样的体育教学导致很多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体育教师没有很好的利用体育教学情境来进行体育课的组织与教学。为了学生在体育课中更好的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情境的认识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1990年以来有关教学情境的相关文章和专著等相关资料找出其中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学者对相同概念的不同界定,最后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最后给出自己的定义。
(二)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分析结果中提取出自己的见解。
二、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定义及其要素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用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主要组织形式。总体而言,体育教学是围绕教学为谁而组织、由谁来组织和实施、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用什么途径达到目标、在什么环境下组织、怎样实现最好的教学和教学效果如何组成。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不同与其他教学过程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的;2.体育教学是身体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统一的过程;3.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富于变化;4.体育教学受客观因素影响更大;5.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情境
(一)情境的内涵和特征
关于对情境的理解,靳彦庆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究》中指出:情境从构词角度考虑,包含两个意义维度:一个维度是“情”,一个维度是“境”。从“情”的维度予以释解的话,它既有“感情”“情趣”“意志”等主观指向,又有“情况”“实情”等客观指向。情境之“境”,则既有“疆界,边界”等地理意义的定义域,又有“地方,区域”等意义的时空域,且尤指“情况”“境界”等表述的由客观至主观的认识之意。情境在《辞海》中解释为: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情境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真实的情景,指人们周围现实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的情境,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双方通过各种媒介载体以传递信息进行互相影响;暗含的情境,指他人及其行为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性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情境就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对人身心产生作用的特殊环境,它包括可见的物质环境和不可见的非物质环境。根据情境本身的内涵可知,情境的特征主要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
(二)教学情境的定义和特征
对“教学情境”的理解目前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情境是经过教师加工的特殊的微观教学环境,它能促使学生依据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根据对情境的分析及他人对教学情境的界定,教学情境是为教学而创设的情境,该情境应蕴含着生活事件,且这些事件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相适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情境中要以一种愉悦的方式掌握教材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和情感都得到提升。
另外,教学情境不同于教学环境,但与教学环境密切相关。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建筑、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而教学情境是由教师预设、师生共同生成并与教学内容呈现及教学组织相关联的情境。
经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教学情境是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分为两类,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等,非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校风校纪和教师所以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等。根据以上的界定,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注重生活体验性;2.教学情境的创设追求形象性;3.强调学科特色;4.涵盖问题全面;5.具有情感性;6.动态性。
四、体育教学情境
(一)体育教学情境的定义
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也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由此可知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身体活动和认知活动相统一的更为复杂的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体育教学决定学校体育教育成败,而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只有了解了体育教学情境和它的特征后才能更好的创设体育课的情境教学。笔者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认为体育教学情境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有与体育教育有关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总和。
(二)体育教学情境的构成
体育教学情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多种情境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既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静态的和动态的等等。但总体来说可分为两类:体育教学的人化情境和非人化情境。人化情境包括,体育教学场所和设备、体育教学信息、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周边体育运动的氛围以及政府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等。体育教学的非人化情境主要指的就是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其中包括阳光、空气等大气环境,动物、植物等生物环境,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等陆地环境和水环境。
(三)体育教学情境的特点
1.多样性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它科目教学一样,受到学校基础设施的影响,但是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体育课和自然环境是直接接触的,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教学情境的多样性。不同的体育教学情境将导致不同的体育课内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周边不同的自然环境来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情境简单来说也可以认为是教师营造出来的带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情感的多样性同样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情境的多样性。
2.复杂性
体育教学情境是身体活动和认识活动在课堂场景中相统一的过程,其中既有环境因素又有个性的情感体验,相较于其他的教学情境而言体育教学情境更加的复杂。体育教育是一项有身体活动的教育形式,要学会一项运动技能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最终掌握的,这在无形中都决定了体育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3.不可控性
由于体育教学情境中的情感不仅仅只有体育教师营造出来的氛围,还包括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走向,以此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对于相同情境情感体验的不同性就较难控制,而学生的体验才是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增加了教师对教学情境的不可控性。
4.户外性
体育教学的教学性质和现今我国体育设施建设的条件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户外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直接和阳光、空气、风、雨雪等接触。
5.中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进行的,体育教学不像其他科目的教学以书本上的知识多为主导,围绕知识进行情境的建构,体育教学重在学生的体育参与,一节体育课的好坏不是仅仅是用学生的体育成绩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体质的提高,所以体育教学情境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创设。
6.情感体验的真实性
相较于其它的学校教学科目,体育的情感体验更加直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竞争精神;通过规则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通过在运动中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等带来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同时,体育活动的交往多样性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无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可见,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德、智、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教育。
五、小结
要使学生上好一节体育课,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学而不厌。体育课中,教师是创建良好教学情境的主导者,而教学情境创建的良好与否和对体育教学情境的深入了解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体育教师,一堂课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体育教学情境的特征,以便能更好的利用现有的条件组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配合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