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功能的发展历程

2015-08-01 08:58叶春山牟川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7期

叶春山++牟川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1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体育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属性为着力点进行研究,对中国以及整个体育的功能及不同时期的属性进行观察,分析各个时期人们对体育的理解和看法,谈古论今,从而窥见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体育观 古代体育 体育属性

一、体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体育

1.中国原始社会的体育状况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体育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体育,是一种人类无意识的改造自己的身心的阶段。原始社会的人通过劳动锻炼自身,在这个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它是一种不自觉的锻炼。这个时期的人们无意识的锻炼必须要满足自身生存的目的,与野兽竞技体力与智力。到商代,由于统治者把宗教和军事用作维持其统治的两大支柱,宗教教育和军事训练便成为商代教育的中心内容。射箭和车战技术的训练,都被列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2.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体育发展状况

从骑射、蹴鞠、角力运动、女子的捶丸可以看出一些体育形态开始出现,特别是军事体育、群众体育,当时的体育不存在科学与否的说法。蹴鞠运动在东汉就开始了,当时球的用球材料就是皮革,里面用羽毛等轻质物品填充,当时的球场并不是空旷的,而是四周都有墙,比赛的时候已经有正副裁判。当时足球也被当作一种军事训练手段,用来强身健体,培养士兵吃苦耐劳以及勇敢的精神。从体育形态来讲,我们可以称以上的这些体育运动为大众体育和军事体育。

(二)近代资本主义下的体育发展状况

近代资本主义阶段,体育作为培养人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纪律素质的手段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体育的教育形态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近代时期,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原有的竞技的成分纷纷加入学校体育中来。19世纪90年代,教育学家,顾拜旦奔走各地使得奥运会重新开展,竞技体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尤其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举办,使它成为一种世界关注的比赛。体育以超过以前任何时间的影响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来。到此,体育的第三种形态——竞技体育就产生了。

(三)现代体育的发展状况

当下,一个词语越来越被广泛的认同;体育科学。由于体育的功能越来越多,参与人群越来越广,对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体育科学正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和专业。如同经济学、语言学、艺术学一样,体育学、运动学也正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美国的综合性大学,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这个词现在代替了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二、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体育属性的分析

(一)古代历史中体育属性的分析

在古代,由于小农业生产,人们的主要目标是自给自足,社会的商品流通交换不通畅,所以体育处于基本萌芽阶段。基本处于无体育的时期,人们是通过劳动被动的改造自己,或者为了军事目的和政治目的而加强身体锻炼,所以它也算不上真正的体育。因为这个过程里面锻炼的最多的是身体,而锻炼的目的也是达到军事、政治的需要。身体活动照顾到了士兵的身体,而体育带给他们的心理状态的改造则相对较少。这个时期大众体育有零星的萌芽,但由于体育作为一种物质精神的文明的需要,落后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所以始终没发展起来。

(二)近代历史中体育属性的分析

近代西方产生的启蒙运动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的重要地位,倡导人回归自然,回归理性主义,倡导自由、平等。这一时期,为资本主义描绘了革命蓝图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伴随资本主义带来的极大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古代的身体锻炼不仅仅是近代体育锻炼的唯一目的。如体育美学接受了一场透彻心灵的审美洗涤,这场透彻心灵的洗涤闪耀着古典美学理性的光辉。到19世纪,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体育”一词。1902年左右,我国从日本引进“体育”一词,西方的很多体育项目也不断进入我国学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兴起和奥运精神的传播,希腊人代表的受欧洲思想影响的体育观影响着世界,从竞争到战争,西方人的竞争意识发展为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

(三)现代体育属性的分析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体育享受到娱乐、释放、观赏、社交等多个目的。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北美、欧洲、日本体育产业的生产值均排在国家十大产业之列。2013年被最认为有能力致富的行业就是体育经营与管理。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体育锻炼看作是促进现代人追求全面发展的物质精神文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袁旦.论体育观和体育科学思维模式的几次重大变革[J].体育科学.1987.

[2] 杜高山.康德美学视域下的体育审美理论刍议——基于《判断力批判》的体育美学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7):85-90.

[3] 董红刚,张琴,田雨普.中西体育观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