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理,季 浏
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蔡 理1,季 浏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身体自我量表(PSPP)、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以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自陈问卷对南京市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对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业余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南京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控制源与体育锻炼的参与水平有显著相关;(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相关;(4)身体自我、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水平的预测活动是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
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体育锻炼
“控制源”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定向。它是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源,能较好地预测健康行为。与外部控制型的人相比,内部控制型的人在经受应激挫折以后,有较少的抑郁或躯体症状,能更成功地应对压力事件。
目前,国内外有关心理控制源和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控制源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1-5]。健康控制源的内控信念与锻炼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高度内控的个体比外控者更可能参加锻炼。锻炼可以显著降低应激反应、提高自尊、增强控制源的内控倾向。(2)控制源与锻炼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6-10]。研究者们提出年龄、身体自我、健康价值观、对锻炼重要性的信念、其它的潜在促进因素等中介变量。(3)控制源对锻炼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11-14]。研究者们从身体控制感、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等不同的角度来探索控制源影响锻炼行为的机制。
资料显示,身体自我可作为中介变量来加以分析。身体自我是指个体意识到的身体性自我存在,涉及个体对自己的相貌、体格、体能等的看法和评价,是个体自我价值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构成部分。锻炼心理学研究表明[15],身体自我与特定的身体活动和健康行为有关,如参与或回避竞技运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或减体重的策略训练等。它的变化能引起整体自尊水平的同方向变化。因此,本研究考虑将身体自我作为预测体育锻炼状况的中介变量,探索并验证心理控制源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南京4所高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1 000名一到四年级的在校本科生,其中理工科学生312名,文科学生296名,艺术类大学生217名。收回问卷853份,有效回收率82.5%。
1.2 测量工具
1.2.1 控制源测量工具 本研究选择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简称IPC量表),IPC量表包括三个独立的组成部分:内控性(I)、有势力的他人(P)、机遇(C)。整个量表共有24个条目,每一分量表包含8个条目,以7分制评定。所有条目均以第一人称陈述,评分从-3(很不同意)至+3(很同意),计算总分时加上24以抵消负分。
1.2.2 身体自我的测量工具 选用徐霞等人修订自Fox等1990年编制的身体自我量表(PSPP)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主量表)和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6个题目,共30个条目组成。每题的得分范围为1-4分,每个分量表总分范围为6-24分。采用4级评分,分数越高,身体自我程度越高。
1.2.3 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自陈问卷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自陈问卷。问卷有两部分:一是促进体育锻炼的因素,一是阻碍体育锻炼的因素。每部分仅要求被调查者写出5个句子。促进体育锻炼的因素分为身体、心理、交流、学习和习惯5类。阻碍体育锻炼的因素分为客观和主观2类。
1.3 统计分析
对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在统计软件SPSS 13.0和 LISREL 8.5(学生版)上进行统计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基本情况
2.1.1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总体情况 根据大学生在IPC量表上的得分情况,根据得分的频数分布图和偏峰度系数,大学生在该量表上的得分近似于正态分布。本次调查共取得有效数据825个,经统计得到南京市大学生内控型量表的分值均数为32.58,SD=4.388,与常模相比较低,且分布较为集中;有势力的他人量表分值为27.273,SD=7.658机遇量表分值27.807,SD=6.881与常模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在事务的抉择上受外来因素影响比较大。
2.1.2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在性别方面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可以看出,他控分量表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机遇分量表男生得分低于女生得分(见表1)。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在专业方面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差异不显著。在内控维度上,理科高于文科;在他控维度上文科高于理科,机遇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专业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在城乡来源方面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显示内控维度、他控维度和机遇维度均没有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城乡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1.3 大学生心理控制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由表4可看出在心理控制源三个维度上低年级学生的平均分都比高年级组学生的高,但标准差也高。说明低年级组自控能力的离散程度大,T检验显示两组学生在内控维度上的差异非常显著,但在他控维度和机遇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表4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年级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1.4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性别、专业、年级2×2× 2多因变量方差分析 以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专业和年级为自变量,进行2(性别)×2(专业)×2(年级)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表明大学生心理控制源性别主效应显著(F=35.9,P<0.001);年级、专业心理控制源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年级交互效应显著(F=13.442,P<0.05),其余因子交互效应不显著;性别×专业、年级×专业、性别×年级×专业心理控制源交互效应不显著。这验证了心理控制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表5 性别、专业、年级对心理控制源的影响(方差分析表)
2.2 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体育锻炼情况的相关分析
主要探讨心理控制源和身体自我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感、持久性和效果认知的影响,表6为各研究变量的相关矩阵。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体育锻炼(参与感、持久性、满意度)与身体自我各维度显著正相关。第二,体育锻炼的量、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与内控维度显著相关,与他控维度和机遇维度显著负相关。有势力的他人维度和机遇维度在体育锻炼过程的初期作用明显,而内控维度更多的对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和效果影响更大。第三,内控与身体自我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他控与身体自我中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均显著负相关。机控与身体自我各维度呈负相关。
表6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矩阵
为考察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见表7)。假设模型的卡方检验值为24.87,P<0.001,说明假设模型整体检验非常显著。这说明内控维度越高的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程度越高。
表7 内控维度对身体自我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
为考察内控维度与体育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结果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见表8)。假设模型的卡方检验值为1.35,P=0.39,说明假设模型整体检验并不显著,即内控维度对体育锻炼量的预测作用并不很明显。
表8 内控维度对体育锻炼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
2.3 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体育锻炼效果预测作用的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3种回归方程进行估计:一用中介变量(身体自我价值感)对自变量(内控维度)进行回归;二用因变量(体育锻炼活动等级)对自变量(内控维度)进行回归。三用因变量(体育活动等级)对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进行回归(见表9)。
从表9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方程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作用。它解释了中介变量总变差的26%。在第二方程里,自变量对因变量有非常显著的低度负影响作用。它和自变量共同解释了因变量总变量的2.3%。第三方程中,中介变量对因变量起着显著的低度影响。它和自变量共同解释了因变量总变量的5%。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tolerence=0.69)。自变量内控维度对因变量身体活动等级不能做因果关系的预测。但调查的结果支持自变量内控维度通过中介变量身体自我共同对身体活动等级做预测。
2.4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路径模型
根据上述多元回归分析所得结果,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建立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路径模型(详见图1)。根据理论假设,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分别以内控维度、他控维度和机遇维度为自变量建立结构模型(分别命名为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然后进行分析和修正,最终得出比较满意的模型。
图1 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的内控维度与体育锻炼效果的关系
模型一的拟合指数NNFI.IFI、CFI等于或大于0.90,RMSEA小于0.05,这说明模型拟合的比较完好。从路径图(图1)可以看出,第一,内控维度对运动量的预测主要是通过身体素质的中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量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身体素质的稳定的内部归因。第二,内控维度既通过身体吸引力的中介作用对体育锻炼参与感发生作用(0.49),也对体育锻炼参与感产生直接影响(0.24),这说明大学生对身体吸引力的持续关注是决定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第三,内控维度也会通过身体素质的中介作用对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发挥作用(0.48),这说明对身体素质的稳定而持续的关注是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第四,内控维度通过身体素质、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对体育锻炼满意感起预测作用,其中通过身体素质(0.48)和身体吸引力(0.34)对体育锻炼满意感的预测作用较显著。这大概与体育锻炼对改善身体素质和身体吸引力的效果比较明显有关。
图2 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的他控维度与体育锻炼效果的关系
模型二的拟合指数NNFI.IFI、CFI等于或大于0.90,RMSEA小于0.05,这说明模型拟合的比较完好。如图2所示,他控维度对体育锻炼的预测水平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直接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感、持久性和效果满意度产生影响,对体育锻炼的量没有预测作用。第二条是通过身体吸引力和运动技能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感、持久性和效果满意度发生作用。
模型三拟合指数NNFI、IFI、CFI等于或大于0.90,RMSEA小于0.05,这说明模型拟合的比较完好。如图3所示,机遇维度对体育锻炼效果的影响是通过对体育锻炼参与感的预测发生的,但是效果不显著。
图3 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的机遇维度与体育锻炼效果的关系
3.1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南京市大学生在控制源的他控维度和机遇维度上的得分均与常模有差异,这说明大学生在事务的抉择上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师长、同伴,媒体、情绪等,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16]。而且,数据分析显示,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在他控和机遇两个维度上存在比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他控和机遇这两个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与男生相比较,女生更倾向于外部控制,她们更容易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压力,如命运、机遇、他人等。这有可能是源于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分工、现实的压力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调查分析了内控维度与体育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参与感、持久性和效果满意度上,内控维度较高与内控维度较低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差异。他控维度和机遇维度在体育锻炼过程的初期作用明显,而内控维度更多的在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和效果上影响更大。内控维度越高的大学生,锻炼的坚持性越好,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越好,体育锻炼的量也越大。这一结论验证了以往的研究,支持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
3.2 身体自我各维度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南京市大学生身体自我的性别差异比较显著。男生在运动技能、身体吸引力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反映出男生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运动技能、身体吸引力的满意度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大学男生身体发育已进入成熟期的表现,也可能与女生对身体自我的评价受到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反馈和比较有关系。南京市大学生身体自我总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年级发展趋势,即1年级到2年级是不断升高,3年级到4年级不断下降,到4年级下降到最低点。可能是因为低年级时间比较充裕,学习、生活压力小,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多,高年级面临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压力,生活中容易出现紧张、焦躁情绪,影响身体健康,而且锻炼时间比较少,因此,身体自我下降。
数据分析显示,身体自我的各维度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对体育锻炼进行预测。内控维度与身体自我及其4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它对预测大学生运动等级、运动的持久性、运动的满意度等有一定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可以通过中介变量身体自我完成的。
3.3 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和体育锻炼情况的模型
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发现,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水平既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也通过身体自我的中介作用对后者产生间接的影响。
路径模型显示,内控维度对锻炼持久性的预测最显著的是通过身体素质的中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源于他们对身体素质的稳定而持续的关注,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体质。此外,内控维度对体育锻炼满意感的预测作用主要是通过身体素质和身体吸引力这两条路径,这大概是由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素质和身体吸引力。也可能是因为媒体、舆论等对身体吸引力的关注,增强了大学生的锻炼意愿。
路径模型显示,他控维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最为显著的是通过身体吸引力的中介作用。这说明大学生可能会因为他人对身体意向、身体魅力等因素的评价而引起锻炼行为的改变。因此,在强调身体吸引力的项目如健美操、瑜伽、拉丁舞,强调运动技能的项目如篮球中,大学生们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且,集体项目比个人项目的体育运动锻炼效果更容易受到他控因素的影响,运动中其他个体的身体意向、运动技巧、参与性和评论都可能会对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持久性和效果的评价产生影响。
(1)南京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更倾向于外控,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专业、城乡等因素上无显著差异。
(2)南京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相关。个体身体自我越强,体育锻炼的量越大。对女性体育锻炼产生影响的维度是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维度,对男性体育锻炼产生影响的维度是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维度。
(3)南京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心理控制源相关。内控维度与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的量显著相关,内控程度越高,个体业余锻炼的量越大,体育锻炼活动的持久性和效果认知也越好;他控维度和机遇维度与体育锻炼的量显著负相关,对体育锻炼的持久性相关不显著。
(4)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相关。内控维度的个体在身体自我的各个维度得分较高,而有势力他人维度、机遇维度与身体自我呈负相关。
(5)内部控制源、身体自我、对锻炼重要性的感知对体育锻炼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作用,三者相结合比其中单独任一种更能预测体育锻炼的坚持性、锻炼量和锻炼效果。
[1] Haupt,Gene Lloyd.The Role of Physical Self-Efficacy,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Locus of Control and Values in Adherence to Aerobic Dance Exercise Programs[J].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1996,57(4-A):1508.
[2] Sunsern,Rachanee.Effects of an Exercise Program on Stress,Self-Esteem,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in Thai Post-Menopausal Women[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0,61(4-B):1877.
[3] 全东明,刘珍妮,李刚.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控制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1,1(3):217.
[4] 谢晓非.成就动机、冒险倾向与控制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413-420.
[5] 张锋,毕重增,陈本友.自我价值感、心理控制源和A型人格对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6-9.
[6] Labbe,Elise E.,Welsh,Cay.Children and Running: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Self-Efficacy,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3,16:85.
[7] Burk,Cyndi,Kimiecik,Jay.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ocus of Control,Value,and Exercise[J].Health Values:The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Education&Promotion,1994,18(6):14-23.
[8] Andrew Steptoe&Jane Wardle.Locus of Control and Health Behavior Revisited: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Young Adults from 18 Countrie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1,92:659-672.
[9] Wallston,Ken.Special Issue: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Chronic Illness[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5,10(2):301-302.
[10] Guinn,Bobby,Vincent,Etc.Exercise Locus of Control,Behavior,and Intention Among Mexican American Youth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2006,28(1):115-126.
[11] Feldman,R.S.Understand Psychology[M].Mcgraw-Hill,Inc,C.1993:524.
[12] Chatzisarantis,Nikos L.D.,Brunel U.The Cognitive Processes by Which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Predic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2,7(6):685-699.
[13] Hagger,Martin S.,Armitage,Christopher J..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Loci of Control and Causality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 Leisure-Time Exercise Context[J].Journal of Applied Biobehavioral Research,2004,9(1):45-64.
[14] 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15] Ryan E.Rhodes,Kerry S.Courneya.Threshold Assessment of Attitude,Subjective Norm,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for Predicting Exercise Intention and Behavior[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5,6:349-361.
[16] 王登峰.Rotter心理控制源量表的大学生试用常模的修订[J].心理学报,1991,23(3):292-298.
Correlationa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ontrol,Physical Self and Physical Exercise
CAI Li1,JI Liu2
This paper uses questionnaire method,PSPP,internal control,others in power and opportunities scale(IPC)and physical exercise influence factor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students in Nanjing.Physical self is used as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ntal control source,physical self and amateur physical exercise.The result shows that:(1)Nanjing university students'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is inclined to external control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x;(2)The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hysical exercise participation levels;(3)There is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source of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hysical self.(4)Physical self and mental control sources predict exercise levels in two ways.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physical self;physical exercise
G804.8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3-0103-06
10.15942/j.jcsu.2015.03.20
G804.8
A
1001-9154(2015)03-0103-06
蔡理,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E-mail:njucaili@hotmail.com。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
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 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
20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