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明
课程改革日益深入,高效课堂催人奋进,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做到课堂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只有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改进,才会有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养成反思的习惯,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一、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面对日益深入的课程改革,高效课堂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迫切需要,是做科研型教师的必然选择。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思考、分析、探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型的教师,要依据教师职责和高效课堂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查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超越自我的过程。
注重反思与总结,是中外教育大师走的一条可行之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强调,不写教研文章的老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常写者极有可能是创造型的。写得多、写得好的未必是名师、大师,但不写的则一定不是名师、大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我,长大的儿童》一文中总结道:“于是我就拿起笔去写,写随笔,写散文,写经验,写论文,也写了专著。我觉得通过概括,通过写,把零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了,深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成为著名教育家的。他坚持不断反思总结,勤奋写作,教学日记积累了无数本,一生写了40多本书、1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和短篇小说,其中《给老师的建议》成为教师必读的书目。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反思对教师顺利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天生就是个反思性很强的职业。没有反思精神和习惯,犹如上战场没有带枪支的习惯一样危险。试想,有些教师教了几十年书,教育教学业绩平平,归究原因恐怕与他因循守旧、不善反思是有密切关系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们认为,这里的奥妙在于:由于经常把反思性的感受写出来,教师才会目中有“人”,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上,用审视的目光、负责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创新,尽量减少或避免重复、低效、无效的劳动;由于经常写反思性的感受,易养成善观察、勤动脑的好习惯,易于发现和觉察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缺陷,易于将社会上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问题,进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鉴别,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欠缺到完善;由于经常写反思性的感受,才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刻苦学习,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主动、积极地吸取别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可以说,通过反思写出来的文字,是对实践的检验,是情感的升华,是素质的提升。总之,反思是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转变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必备条件和存在方式。
二、反思的写作内容及形式
(1)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小结,也是对自己教学行为和体验的自我评价与对话,是改进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教学后记,通常是教师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氛围与效果等方面,进行反省与总结,是教师教学的再备课。一篇好的教学后记,可反映和体现出教师吸纳新理念、新经验的能力,收集、整合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总结教学得与失、经验与教训的能力,教育科研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学后记可长可短,长可千言,短可几句,可总结经验之得,可反思败笔之处,可分析问题原委,可制订补救措施,还可捕捉课堂上的机智亮点等,力争体现及时性、客观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2)教学日记。即教师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苏州大学教授苏永新认为:“中小学教师,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日记是我找到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写教学日记,他认为好处在于“能够自己和自己对话,我觉得自己和自己对话,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法宝”。如果我们能坚持每天写一篇千字日记,写个十年,就是3650篇,就拥有300多万字的反思记录。如能这样,就为成为科研型教师或教育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随笔。即教师记录观察到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属于散文体裁文章。它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记,从实际出发,写自己的心思、体验与感悟。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都是大教育家,他们的主要作品就是教学随笔。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是这样评价教学随笔的:“对于普通教师,甚至应该提倡这种表达——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
三、反思要有广博的知识、持之以恒的毅力
我们要养成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既需要我们增强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又要掌握反思策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
(1)勤于学习,不断提高。面对高效课堂的要求,面对教师文化底蕴普遍不足的现状,加强学习,努力读书,广采博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迫切,刻不容缓。学习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对我们教师而言,学习读书是生活,是工作,是责任,是情怀,是精神,是追求,是安身立业之本。只有增厚今天的积累,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和迎接明天的挑战,也才能有底蕴,有厚实的功力,去反思提高。尽管我们的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书,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是有的。即使白天没有,把晚上看电视的时间改为多看点书报还是能办到的。我们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发展目标,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远近期的读书计划。可有目的地阅读中外教育家的名著,以了解和领悟教育名家的理念、思想、方法,提升理论素养和常识水平,还可以结合教研、课改实际,阅读新课程解读方面的书籍。阅读的范围还可扩展到阅读文学名著、人物传记、科普文章、哲思美文。为提高读书的实效性,就要讲究读书的策略和方法:要精选读物,按计划读书;要合理安排时间,见缝插针;要依据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要养成勤做笔记的好习惯,以增加积累,厚积薄发;要读思结合,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还要向名师学,向学生学,在实践中学,向网络学,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品位。
(2)积极投入,感悟体验。教师的精彩在课堂,高效课堂对我们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挑战和机遇。它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评价机制等都是一次革命。我们要倍加珍惜,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做高效课堂的促进者、发展者,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中,长知识、善创新、使才干、提水平。为此,首先要积极参加培训,采取个人自学、讨论交流、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和途径,洗脑充电,提升素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和校本研究活动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为反思能力的提高,做知识与材料的储备。其次,要围绕高效课堂这一中心,以自己所教的学科、教学班为基础,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如: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把教案变成学案?可采取课堂观摩、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最后,要做好高效课堂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增强意识,常练常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次的练笔机会,加强锻炼。如:学期教学计划和总结、班主任教学计划和总结、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单元测试小结,等等。还要敢于把自己所写的教学片段分析、创新教育故事、教育杂谈等,向各级教育报刊投寄,在诸多的练笔过程中,增强感悟,提高认识,完善自我。
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人文素养的必然行为,关乎祖国的未来,而未来永远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在当前,高效课堂催人奋进,我们应认清形势,与时俱进,从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在高效课堂的花苑中开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