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玉米秸秆对含铜废水溶液中Cu2+的去除效果

2015-07-31 12:57朱灵峰王小敏郭毅萍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吸附pH值动力学

朱灵峰 王小敏 郭毅萍等

摘要:利用NaOH改性玉米秸秆,研究其对含铜废水中Cu2+的吸附脱除效果。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改性玉米秸秆的添加量、温度、溶液p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改性玉米秸秆吸附水溶液中Cu2+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秸秆的添加量、温度和溶液pH值均对吸附效果有一定影响,其中溶液pH值对玉米秸秆吸附Cu2+的效果影响明显,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反应其动力学行为。

关键词:铜离子;吸附;改性玉米秸秆;动力学;pH值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311-03

秸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主要废弃物,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并拓宽秸秆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其中将废弃秸秆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实现“以废治废”,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措施[1]。玉米是一种经济系数低而生物量高的农作物,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玉米秸秆一般被直接焚烧或闲置丢弃,资源回收效率低,排放量大,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国内外吸附处理含铜废水,更多的研究主要在于寻找低成本的吸附原料,如矿业固体废物[2]、花生壳[3]、稻壳[4]、小麦秸秆[5]、甘蔗渣[6]等。本研究探讨研究了强碱NaOH改性玉米秸秆去除含铜废水中Cu2+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最佳吸附条件等,旨在开辟玉米秸秆资源化和含Cu2+废水处理的新途径,为今后处理含Cu2+废水提供新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1.1.1 吸附剂制备 玉米秸秆取自普通农户,经洗净、80 ℃烘干、粉碎后过40目的筛子,将得到的小于40目的玉米秸秆浸泡在1 mol/L NaOH溶液中24 h,再用适量的蒸馏水洗至接近中性,过滤,在80 ℃下烘24 h后粉碎,过40目筛,即制得改性玉米秸秆吸附剂,置于干燥器内备用[7]。

1.1.2 铜标准液的配制 取3.906 g CuSO4·5H2O(分析纯)置于250 mL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转入 1 000 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标线,即得1 000 mL 的1 000 mg/L含Cu2+储备液。试验中根据需要稀释成不同的浓度,以模拟含铜废水。水样pH值采用滴加0.10 mol/L HCl和0.10 mol/L NaOH调节,现配现用。

1.1.3 铜离子测定试剂 40%乙醛水溶液;pH值9.0缓冲溶液:先将35 g NH4Cl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再加入24 mL浓氨水,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500 mL;柠檬酸三铵溶液:将 400 g 柠檬酸三铵溶于少量水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配制成400 g/L的柠檬酸三铵溶液;0.2%双环己酮草酰二腙(BCO)溶液:称取0.2 g双环己酮草酰二腙置于烧杯中,加入50 mL乙醇溶液(水 ∶乙醇=1 ∶1),稀释至100 mL,加热至60~70 ℃溶解。

1.1.4 试验设备 Shimadzu UVmini-124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PHS-2C 酸度计。

1.2 试验方法

1.2.1 吸附试验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吸附剂于100 mL样品瓶中,移入50 mL一定浓度的模拟含Cu2+废水,调节pH值,于恒温振荡箱中(150 r/min)在设定温度下振荡一定时间后,取样品瓶中的样液采用微孔滤膜(0.45 μm)过滤,采用双乙醛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Cu2+的浓度。分别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温度、系统pH值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体系中Cu2+的影响。

1.2.2 分析测试方法 铜离子测定采用双乙醛草酰二腙分光光度法[8]。每次取水样1~5 mL(取样量由铜含量决定)加入10 mL比色管中,用蒸馏水稀释至5 mL,加入0.4 mL 20%柠檬酸三铵溶液,用氨水调节溶液的pH值至9,加1 mL缓冲溶液、1 mL 2% BCO试剂、0.2 mL 40%乙醛,然后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 mL标线,摇匀。在50 ℃水浴加热10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以蒸馏水为参比,在546 nm波长处,用10 mm比色皿测量吸光度。吸附量和去除率采用下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秸秆改性前后去除效果比较

采用Cu2+初始浓度为20 mg/L,pH值为5,吸附剂用量为2 g/L,温度为25 ℃,振荡时间为120 min,考察改性前后玉米秸秆对Cu2+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改性后的玉米秸秆对各个浓度梯度的Cu2+溶液的去除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改性前的最高去除率为67.3%,改性后最高去除率为96.3%。这是因为用NaOH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的木质素、半纤维素、灰分以及一些可提取物被有效去除,秸秆纤维素的纤维排列的有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9],更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

2.2 改性玉米秸秆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采用Cu2+初始浓度为20 mg/L、pH值为5的废水,在振荡时间为120 min、温度为25 ℃、吸附剂投加量为0.5~20 g/L 条件下,考察改性玉米秸秆投加量对Cu2+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改性玉米秸秆添加量的增大,对Cu2+的去除效果逐渐提升,当秸秆添加量大于2 g/L时,对Cu2+的去除率提升不明显,秸秆对Cu2+的吸附效果基本达到饱和。投加量达到2 g/L时,去除率达到89.2%,此后增加吸附剂投加量,Cu2+去除率增幅缓慢,即单位质量吸附量降低,考虑经济学因素,吸附剂的最适宜用量为2 g/L。

从图5可以看出,在开始阶段,Cu2+去除率随着吸附时间延长而迅速提升,吸附时间超过50 min后,由于改性玉米秸秆吸附剂表面吸附趋于饱和,去除率增幅逐渐降低。当吸附时间为50、80、120 min时,改性玉米秸秆对Cu2+吸附量分别为8.989、9.005、9.045 mg/g,可见50 min后Cu2+去除率达到95%以上,且其后去除率基本保持不变,可认为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在50 min即达到平衡,此时的平衡吸附量为8989 mg/g。由表1可知,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和双常数动力学模型中,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的拟合试验数据[12],相关系数在0.91以上。endprint

3 结论

(1)经过碱处理的玉米秸秆对Cu2+的去除效果明显提升,有助于含Cu2+废水的治理。(2)在吸附过程中,改性玉米秸秆最佳添加量为2 g/L;Cu2+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改性玉米秸秆对Cu2+的吸附过程中,pH值的影响较大,当pH值为5时,最有利于改性玉米秸秆对Cu2+的吸附。此时,吸附剂对含20 mg/L Cu2+浓度的废水去除率为89.1%。(3)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和双常数动力学模型中,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的拟合试验数据,其相关系数达到0.918,最大吸附量为8.989 mg/g。

参考文献:

[1]刘传富,孙润仓,叶 君. 纤维素类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造纸学报,2005,20(2):207-210.

[2]何宏平,郭九皋,朱建喜,等. 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容量的实验研究[J]. 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20(4):573-578.

[3]邹卫华,李 苛,白红娟,等. 花生壳对水中阳离子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31(6):87-90.

[4]解战锋,常建华,余向阳,等. 稻壳纤维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剂[J]. 应用化学,2003,20(2):167-170.

[5]张继义,蒲丽君. 小麦秸秆对含铜废水的吸附性能和动力学特征[J].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37(3):65-70.

[6]熊佰炼,崔译霖,张进忠,等. 改性甘蔗渣吸附废水中低浓度Cd2+和Cr3+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18-123.

[7]王 荣.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 现代商业,2013,28(5):277.

[8]顾永祚,晏奋杨. 废水中微量铜的测定[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8(1):114-137.

[9]郑明霞,李来庆,郑明月,等. 碱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构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6):27-31.

[10]Zou W H,Han R P,Chen Z Z,et al. Kinetic study of adsorption of Cu(Ⅱ) and Pb(Ⅱ)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manganese oxide coated zeolite in batch mode[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06,279(1/3):238-246.

[11]Han R P,Han P,Cai Z H,et al. Kinetics and isotherms of neutral red adsorption on peanut hus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20(9):1035-1041.

[12]张继义,梁丽萍,蒲丽君,等. 小麦秸秆对Cr(Ⅵ)的吸附特性及动力学、热力学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2):1546-1552.endprint

猜你喜欢
吸附pH值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PH值在纺织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Fe(Ⅲ)负载改性核桃壳对Cu2+吸附研究
炭气凝胶的制备与吸附氢气性能
核桃壳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活化粉煤灰在煤焦油加工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脱硫系统PH值的自动调节与控制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
TNAE的合成和热分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