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二龙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廖二龙
目的 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3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围手术期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结果 30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患者平均视力为(0.05±0.02),术后1周、3个月为(0.15±0.1)、(0.4±0.08);术前患者平均眼压为(22.08±8.21)mmHg,术后1周、3个月为(18.46±7.01)mmHg、(14.23±3.61)mmHg;患者视力恢复较好,眼压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治疗过程中30只眼中出现前房出血者2只眼,出现瞳孔区渗出者7只眼,出现浅前房3只眼,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眼压控制及视力恢复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围手术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是房水排出受阻、房角闭塞导致眼压急剧升高而产生的一组病理改变性疾病,可造成不可逆的危害[1]。情绪激动、气候变化、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及在昏暗环境下生活或工作都会造成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2]。该病发作前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患者在傍晚感到轻微眼痛、视线模糊等先兆症状,充分休息后上述症状消失,不会引起患者重视,导致患者忽视病情,失去最佳诊断及治疗机会[3]。手术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较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围手术期的病情,对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其中男
9例,女21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7.5±8.2)岁。入院时患者视力为0.01~0.2,平均视力为(0.05±0.02),眼压为
22mmHg以上,平均眼压为(22.08±8.21)mmHg。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视力下降、眼胀、剧烈眼痛,其中9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经检查发现患者有不同程度角膜水肿、结膜混合充血、混浊、视野改变、瞳孔散大等。30例患者中伴有糖尿病2例、高血压者4例、冠心病者1例。
1.2 方法 术前行凝血功能、血常规、胸部X线、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并用卡巴胆碱注射液、碳酸酐酶抑制剂和甘露醇脱水等降眼压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术前行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固定眼位,在显微镜下以穹隆部为基底做l1:00~1:00钟方位的结膜瓣,并于角膜后缘正上方2.5mm处取厚度为1/2巩膜、宽为
3mm的巩膜切口。在巩膜瓣下将1mm×3mm小梁组织切除,将周边虹膜组织全层切除,最后缝合巩膜瓣及结膜。术后应用抗生素及激素对眼部进行抗炎治疗,术后1周内用纱布覆盖患眼[4]。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行眼底镜及裂隙灯常规检查;应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患者视力进行检查;测量眼压;记录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与术前视力情况的比较 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与术前视力比较(x±s)
2.2 术后与术前眼压的比较 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患者眼压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患者眼压比较(x±s,mmHg)
2.3 并发症情况 治疗过程中30只眼中出现前房出血者
2(6.67%)只,出现瞳孔区渗出者7(23.3%)只,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浅前房3只眼(10.0%),给予阿托品扩瞳及单眼加压包扎后,前房稳定并逐渐加深。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较为常见的眼科急症,常因气候突变、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5]。导致血管神经功能的紊乱,引起睫状体前移、水肿,将房角阻塞,以及房水的分泌量过多,后房的压力急剧升高,周边虹膜前移至小梁处,使房水流出受阻,继而导致眼压升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
本次研究中术前患者视力为(0.01~0.2),平均视力为(0.05±0.02);眼压为22mmHg以上,平均眼压为(22.08±8.21)mmHg;术后1周、3个月患者平均视力为(0.15±0.10)、(0.40±0.08);术后1周、3个月患者平均眼压为(18.46±7.01)mmHg、(14.23±3.61)mmHg;者说明患者的视力及眼压均得到明显的恢复;治疗过程中30只眼中出现前房出血者2只眼,出现瞳孔区渗出者7只眼,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浅前房3只眼,给予阿托品扩瞳及单眼加压包扎后,前房稳定并逐渐加深。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说明手术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使房角开放、前房加深,有效地提高视力、降低眼压。手术过程中,可使前房内灌注液压力冲击房角所引发的房角再度粘连或开放减轻,且手术创伤小、瘢痕小,可有效保持滤过功能,控制眼压较理想,视力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低[7]。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的眼压,并恢复患者的视力[8]。
参考文献
[1] 夏宏涛.手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6):3452-3453.
[2] 张淑云.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6.
[3] 赵军,陈尧,秦建民.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的临床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4):250-253.
[4] 封祥青.根据房角关闭程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157-158.
[5] 杨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6):122.
[6] 白红梅.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的2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18,32.
[7] 牙韩江.浅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4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8):85,96.
[8] 刘艳艳.三联手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9):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026
江苏 221300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廖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