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与小儿肺炎感染类型的关系
王 燕
目的 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和小儿肺炎感染类型的关系。方法 筛选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对120例患儿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进行分析,瑞氏-姬姆萨法染色,显微镜下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在12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中,I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共54例,所占比例45%,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患儿共42例,所占比例是35%,Ⅲ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患儿为24例,所占比例是20%,可见I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常见(P<0.05),同时各类型异淋增多也集中于<5岁的患儿中。结论 在小儿肺炎感染中,异型淋巴细胞分析对于小儿肺炎感染的确诊和感染类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小儿疾病,其类型较多。外周血涂片分类对于临床诊断各种发热、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异常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1]。近年来,小儿肺炎患儿发病比例越来越高,为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治疗小儿肺炎,需要进行外周血分析,了解小儿肺炎的类型,研究发现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患儿外周血异淋巴细胞数量均会明显增多。现将120例小儿肺炎患儿外周血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筛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洛阳新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患儿经过详细的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肺炎支原体(MP)阳性,其中男69例(57.5%),女51例(42.5%),年龄4个月~10岁,平均年龄(4.6±1.3)岁。
1.2 方法 对120例患儿肺炎支原体(MP)进行外周血涂片分析,瑞氏-姬姆萨法染色(所有试剂购自上海贝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镜下对白细胞进行观察,统计每100个白细胞中异淋所占比例,异淋形态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描述来进行分类。对患儿进行耳垂取血,消毒耳垂后,一般取l滴血(约0.1 mL)后均匀放在载玻片上,在Olympus BX30高分辨率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仔细记录异淋细胞所占比例。判断标准采用Downey分型方法:I型(泡沫型)特点是形态和普通淋巴细胞类似,并且细胞浆量通常较多,深染状态下均呈嗜碱性,嗜天青颗粒镜下可见,细胞核的形态多是肾或卵圆形,核染色下见不到核仁;Ⅱ型(不规则型)细胞较I型细胞的体积明显增大,无规则的形态,镜下见含有丰富的细胞浆量,不规则,含少量的嗜天青颗粒;Ⅲ型(幼稚型)该类型细胞体积可大可小,且没有丰富的胞浆,镜下能见到核仁。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分布情况对比 12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中,I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常见(P<0.05)。见表1。
表1 异型淋巴细胞分布情况
2.2 不同年龄阶段异型淋巴细胞分布情况 在4个月~5岁见患儿I型淋巴细胞增多39例(72.22%),Ⅱ型淋巴细胞增多32例(76.19%),Ⅲ型淋巴细胞增多为17例(70.83%);5~10岁患儿中I型淋巴细胞增多15例(27.78%),Ⅱ型淋巴细胞增多10例(23.81%),Ⅲ型淋巴细胞增多为7例(29.17%)。
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成多是因为病毒和B淋巴细胞受体结合后,在不断增殖与复制的过程中[2],被体内的T淋巴细胞所识别,从而有效激活了抑制性T细胞的增殖和自身发生转化[3],从而导致了细胞毒性效应的产生。在循环血液中,大多为受刺激后异常增殖的T淋巴细胞就会发生形态变异,与原来的正常形态的T细胞有很明显的差别[4],两者都是因为病毒或过敏原等刺激下而增生亢进形成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增多以病毒感染(特别是EBV感染)较为多见,且临床上多以I型和Ⅱ型较为常见[5]。在目前常见的小儿呼吸道疾病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是EBV感染所致传染的经典标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观察到异淋细胞的增高与病毒的感染有很大关联,而淋巴细胞性疾病也会导致异淋细胞出现急剧的上升。临床观察到肺炎支原体患儿,其外
[1] 陈贤,李珍宇,陈子荣,等.小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89.
[2] 杨结平,姚君,高忻,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2例的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599.
[3] 陆颖,刘勇.23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涂片形态学特征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7):50-51.
[4] 张清秀,王艳,李启亮,等.儿童感染性疾病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2):120-122.
[5] 郭红霞.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3):126-127.
[6] 程璐.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与临床意义研究[D].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10.
[7] 刘晓丹.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L-17及IL-17受体的表达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3.
[8] 高毅云.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47-48.
河南 471000 洛阳新区人民医院 (王燕)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数量也会明显增多。支原体是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和感染率较高的病原体类型,支原体是原核细胞,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主要好发年龄集中在2~5岁的学龄前儿童之间[6]。近几年,国内相关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儿童的异淋细胞出现升高,而在各种血清学的检测结果显示以EBV感染发生率最高,支原体的感染率位居第二[7],小儿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容易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症,故而可以将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查结果作为支原体肺炎的辅助诊断指标[8]。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中,I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共54例,所占比例45%,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患儿共42例,所占比例是35%,Ⅲ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患儿为24例,所占比例是20%,可知I型最为多见,其次为Ⅱ型,而Ⅲ型则较少见,同时患儿各型异淋增多也集中于<5岁的患儿中,和诸多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外周血异淋增多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筛查手段,在临床上可作为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指标之一,也是鉴别小儿肺炎类型的一种重要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