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探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刘锋
目的 探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2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予以所有患者CT和MRI检查,分析与对比2组方法检出病灶情况。结果 CT检出的病灶(210个)明显少于MRI(612个)。CT检出119个病灶直径小于5mm,91个病灶直径大于5mm;MRI检出430个病灶直径小于5mm,182个病灶直径大于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而MRI检查准确性比CT较高,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MRI;CT;诊断价值
腔隙性脑梗死[1]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由颅内小动脉和穿支动脉狭窄或痉挛所致。为了及时有效地予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早期临床检查与诊断是关键,而准确的诊断又是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医疗设备与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明显提高,而CT和MRI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2例分别应用CT和MRI检查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大庆市红岗区人民医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122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为所有患者均诊断为首发腔隙性脑梗死。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患者;(2)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有神经疾病病史和家族史患者;(4)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73例,女49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7.0±0.5)岁。所有患者中,10例呕吐,36例头晕头痛,25例感觉障碍,12例嗜睡,18例语言障碍,21例面瘫。
1.2 检查方法 采用CT和MRI检查方法均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首先进行CT检查,采用德国产CT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双源64排螺旋CT,晋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2640016号]予以患者检查,帮助患者取仰卧位,让患者头部先进,使扫描线与眦耳线平行,自患者颅顶部到枕骨大孔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球管电压为120kv,电流为380mAs,螺距为1.375∶1,层厚为1.0mm;进行MRI检查,采用德国产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MAGNETOM Avanto1.5T,国食药监械(进)字2011第3231466号)进行扫描,选择头线圈,行常规MRI平扫,扫描间隔为1.5mm,层厚为5.0mm,扫描序列分别为AXT1WI、T2WI、T2 FLAIR、DWI和SAG T1WI。
1.3 图像分析 检查得到的所有图像均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进行分析。重新建立CT数据,设置间距为0.5mm,层厚为0.625mm,进行多平面重组全面观察病灶位置、形态、数量、大小、密度、边缘及与周边结构关系。于MRI常规序列观察病灶特点,并利用ADC图观察与分析扩散加权成像序列中的病灶弥散受限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2]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与MRI检查病灶情况对比 CT检出病灶共210个,MRI检出病灶共612个,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与MRI检查病灶部位情况对比[n(%)]
2.2 CT与MRI检查病灶大小结果对比 122例患者中,CT检查出病灶直径大于5mm和直径小于5mm的个数与MRI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与MRI检查病灶大小对比[n(%)]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脑卒中是临床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四高”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疾病发病率的20%[3]。腔隙性脑梗死以微小动脉或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为主要表现,而经过慢性愈合进一步形成不规则腔隙,其病变体积经线通常小于15mm。因此,准确、敏感的早期诊断方法是关键,并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及时治疗与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随着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其中,CT与MRI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其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明确清晰反映出疾病病变情况,由此可见,其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CT与MRI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中因其脑组织缺氧、缺血,使得脑细胞代谢出现紊乱和Na+-K+-ATP酶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升高,进而致使脑细胞发生细胞性水肿。CT与MRI进行腔隙性脑梗死检查诊断基于脑缺血区组织水肿情况,当局部脑组织因灌注不足而比正常临界值低时,使得相对缺血和缺氧的脑组织出现细胞代谢紊乱,进而破坏细胞内部环境平衡,此时细胞外的Na+则会进入到细胞内部,这样一来细胞内的Na+浓度升高将会增加细胞内部的渗透压,从而导致细胞中毒性水肿发生。CT检查图像显示比正常脑组织相对密度低,加之受检查与发病时间不等使得患者脑组织内的病灶变化不明显,故CT显示的图像无异常。同时,CT对部分发生在脑干与小脑半球的腔隙性脑梗死敏感度较低,使得CT通常在脑缺氧、缺血发生24小时后方能检出病灶。而MRI在细胞毒性水肿与间质性水肿中却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其DWI(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可以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3个小时后便可以显示病灶,且MRI具有高组织分辨率,可以将脑白质和灰质对比清晰显示出来[4-8]。
在本文实验中采用CT与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病变中,MRI检查明显优于CT检查,具体体现在:MRI分辨率较高,能检查出较小的病灶,同时对脑干与后颅等部位病变成像时可以免受软组织及骨性伪影影响,使成像信号更高;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缺氧、缺血病灶。实验结果显示,MRI检查出病灶个数明显多于CT检查出的个数,其中,检查出病灶直径小于5mm的个数也高于CT检查个数。与张宏卫[5]的实验研究成果相似。
[1] 邓志坤,李四海.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J].大家健康,2014,8(5):51-52.
[2] 翟瑞喜.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144-145.
[3] 阿热浦江.木合塔尔,王慧明,等.腔隙性脑梗死CT与MR表现对比研究[J].地方病通报,2010,25(4):86-93.
[4] 陈红梅.核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8):72-73.
[5] 张宏卫.MRI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对照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1):55-56.
[6] 赵义.CT、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价值的比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5):152-153.
[7] 肖红,裴松霞,赵玲玲.CT、MRI影像学检查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4):157-158.
[8] 米玉俊.CT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7):420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6.020
黑龙江 163000 大庆市红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