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国际上统一的干银染色和甲基绿-派洛宁染色等方法对泸州市经济鱼类寄生车轮虫进行调查,结果在乌鳢鳃上发现一种新的车轮虫,其显著特点是:齿钩呈三角形,齿钩连接很长,齿棘连接很短,齿锥顶点超过y-1轴,齿棘位于y及y-1轴之间。在形态上,此车轮虫相似种重寄生车轮虫和翠鳢车轮虫差异很大,由于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寄生在乌鳢身体上的新种车轮虫,故命名为乌鳢车轮虫(Trichodina argus sp. n.)。
关键词:乌鳢;乌鳢车轮虫;重寄生车轮虫;翠鳢车轮虫
中图分类号:S9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203-03
乌鳢(Channa argus)属于鳢科(Channidae)鳢属(Channa)鱼类,俗称乌鱼、乌棒、北方蛇头鱼、雷鱼、生鱼、蛇头鱼、文鱼、丽鱼、鬼鱼和才(财)鱼等,是我国著名的经济鱼类之一。车轮虫种类繁多,已经报道的淡水鱼寄生的种类就有300种之多。车轮虫严重危害鱼类健康,甚至导致大量死亡。世界上其他地区还未报道过在乌鳢身体上的寄生车轮虫,我国曾报道过少量寄生在乌鳢鳃上的车轮虫。陈启鎏1973年报道了卵形车轮虫(Trichodina oviformis Chen)、鲢车轮虫(T. lieni Chen)、显著车轮虫(T. nobilis Chen)、鲇车轮虫(T. parasiluri Chen & Hsieh)、黑色车轮虫(T. nigra Lom)[1]。由于当时条件限制,研究方法与目前国际上统一的现代研究方法有差异,如卵形车轮虫、鲢车轮虫和鲇车轮虫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005年,胡银亨等报道了重寄生车轮虫(T. hyperparasitis Chen & Hsieh)[2]。本研究在乌鳢鳃上发现一车轮虫新种,命名为乌鳢车轮虫(Trichodina argus sp. n.)。采集的样本中,感染率100%,在涂片标本上,一个显微镜视野通常可见到6~7个该车轮虫。与所有车轮虫相比,本种只有与重寄生车轮虫和翠鳢车轮虫相似,但有显著区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寄生在乌鳢身体上的新种车轮虫。
1 材料与方法
寄主乌鳢于2013年采集于泸州江阳区。用寄主的鳃作涂片,用甲基绿-派洛宁进行活体染色显示车轮虫的细胞核结构。大多数涂片自然干燥后,用国际上统一的干银法染色方法[3]显示车轮虫的附着盘结构和口围绕度。显影后自然干燥,再用高浓度乙醇脱水,然后用中性胶封片制成永久装片。用凤凰PH50-3A43L-A显微镜观察,借助MC-D500U(C)在100倍油镜下拍摄显微照片。采用Lom(1958)倡导的“统一的特定方法”(uniform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system)[4]描述车轮虫形态,车轮虫附着盘中的齿体定位描述则依据Basson等2002年提出的从车轮虫附着盘中央引线至齿钩边缘的“定位描述法”[5]进行,如图1所示,齿体定位图借助于CorelDRAW X4绘制。用CorelDRAW X4的标注工具测量数据[6],用Microsoft Excel 2010统计数据,一般数据统计模式为min~max(x[TX-*5]±s),即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幅线数和齿体数统计模式为min~max(Mode),即最小值~最大值(众数)。
小核相对于大核的位置,采用Lom 1958年[4]引用的Dogiel 1940提出的标准,即+y位:小核在大核一臂的外侧;-y位:小核在大核臂端的对立侧面;-y1位:小核在大核一臂的内侧。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类
门:纤毛门(Ciliophora)
科: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
属:车轮虫属(Trichodina)
种:乌鳢车轮虫新种(Trichodina argus sp. n.)
寄主:乌鳢(Channa argus)
寄主科:鳢科(Channidae)
寄生部位:鳃
采集时间:2013年5月
采集地:中国四川泸州(28°51′20.41″N,105°23′25.43″E)
模式种:正模标本LZY301/2013,副模标本 LZY304/2013存放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学实验室。
命名说明:以寄主乌鳢种名argus命名。
2.2 描述
中等大小的淡水鱼寄生车轮虫,身体圆台状。虫体直径42.1~59.2(47.4±4.6) μm,附着盘直径34.4~50.1(39.5±4.4) μm,齿环直径20.5~31.8(23.8±3) μm,缘膜宽3.1~4.6(4±0.4) μm,齿体数22~26(24)个,辐线数7~8(8)根,齿体纵长9.3~15.3(11.4±1.3) μm,齿长3.3~7.2(5.7±1.3) μm,齿钩三角形、长3.8~5.5(4.7±0.4) μm,骨突圆形,比外切缘高,前缘和外切缘分界不明显,组成前缘的曲线较突出,触及y+1轴,齿钩后缘曲线很小,钩突不明显,仅个别齿体中可以见到。齿钩连接很长,齿锥宽1.1~29(2.2±0.4),齿锥顶点超过y-1轴,齿棘连接很短,齿棘长3.1~81(4.5±1.2) μm,向前倾斜,棘突明显,齿棘顶点触及y-1轴,大多数齿棘位于y及y-1轴之间(图2,表1)。
口围绕度417°~420°(418.5°±1.5°)(图2-c,表1);大核马蹄形,外径36.2~39.1(37.6±1.4) μm,内径7.9~8.6(8.2±0.3) μm,臂间距5.0 μm;小核椭圆近圆形,3.1~3.4(3.2±0.2) μm,-y1位(图2-d,表1)。
2.3 讨论
在所有车轮虫中,乌鳢车轮虫仅相似于重寄生车轮虫和翠鳢车轮虫(T. channae Asmat)。重寄生车轮虫是陈启鎏等1984年描述的寄生于中华狭腹蚤(Lampraglea Chinensis)身体上的车轮虫,中华狭腹蚤又寄生于乌鳢,故称重寄生车轮虫[7]。2005年,胡银亨等又在乌鳢鳃上发现了重寄生车轮虫。翠鳢车轮虫是印度学者2002年在翠鳢(Channae punctatus)鳃上发现的寄生车轮虫[8],但是它们具有很大的差异(图3,表1)。
乌鳢车轮虫新种和重寄生车轮虫在齿体形态和口围绕度上是不同的(图3-a,图3-c,表1):(1)新种的齿钩呈三角形,而重寄生车轮虫的齿钩呈现镰形。(2)新种的骨突圆形,而重寄生车轮虫的骨突很尖。(3)新种的齿椎顶点跨过y-1较长位置轴,而重寄生车轮虫的齿椎顶点还未触及到或刚触及到y-1轴。(4)新种的齿棘大多数都位于y和y-1轴之间,而重寄生车轮虫的齿棘位于y和y+1轴之间。(5)新种的口围绕度417°~430°,而重寄生车轮虫的口围绕度400°(370°~410°)。
在形态上,乌鳢车轮虫新种和翠鳢车轮虫有很大的区别(图3,表1):(1)乌鳢车轮虫新种比翠鳢车轮虫大;(2)新种的齿椎顶点跨过y-1轴较长位置而翠鳢车轮虫的齿椎顶点还未触及到或刚触及到y-1轴;(3)新种车轮虫的齿钩连接比翠鳢车轮虫的长而窄;(4)新种的齿棘大多数位于y和y-1轴之间,而翠鳢车轮虫的则位于y+1和y轴之间;(5)新种的口围绕度417°~420°,而翠鳢车轮虫的只有390°。
综上所述,本种与重寄生车轮虫和翠鳢车轮虫有显著区别,本种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的寄生在乌鳢身体上的车轮虫新种。
参考文献:
[1]陈启鎏. 病原体分类[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01-110.
[2]胡银亨,赵元莙,唐发辉. 重寄生车轮虫的新分布和再描述[J]. 动物学杂志,2005,40(4):91.
[3]Klein K M. The “dry” silver method and its proper use[J]. The Journal of Protozoology,1958,5:99-103.
[4]Lom J. A contribution to the systematics and morphology of endopasitic trichodinids from amphibians of uniform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J]. The Journal of Protozoology,1958,5:251-263.
[5]Basson L,van As J G. Trichodinid ectoparasites (Ciliophora:Peritrichia) of freshwater fishes of the family Anabantidae from the Okavango River and Delta (Botswana)[J]. Folia Parasitologica,2002,49(3):169-181.
[6]胡银亨. 用CorelDraw标注工具测量显微标本[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4):198-200.
[7]陈启鎏,谢杏人. 淡水鱼类寄生壶形科(Urceolariidae)纤毛虫三新种的描述及科分类问题的讨论[C]//中国淡水鱼类寄生虫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105-115.
[8]Asmat M G S. Trichodinid ciliates(Ciliophora:Trichodinidae) from Indian fishes with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J]. Bangladesh J Zool,2002,30:8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