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玮[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清末民初短篇小说中的转述现象
⊙管玮[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本文选择清末民初短篇小说,重点讨论其中的转述现象,考察转述方式和转述内容的分布特征。我们发现,由主语省略导致的半常规转述较为常见;营造直接性与生动性的直接转述是最常用的转述方式;言语类转述的使用体现绝对优势。
转述现象 清末民初短篇小说 转述方式 转述内容
对文学作品中转述现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Plato的《理想国》。在该书中,Plato区分了两种叙事方式:“叙述”和“摹仿”。这一定程度上对应了今天的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现在,转述现象也是叙事学家和文体学家关注的重点。Page对小说中的人物话语按照句法结构详细、系统地分为八类:直接转述、被遮覆的转述、间接转述、“平行的”间接转述、“带特色的”间接转述、自由间接转述、自由直接转述和从间接转述“滑入”直接转述。①Leech&Short在Page的基础上,将小说等书面文本中转述的语法特点与转述者对转述的介入程度高低相结合,将转述话语或思想依次分为五类:言语或思想行为叙述、间接言语或思想转述、自由间接言语或思想转述、直接言语或思想转述和自由直接言语或思想转述。受西方学者对文学作品转述研究的启发,我国学者也开始尝试分析汉语小说的转述类型。赵毅衡借鉴Leech&Short的转述分类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转述话语进行类型划分。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转述语可分为四类:直接引语、间接引语、间接自由式、直接自由式。但是,他的这种分类受到了申丹的质疑。②申丹认为,赵的分类与Leech&Short的五分法无异,“未反映出中国文学中转述语的独特性”。申丹提出,汉语没有动词时态变化,并且可省略人称,这些特点使得汉语中存在着一些西方语言中不可能出现的两可型。申丹提出的两可型充分考虑到了汉语转述独有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转述使用上存在的明显差异,这也使我们对汉语小说的转述讨论不能完全按照英语小说的那条路子走。与此同时,国内学者的转述研究多以当代小说为语料,对清末民初小说涉及较少,这方面正是本文希望进行尝试的。我们拟以清末民初小说为重心,讨论其中转述现象的分布特点,为当代小说转述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早期用法的参证。
我们的语料全部来自《清末民初小说系》,该系列丛书精选了清末民初时期发表在《小说月报》《月月小说》和《中华妇女界》等报纸杂志上的短篇小说,涉及社会、侦探、武侠、爱国、笑话、家庭、警世、言情、科学、伦理十类题材。我们从中随机选取了15篇,字数总计约48544字。
我们的分析框架包含对转述现象两个方面的考察:转述方式和转述内容。下面分而述之。
1.转述方式。在转述现象中,用于引入转述内容的部分称为转述信号(包括明示转述者的转述来源信号和标明转述动作性质的转述行为信号),被转述者呈现的转述内容称为转述信息。
我们对转述方式的探讨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转述信息的引入方式(以下称引入方式),考察转述者如何引入转述信息;第二,转述信息的呈现方式(以下称呈现方式),考察转述者如何呈现转述信息。
(1)从引入方式考虑,转述方式可分为常规转述、零转述和半常规转述三大类。
(2)就呈现方式而言,转述方式划分为直接转述、间接转述、转述行为叙述、转述动作叙述以及两可型转述五类。
2.转述内容。转述内容考察转述信息最初的传递媒介,主要分为三种:言语类、文字类和思想类。
言语类指转述者所转述的信息是被述者在另一场景中产出的口头话语,如:文字类指转述者传递的转述内容是被述者在另一场景中产出的书面话语,例如。思想类指转述者所转述的信息是被述者在另一场景中产生的内心思想活动的内容,也就是内心话语,如:
依据第二节所建构的分析框架,我们制订了针对清末民初小说中转述现象的标注方案,从转述方式和转述内容两个方面标注语料中的转述现象。本节将从转述方式和转述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标注结果,讨论语料中转述现象的分布状况。
1.转述方式的分布。据我们的标注方案,转述方式标注涉及两方面:引入方式和呈现方式。下面依次说明。
首先看语料中引入方式的分布,见表1。
表1语料中的引入方式分布
从表1可以发现,语料中的转述现象例证共计590个。其中,常规转述的数量最多,常规转述之所以在使用上有优势,原因在于,对读者而言,带有完整转述信号的转述现象最容易识别。因此,形式简单、读者易识别的常规转述方式成为作者在引入方式上的首选。其次是半常规转述,从实际情况来看,所有半常规转述均属于转述信号中仅存在转述行为信号的情况,使用的主要原因都是,前后句文脉相连、人称主语一致,因此后面转述句借用前句人称主语导致转述信号中被述者被省略。数量最少的是零转述,这一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缺少了转述信号,读者需要借助上下文对其进行识别,势必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因此作者较少采用。
其次来看语料中呈现方式的分布,见表2。
表2语料中的呈现方式分布
通过观察表2,我们可知,直接转述在使用频数上显著高于其他呈现方式,原因在于,其能营造直接性与生动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错觉,同时“对通过人物的特定话语塑造人物性格起很重要的作用”③。转述动作叙述和转述行为叙述的使用频数较为接近。之后为间接转述。数量最少的是两可型转述。
2.转述内容的分布。语料中的转述内容分布,见表3。
表3语料中的转述内容分布
依据表中所示,可以知道,言语类转述的使用体现绝对优势,这与言语作为人们交际的首要媒介有密切关系。文字类和思想类转述的使用频数非常接近。
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小说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经历了一个由大胆探索、借鉴,到勇敢尝试的阶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这一时期短篇小说的一些显著特点:第一,由于省略主语导致的半常规转述较为常见;第二,营造直接性与生动性的直接转述是最常用的转述方式;第三,言语类转述的使用体现绝对优势。通过分析,我们对当时短篇小说中转述现象的面貌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这也为我们历史地认识现当代小说中的转述现象提供了一个参照。
①③转引自申丹:《小说中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
②申丹:《也谈中国小说叙述中转述语的独特性——兼与赵毅衡先生商榷》,《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Leech,G.N.&M.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81.
[2]Plato.The republic(trans.by T.Griffith).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于润琦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4]赵毅衡.小说叙述中的转述语[J].文艺研究1987(5).
作者:管玮,博士,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自然会话转述研究》(A13YY01);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基于语料库的自然会话转述研究》(2013B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