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玲 林锦乐 希奉菊 陈 琳 何雪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日趋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迅速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灌注,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死心肌。文献报道[2],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心脏功能恢复,使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贮量有效增加10%~30%。本研究于2012年对AMI 介入术后患者开展两周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自2013年2月本研究重新优化康复程序,缩短康复时间,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1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AMI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HA/ACC)制定标准[3]。(2)发病24 h 内。(3)均行PCI 术,无心脏合并症。(4)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以下。(5)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既往心肌梗死病史。(2)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心律失常、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3)认知、语言表达障碍者。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6~71 岁,平均(62.06 ±10.25)岁;心功能Ⅱ级24例,Ⅲ级26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7~68 岁,平均(63.18 ±9.39)岁;心功能Ⅱ级22例,Ⅲ级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两周(14 d)心脏康复训练方法,第1天绝对卧床休息;第2天床上半卧位,被动活动肢体,15 min/次,2 次/日;第3天床边坐位,主动活动肢体,20 min/次,2 次/日;第4天床下站立,15 min/次,2 次/日;第5天床边活动,15 min/次,2 次/日,部分生活自理;第6天室内慢走,60 m/次,2次/日,部分生活自理;第7天走廊步行100 m/次,2 次/日,部分生活自理;第8天上1 层楼梯,平地步行100 m/次,部分生活自理;第9天上1 层楼梯,平地步行200 m/次,生活自理;第10天上1 层楼梯,平地步行200 m/次,2 次/d,生活自理;第11天上2 层楼梯,平地步行200 m/次,2 次/日,生活自理;第12天上2 层楼梯,平地步行300 m/次,2 次/日,生活自理;第13天上2 层楼梯,平地步行500 m/次,2 次/日,生活自理;第14天重复第13天活动内容,办理出院。
1.2.2 观察组 采用10 d 快速康复程序进行护理,内容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 术后快速康复程序
1.3 评价指标
1.3.1 心功能指标 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电监护,记录患者术后第1,3,7天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肌耗氧量(采用二项乘积作为评价心肌耗氧量的指标,D-P=HR×SBP)
1.3.2 心脏功能分级[4]1 级:患者可自由活动,日常体力活动无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2 级:体力活动轻微受限,一般体力活动即表现出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绞痛症状,但静息时无症状;3 级:体力活动中度受限,轻微体力活动时即表现出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静息状态无症状;4 级:患者不能进行体力活动,静息状态即表现出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并出现心功能不全的体征,记录患者出院前心脏功能情况。
1.3.3 综合评价 于出院前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患者遵医行为、疗效个人评价、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不稳定心绞痛、AMI、猝死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设计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两组患者术后第1,3,7天HR,SBP,DBP,D-P 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例数 HR(次/min)术后1天 术后3天 术后7天SBP(mmHg)术后1天 术后3天 术后7天观察组 50 75.64 ±12.77 74.81 ±6.61 74.46 ±9.06 125.72±10.07 126.70 ±8.24 127.44 ±8.40对照组 50 78.56 ±11.25 76.60 ±6.77 76.74 ±10.69 123.5 6 ±9.84 128.32 ±9.16 127.90 ±9.76组别例数 DBP(mmHg)术后1天 术后3天 术后7天D-P术后1天 术后3天 术后7天观察组 50 83.50 ±7.74 82.38 ±6.18 79.64 ±6.62 9421.75±1528.26 9319.93 ±1320.04 8894.35 ±1291.14对照组 50 84.68 ±8.56 83.80 ±6.43 80.38 ±7.16 9242.80±1548.62 9356.54 ±1426.85 8861.91 ±1329.69
2.2 两组患者出院前心脏功能分级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院前心脏功能分级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出院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遵医行为、疗效个人评价比较(表4)
表4 两组患者出院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遵医行为、疗效个人评价比较例(%)
3.1 10 d 快速康复程序对AMI 患者介入术后康复中心功能的影响 唐春莲报道[3],AMI 患者早期开始康复运动是安全可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第1,3,7天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AMI 患者介入术后采取10 d 快速康复程序心功能没有因为运动而恶化,是安全可行的。在患者病情稳定保证安全条件下,康复活动开始越早,康复效果越理想。两周康复训练与10 d 快速康复程序相比,活动幅度、强度相对较小,患者易于接受,但患者参与较为被动,康复进度缓慢,而10 d 快速康复训练结合护理路径,全面优化康复流程,既能保证患者安全,又加快了康复进展,加强患者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的意识,康复时间由之前14 d缩减为10 d,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患者潜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在早期适当增加康复锻炼强度,不仅有效加强肌肉收缩,加速血液回流,而且适量规律的有氧运动,可调节体内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脏康复。
3.2 10 d 快速康复程序对AMI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明显影响 AMI 患者介入术后,康复训练活动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加重手术冠状动脉供应心肌的血液负担,造成心肌缺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和生物胺素物质的增加,易使患者发生心绞痛等不良心血管事件[5-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心肌再梗死、冠状动脉狭窄、猝死等严重情况,进一步表明10 d 快速康复程序具有安全性与科学性,并未因为增加康复训练强度、缩短训练时间而诱发并发症。
3.3 AMI 患者对10 d 快速康复程序主观评价 AMI 介入术后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护理,以促进心功能的恢复[7]。实验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遵医行为及疗效主观评价较对照组高,表明通过10 d 快速康复程序可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利于术后康复疗效。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快速康复程序将术后重要危险因素按护理程序分次对患者进行宣教,及时评估掌握情况,患者能较好地接受,且防止个体行为与治疗行为之间的脱节。在本研究中,对危险因素分别在术后进行引导、督促。例如,对药物服用的指导,评估患者遵医行为,使其认识到长期正规服用抗凝药物的重要性。同时,增加患者术后心理调整,减少患者在枯燥的康复练习及病房生活中的负性情绪,以不断提高患者康复利益,使其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3.4 实施10 d 快速康复程序注意事项 AMI 介入术后康复活动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及日常生活自理,但须严格依照康复程序,充分评估危险因素,循序渐进实施。在提高运动强度前,先适当延长运动时间,既满足运动量的需要,又不增加机体负担,必须量力而行,防止早期高强度运动带来的危险。另外,术后康复以步行为主,因为步行是心脏康复最简单、最安全的运动方式[7]。
[1]张传莲,范秀珍.早期康复护理对AMI 患者急诊PCI 后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临床意义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82-1684.
[2]李敏玲.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 支架术后康复及预防再狭窄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05-206.
[3]唐春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6):48.
[4]叶任高,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9-161.
[5]张传莲.早期护理干预对AMI 患者急诊PCI 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1.
[6]张素巧,薛 华,刘玉茹,等.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 及支架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5):352-354.
[7]Kim C,Kim DY,Moon CJ,et al.Prognostic influence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kore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J].Ann Rehabil Med,2011,35(3):37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