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探析

2015-07-29 17:27周佳佳
商业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加工贸易

周佳佳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加工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加工贸易净出口首次对GDP增长呈现负作用,加工贸易规模大幅度缩水。尽管近年来各国政府出台的相关经济刺激政策,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外需不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争端不断,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长期位于产业链下游,“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大,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加工贸易转型仍面对众多挑战。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探析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是推动我国外经贸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针对加工贸易明确了“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伴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持续放缓,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发展,走向了对外开放的新道路。进入9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利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此期间,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6年加工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真正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半江山。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535.9亿美元,是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41.1%(下表)。同时,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并不断增强。特别是2007年,加工贸易拉动度猛增至1.5%左右,相当于对GDP增长达到了10%以上的贡献度。由此可见,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全球第一大出口国,都与加工贸易密切相关。

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仍然遭遇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加工贸易净出口在近20年以来首次对GDP增长呈现负作用。如表,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率为6.9%,相较于2007年18.5%的增速明显下滑。200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达-13.7%,加工贸易规模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大幅度缩水。尽管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各国政府出台的相关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下,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由紧张的金融恐慌进入到相对温和的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前景却仍不容乐观。表1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增长率回正,但增长率一路下滑,颓势明显。此外,加工贸易总额由2010年的11577.6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14087.4亿美元,金额在持续增加,但其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却在下跌。2013年,占比低至32.6%,这是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率的最低值。对经济的推动也显得力不从心,在2010年恢复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后,我国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仍在持续下降,2013及2014年数据又呈现负值。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对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外贸发展、刺激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面对着内忧外患。因此,如何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之继续为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作用,需要我们客观分析时代背景下加工贸易所面对的挑战。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对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制约

1.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外需不足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6%,2009年受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出现负增长,增长率低至-0.6%。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3%,与上年持平。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将持续这种弱势增长趋势。此外,在2008年,除德国以外,美国、英国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均出现经济负增长;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迹象更加明显,GDP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5%之间(如图1),其中日本、意大利经济增速更分别低至-5.197%、-5.30%;虽然,2010年以后,伴随经济复苏,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逐渐摆脱负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欧洲国家,近两年增速亦有所回落。

图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GDP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世界经济低迷,储蓄率上升,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到贸易的增长。据WTO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将增长4.0%,远低于近20年平均5.2%的增长速度。而作为“世界加工厂”,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仍深陷于疲软的经济复苏和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泥潭中。其进口需求,无论是经济衰退所造成的直接影响,还是为了摆脱低迷,挽救企业,增加就业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所产生的间接影响,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甚至恶化,这将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造成直接冲击,并会产生持续不利影响。

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竞争加剧

长期忽视实体经济、过分依赖虚拟经济的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下的破产,让以美国为代表的、依靠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的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此外,大量无法以服务贸易弥补的货物贸易赤字、持续增长的失业率,让发达国家意识到只有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才有出路。基于这样的认识,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以实体经济回归为主要特征的“再工业化”战略,发达国家希望通过重归实体、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来重新获得拉动经济繁荣、促进就业增长的动力。为此,发达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实施该战略。如,2010年1月奥巴马针对美国巨额贸易逆差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同年8月,为降低制造业成本,他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2010年3月,法国颁布工业振兴计划和措施,要在5年内实现除能源外的工业贸易顺差;同年7月,德国通过了《2020高科技战略》;2012年,日本发表《制造业白皮书》,旨在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发达国家在“再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减少海外投资转而投资国内制造业,这必将对我国长期以来依赖外资发展的加工贸易造成打击。比如,通用电气将外包给中国的高密度电池、混合式电热水器的加工生产收回,转向本土开设新厂。苹果公司已将部分Mac产品生产迁移回美国本土。越来越多的订单从我国加工企业手中收回,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变成“美国制造”。“再工业化”的同时,外资企业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以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的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给了跨国公司更多选择,低端制造环节正逐渐移出中国。endprint

另一方面,从种种举措来看,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并非是回归传统制造业,而是利用高新技术迅速提升本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本质。在这过程中,发达国家会更严格地阻断技术溢出,这使得在高新技术领域位于劣势的我国,进行加工贸易产品升级将更加困难。

总而言之,后危机时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正在重构,正改变着我国传统的国际分工参与方式,这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

3.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争端不断

“再工业化”需要市场,而后危机中的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疲软、消费力不足,成为“再工业化”战略的阻碍。在此背景下,保护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就成为发达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首选,也促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中国作为巨额贸易顺差国,一直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重点针对对象。后危机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我们将面对更加严苛及多样化的贸易保护,加工贸易发展形势严峻。

图2 2009-2013年我国出口遭遇调查情况

数据来源:2009-2013年《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商务部网站

图2所示,2009年,我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计116起,涉案金额高达127亿美元;2010年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66起,总数较上年明显减少,但知识产权海外纠纷猛增,美国对我产品发起19起337调查;2011-2013年,分别遭受贸易救济调查69起、77起、92起,呈上升趋势。另据商务部统计,贸易救济调查主要集中在冶金、化工、机械、汽车、纺织等行业,限制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优势产品出口增长,海外市场缩水,企业发展堪忧。此外,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贸易壁垒上也遭遇了更加严格的限制。例如,欧美针对高新技术产品设置高标准,为达标,我高新技术企业只能加大投入,因此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价格优势沦为劣势,导致出口更加困难。而高新技术又是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势必给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来重重阻碍。

(二)国内问题凸显

1.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

我国是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吸引来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以产品内分工形式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去的。加工贸易产业层次较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需求增加、供给持续减少以及工资水平刚性增长等,原本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加工贸易的集聚地——珠三角、长江三角及闽东南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形成工资上涨的巨大压力。这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意味着价格优势减弱,利润降低,外资吸引力下降。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工资水平在过去10余年大幅上涨,制造业平均工资超过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已成往事。报告援引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数据(2013.12-2014.1):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基本工资为495美元,分别是吉隆坡的1.15倍、雅加达的2.05倍、马尼拉的1.88倍、曼谷的1.35倍、河内的3.19倍、金边的4.9倍、仰光的6.9倍、达卡的5.76倍、新德里的2.2倍、孟买的2.38倍、卡拉奇的3.21倍、科隆坡的3.8倍。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使得大批急需降低成本的外资撤出,去寻找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如2012年,阿迪达斯将其在苏州,也是在中国唯一的自有工厂迁往缅甸。利润下降、订单减少、外资撤离,劳动力成本上升直接或间接带来的诸多不利,使加工贸易企业不得不正视转型升级问题,急需在升级中,将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2.长期位于产业链下游

虽然“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但却抛弃了价值链中高利润的研发、设计以及品牌、渠道环节,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始终处于产业链下游,以技术含量低,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装配为主营业务,附加价值过低。

据统计局数据,2008-201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维持在51%左右,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构成。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出口额为2815亿美元,2013年涨至6603亿美元,涨幅高达135%。出口总额持续增长下,增长速度却逐步降低,2009年更受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这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造成不利影响。事实上,即使是占比一半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是以发达国家控制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我国负责代工的模式进行。如何吸收先进技术,提高加工贸易产业技术水平,以促进产业链延伸将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3.“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大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一法案主要是拟于2020年对钢铁、水泥等化工产品征收碳关税。而欧盟则于2012年1月1日起对所有在欧盟境内机场征收碳排放费用,欧盟碳关税正式拉开序幕。一旦开始征收进口碳关税,我国出口的高能耗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被征收大户,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两高一资”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同时,也给转型升级带来了大困难。

4.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

凭借着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路上、海上交通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加工贸易在东部沿海蓬勃发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

根据各直属海关数据统计,2013年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总额高达5267.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38.8%;长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总额为5235.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38.56%;环渤海地区加工贸易总额为1371.2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0.1%。仅东部沿海三区占我国加工贸易比重就高达87.46%。可见,占国土面积88.7%和总人口2/3的中西部地区在加工贸易发展程度上与东部地区严重不平衡。这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交通运输不便及其他投资环境的制约。

加工贸易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引发了诸多问题,如造成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推动土地、资源成本上升,导致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出逃”等。因此,加工贸易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亟需向拥有更丰富廉价资源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当然,转移不能一蹴而就,仍面临着不少阻碍,比如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尚需时日,西部地区仍以能源型产业为主,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参 考 文 献]

[1]庄芮.当前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4(1)

[2]傅钧文.加工贸易战略及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8(7)

[3]李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後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0(4)

[4]徐剑明.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11)

[5]温太璞,张洁.我国劳动力国际比较优势的存废论争[J].商业时代,2014(18)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浅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分析